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建萍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础。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让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 。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因子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含的要素有:特定的地理区域、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等。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构建原则,指导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其具体指标内容。
  1.目的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中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和选取的指标也应各有侧重。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较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3.系统整体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指标体系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4.动态引导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5.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构建本研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尽可能地简约和压缩,便于实际应用和操作,可以尽量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指标,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有关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视角构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反映苏北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社会协调发展水平3个指标,反映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状态层包括10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各个侧面的协调发展水平建设状况;指标层为基础指标,共有31个指标组成。
  在指标体系中将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首位,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托,把社会协调发展的提高作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的最终目标,体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基本思想。在设置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获取,部分指标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求得。
  二、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SPSS软件,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数据主要选自《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一)确定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确定选取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本文所选取的变量计算后得到的KMO值均大于0.80,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分别对经济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因子变量利用SPSS提供的Factor Analyze进行提取。鉴于因子变量在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而含义会比较模糊,所以通过Varimax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用旋转后的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0.85的主成分因子,即提取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由此,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社会协调发展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取了7个主成分因子。
  (三)协调发展水平的求算
  借助SPSS软件,得出各县市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分别计算。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B1)、F(B2)、F(B3)和F(A)计算公式为:
   经济协调发展水平:F(B1)=0.59128W1+0.21071W2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F(B2) =0.22971M1+0.22950M2+
  0.19951M3+0.16012M4
  社会协调发展水平:F(B3) =0.437Y1+0.16618Y2+0.15649Y3+
  0.08948Y4
  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A)=0.37938W1+0.11852W2+0.08674W3+
  0.07587W4+0.07375W5+0.07223W6+0.05030W7
   苏北地区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排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不同而呈现出不规则的空间格局。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诸子系统非线性叠合、综合作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新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人学学报,1997( 3 ).
  [3]余建英,何旭宏.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吴继英,赵喜仓.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4 (1).
  [5]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