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艳平 黄钦付
摘要:根据内生经济理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知识积累和内生的技术进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学科技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发挥了知识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文章在借鉴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作用原理的基础上,以重庆北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例,分析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做出的战略决策。在有关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方面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其研究成果仍较少。笔者借助已有的研究和论著,结合重庆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北碚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联动关系进行了说明。
一、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
(一)内生经济理论
内生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增长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根据内生经济理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知识积累与扩散、制度、文化等)作用的结果,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经济理论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传统生产函数发展为Y=A(R)F(K,L,R)。公式中Y代表生产函数的总产出,A(R)代表社会的技术水平,它是由个体创新行为积累而成的知识存量R的函数。K、L、R分别代表公司的个体资本存量、劳动力存量、知识创新行为对社会总的知识存量的贡献。
由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动:一是通过寻求要素投入量(资本、劳动力和知识存量)来增加产出,这是最直接的思维方式,它期待通过要素投入的正外部性和联动效应能够间接改善整个生产函数的技术水平系数乃至地区的微观环境。二是在既有资源约束下,通过技术水平系数的改进来增加产出。这种改进的意义在于它摆脱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以内生的资源来加速技术进步,从而在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的源头均在于实现A(R)的改进。
(二)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
1、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的职能逐渐从单纯地侧重于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发展成为具有成果转让、中试、孵化企业、企业咨询和培训等多方面功能的统一体,它不但为区域经济进步提供科技动力和人力资本,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与高校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区域规模,提高了区域的品位。
2、区域经济发展给高校发展搭建了平台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发展创造宏观环境。区域经济优势与财政收入成正比,经济发展快,财政收入就多,政府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就会增加。如果处于交通条件好、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中,高校就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实现大学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只有在一流的区域中才能孵出一流的高校。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市场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历史文化、法律政治等,但最基本和最终的影响因素是人才。因此,区域经济总量、技术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量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产品,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考虑市场经济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来培育人才。因此,高校总是根据目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结构层次来确定本校学生人数、学习内容、层次等。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在为高校提供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决定了市场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双向效应。高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使区域对高校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发展过程。
二、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2002年5月同意启动建设的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高科技孵化基地,由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两所国家重点大学联合共建,内有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技术中心等67家科研院所为园区的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重庆市科技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北碚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1、北碚大学科技园概况
北碚大学科技园内有国家和部省级研发机构27个;建成试验/示范基地26个,示范面积7.2万亩;建成综合孵化器1个,面积17000平方米;专业孵化器3个,面积12000平方米。在孵企业89家,其中与依托大学有关联的达66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毕业企业18家,2004年在孵企业工业总产值23700万元,上缴税金1100万元。
北碚大学科技园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2个综合孵化器,5个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00家,研发机构达60家,毕业企业年保持20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达60个,孵化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培养200名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800名创新创业人才,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北碚IT、生物工程、仪表、农业科技、材料、商贸、居住、餐饮业的发展,努力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北碚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
北碚大学科技园按“三区一街”规划布局。技术创新区主要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两高校组成,充分依靠两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依托两校的科研开发大楼、生物技术大楼等实验设施条件,进行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源;专业孵化区包括建设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集群及创业服务中心,是科技园孵化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中试放大的专业区域;人才引进区则为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科技一条街突出信息、培训、市场辅导、会展、科技贸易、公共服务等功能,建成连接技术创新区、专业孵化区、人才引进区的科技文化走廊。
北碚大学科技园以生态环保高新技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为主导孵化方向。其中生态环保高新技术主要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国家生态试验/示范区建设及西部大开发服务;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主要为三峡库区移民安稳发展和西南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服务;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主要为解决国家高度重视的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和建设长江上游新型工业化基地服务。
(二)北碚大学科技园与北碚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北碚区是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70万,是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有名的科教文化区和生态产业区。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6亿元,比1949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15元提高到2008年的21966元,年均增长9.0%;提前七年完成了在20世纪末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区产业结构顺序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变为2008年的“二三一”,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中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北碚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大学科技园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北碚大学科技园位于北碚新城,占地1.5平方公里,西南大学就位于其中心,充分发挥了大学在生态环保高新技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机电仪一体化和新材料高新技术等三大孵化领域的优势,提升了北碚工业园区的技术水平,缩短了技术产业化的过程,解决了北碚区自主创新对技术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摆脱了外方技术垄断的限制,成为北碚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三、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应立足地方的需求,进行高校与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加速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提供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三)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最大化服务区域经济
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最大化地服务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丁小浩,陈良.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影响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2、林源源,袁国秋.江苏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间接拉动效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3、孙玉华.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4、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2006-11-24.
5、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直辖10周年――数据与分析[M].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张艳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钦付,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