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区域经济作为我国政府部门在国家“十二五”整体规划纲要中所提到的关键内容,根据已经掌握的确切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在此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工业区域经济。三大区域在自身取得了良好的建设的同时,对于辐射全国经济领域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施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问题,对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产生了一定影响,急需妥善解决。如何在宏观的管理手段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思考
0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城市受到地理位置、人口、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总体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实行区域经济是必然的举措。结合实际情况,当不同区域生产总值相差较大时,将通过以区域为重心而形成的地方经济。这种情况的出现将在现代市场中出现竞争,从而也促进了市场整体的进步。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各区域在得到了国家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扶持之后,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正在成为推动全国发展的坚实力量。
1 现阶段区域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虽然经过数十年建设,我国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宏观角度看,还有着巨大的增幅空间,目前区域经济的建设仍旧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切实解决[1]。最为严重的问题即为发展不平衡,首先,根据近年来各项数据总结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当前实力最强,随后为中部地区,增幅最慢的为西部地区。上文提及的三大经济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有着极为明显的聚拢性。与此同时,虽然三大区域其自身实力较为强大,但总体而言,在带动周边地区实现提升的过程中,能发挥的力量有限,因此造成我国中、西、东部地区发展失衡,国家在此方面整体增长空间受限,长此以往,也将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我国虽有着巨大的人口总量,但各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呈现巨大差距。近年来大量的青年劳动力流入东部发达地区,直接造成中西部出现人才流失,企业难以在欠发达地区得到良好发展,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难以招收到人员,最终面临破产,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调整,为城市的长远性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将所有权力集中至中央部门,由中央统筹各地区做好每一步发展,这一管理形式长期的存在。受到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从建国至实施改革开放前这一时间段内,在经济领域,我国采取的方针是政府领导,开展计划经济,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会对各项生产、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提前规划,根据既定计划分配现有资源。这一形式虽然避免了市场经济所容易出现的盲目性发展,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间不良竞争以及各企业发展失衡等问题,但它也极大阻碍每个企业的自由,人民的需求不能做到全部满足,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丧失了其原本具有的调控能力[2]。
2 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2.1 简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可从广义以及狭义两大角度分析。所谓狭义即指国家的行政系统,广义为行政体统、立法和司法系统等。所谓管理中的主体,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由国家部门进行的经济调控,可以确保经济运行在可控的良好区间内,以此为背景,为大学生、工人等社会各界人士增加就业的机会,保证市场进行良性循环,社会可以良好的运转。然而,这种方式也潜在着一定的缺陷,存在着盲目性。
2.2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宏观调控也可称为国家干预,其主要担负的职责为保证国家经济整体稳定,稳定物价,实现收支间的平衡[3]。市场的存在并不是万能的,信息更新的缓慢造成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变化规律,出现资源上的浪费,宏观调控将有效解决此问题。在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体制的存在与计划管理间不存在对立性关系,市场存在的缺陷可以得到很好的弥补。针对全民型经济而言,其要达成的长期目标是在战略引导下,消除潜在的隐患,推动全面发展。而区域经济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确保城镇和乡村、各个地区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生产总量的增长。由此可见,二者的最终目的相同,因此需要相互扶持。
2.3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包括了经济层面、法律以及行政这三大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对市场的整体调整,发布各项政策,对现有的产业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发放国债,调整银行的存储利率[4]。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已颁布的法律政策能够被严格的实行,维护民众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禁止进行恶性竞争,杜绝售卖未经质量检测的产品,发现后严惩责任人等。利用各级行政机关下设的相关管理机构对市场进行调节,确保其能够朝着健康化的方向运行。例如,对不按规定要求处理废水,直接排放的工厂进行关停。此外,政府可以临时针对突发情况发布惠民政策,引导各地区实现自我调控,在不直接参与到其中的情况下,做好全局的掌控。
3 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區域经济即为在某一特定的地区内,在建设中由于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相互制约而产生的一种独有的运行模式。这一概念有着较强的地理特性,借助交通优势,它突破了已经划定好的行政界限的限制,但也受到了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环境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为了做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重点在于如何让各区域拥有较强的自我特色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资源能够与其他地区进行较为自由、便利化的沟通,保持密切的来往。这一新型模式具体分为了区域内部中的发展以及各个区域间的来往。中央政府决定了区域间该如何建设,地方政府掌管着每个区域内部的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地理位置对于地区建设而言至关重要,它影响着人口密度的高低、农作物生产情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根据前文所述的我国三大经济区当前所在地理位置分析可知,它们部分处于沿海地区,或是我国首都,或是拥有主干河流。对与沿海城市,它们有着众多的港口,借助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在出口、进口贸易中占据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人员,众多企业适合在此类地区建立工厂,这也促进了内部实力的整体提升。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以首都北京市作为中心,依靠附近发达的铁路网,易于建设大规模的贸易中心。 4 运用宏观经济手段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深化改革
基于当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们需要深化推进我国区域经济从不均衡化发展向相互协调发展这一方向前进,要充分的发挥各个地区的独特优势,以自己的优势方向为基础搭建经济区。总而言之,将政府宏观调控作为主体,发挥各地区优势能力,建设具备当地鲜明特色的新型协调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国民生产总值整体提升。针对中部、西部以及东部间的建设失衡这一问题,需要依靠中央政府在分析各方面原因,召开研讨会听取意见后,颁布各项法律条文,积极出台惠民措施,吸引资本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体制,巩固现有的市场,迁移新的资本。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过程中,政府可适当予以便利,并要实施监督地方政府加强管理。
4.2 增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面对科学技术存在差距的问题,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增加教育占总支出的占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该区域拥有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地方政府在做好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发布各项优惠政策,让已被培养出的人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并从外地吸收人才。开放户籍,鼓励优秀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定居,提升工资以及各项福利水平。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投入,缓解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人口“空心化”问题。此外,做好当地环境和经济建设,扶持好乡鎮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工作岗位使得人才回流,做好本地企业的管理工作,适当的提供技术支持,增加公共医疗、服务建设。
4.3 转移面临障碍的企业
在进行产业承接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三大基本原则:保证产业技术在选择方面具备充分的活度、具备相应的产业吸收能力、生态环境不遭受到破坏。新时期,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择优选取最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产业,做好相关技术的承接工作。此外,为部分产业的移出提供优良的外部软环境。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与此同时,根据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将转移的专业和本地企业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产业同质化,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最后,我国东部的发达地区,相关负责人要积极的鼓励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经济管理的层面着手进行,打造优势互补结合的一体化专属区域。
4.4 拉动投资
相关部门需要将拉动外部投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大力推行第三产业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稳步调节市场,打破人为因素的封锁,建立健全机制,营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确保生产资料的流通,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率。此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将创新作为基本要点,建立引导机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消费,对劳动人员进行科学的技术培训。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共同进步,国家面对此情况,需要切实做好宏观层面的调控。
参考文献:
[1]刘永豪.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7:28-29.
[2]雷小玲,郝晓琴.浅析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J].时代金融,2018,32:16+20.
[3]赵根宏.中国宏观经济预期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6.
[4]王薇.中国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2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