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与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畜牧业是内蒙古特别是牧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本文从内蒙古畜牧业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化步伐方面提出长远目标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供咨询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  传统向现代化  绿色发展
  一、内蒙古畜牧业地位和作用
  畜牧业是内蒙古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对保障全国绿色畜产品供给、生态安全和促进全区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力保障了国家畜产品稳定供给
  2018年,内蒙古肉类产量267.2万吨、牛奶产量565.6万吨、禽蛋产量55.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2.7%,高于全国15.8个百分点。牛奶、羊肉、羊绒产量持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位居第二,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输出能力,全国近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一半以上来自内蒙古,充分体现了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输出基地作用。
  (二)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维护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生态状况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内蒙古通过草原生态补奖等举措积极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获得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目前,内蒙古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天然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与本世纪初相比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三)有力保障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直以来,畜牧业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支柱产业。全区103个县级行政区中99个存在不同程度的养殖活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是基础。目前,全区已认定的家庭农牧场1.3万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8.2万家,以提标促提质,每年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000万头只以上。以优势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积极创建特色畜产品优势区,打造蒙牛、蒙羊、蒙草等“蒙字号”品牌和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肉、阿拉善双峰驼、鄂尔多斯绒山羊、呼伦贝尔三河牛等区域公共品牌,有力支撑了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
  (四)有力保障了全区农牧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的持续提升下,畜产品需求不断旺盛,农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乳品、肉类、绒加工企业分别达到89家、442家、146家,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仅次于能源、冶金的第三大工业支柱企业,有效转化农畜产品,有力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持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其中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96倍。
  二、内蒙古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有利条件
  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文化优势、绿色优势和产业基础较为雄厚,政策环境日益完善,绿色畜产品认可度日益提升,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一)传统文化优势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内蒙古传统畜牧业,即游牧型畜牧业拥有长久的历史。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期间,游牧业成为草原地区诸部的主要经济类型(蒙古民族形成史,莉·列·维克托罗娃著、陈弘法译,2008年)。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在地球北温带草原上,经营游牧业而创造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以草原生态环境为自然基礎,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以游牧民族为文化载体,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共生为生态伦理核心(蒙古族生态经济研究,暴庆五著,2008年)。内亚游牧人掌握了关于环境和他们饲养的动物的十分复杂的生态学知识;常被叙述为土著知识或传统生态知识的这些大量信息,反映了游牧人一代接一代的深刻观察、经验积累和他们对严酷环境的适应(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包玉山著,2003年)。几千年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游牧文化,将持续为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
  (二)绿色资源优势
  内蒙古牧区绝大部分位于大兴安岭及其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地区,以高原地形为主,草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13.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可利用草场面积40亩,是全国的约20倍。随着降水和蒸发量的变化,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地带性植被。不同植被和环境孕育了诸多传统优良畜种资源,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呼伦贝尔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白绒山羊;三河牛、草原红牛;三河马、锡林郭勒马;阿拉善双峰驼等,为内蒙古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草场和丰富的本土种群资源优势。
  (三)农牧结合优势
  内蒙古不仅是全国畜牧业大区,也是种植业大区,为农村和牧区畜牧业资源互补提供了天然优势。一是“牧繁农育”优势明显。为推进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在农区养殖集聚区和农牧交错带,以“粮改饲”“草牧业”为抓手,积极引导牧区牛羊养殖向农区转移,实现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全区牛羊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农村牧区饲草料互补优势显著。牧区规范天然打草场管理,加快天然牧草有机认证,牧区常年青干草储备能力达到140亿斤左右,羊单位平均储备过冬饲草164斤,不仅基本满足牲畜冬季防灾需求,还能为农区奶牛等养殖户提供高品质的天然青草;农区精饲料以及作物秸秆和马铃薯、甜菜等加工副产品饲料化处理和利用,促进了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的同时,为牧区提供丰富的精饲料和农副饲料;在部分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大力推进“粮改饲”和高产苜蓿等,全区青贮和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和9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各种饲草料的供给和互补能力。   (四)发展基础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内蒙古一直以来注重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牧区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棚圈、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统筹草原生态补奖后续产业资金和畜牧业项目资金,大力推动饲草储备库、棚圈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过冬畜畜棚羊单位占有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实现了临产母畜和幼畜暖棚化,大小畜繁殖成活率达到98%以上。二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在牧区通过联户、合作社、草牧场流转等,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在农区引导龙头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养殖场建设,推动千家万户庭院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目前,家庭牧场、合作社、养殖小区等经营主体达到10万个,畜禽养殖场综合规模化率达到65%,标准化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到3700多万头只。
  三、内蒙古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取得很多骄人的成就,也具备相应的优势条件,但是畜牧业结构、产品市场认可度、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畜牧业的瓶颈和制约。
  (一)畜产品整体档次不高
  内蒙古畜产品种类丰富,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高端畜产品相对短缺,特别是高端牛羊肉产品比重低,同质化竞争严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消费能力低。据有关报道,世界顶级20种牛肉中,日本占一半,美洲4种,欧洲3中,其中最顶级的牛肉消费价格高达3600元/斤,是内蒙古胴体牛肉市场平均价的100倍以上。
  (二)草原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
  因草原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低等原因,绿色产品优势没有充分体现,虽然市场认可度高,但优质不能优价。例如,内蒙古最具优势的肉羊中,乌珠穆沁羊、阿拉善羊、呼伦贝尔羊、苏尼特羊的肉产品与国际上的新西兰羊肉、澳大利亚羊肉、土耳其羊肉和国内喀什羊、巴什羊、尉犁罗布羊、宁夏滩羊等媲美,在国内市场认可度较高,但是牧户在活蓄交易中很难实现优质优价。
  (三)绿色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处于“杂、散、小”状态,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2018年,全区73个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销售收入为1856.1亿元,其中伊利、蒙牛两家达到1485.3亿元,占到80%,其余71个仅占20%。全区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不平衡,117个区域公用品牌中,羊肉13个、牛肉5个、羊绒4个,与内蒙古肉乳绒产业强区的地位不对称。在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内蒙古无上榜品牌。在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单中仅有伊利、蒙牛,分别位于54位和75位。
  (四)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内蒙古牧区绝大多数牧户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降水变化是影响牧民牲畜饲养效益的重要因素。十年九旱是内蒙古牧区基本气候特点,直接影响牧草返青和年度产量。牧民常讲:“风调雨顺,放1000只羊没问题;干旱少雨100只羊也超载。”草牧场超不超载,与年度降水量与季节分布关系密切,干旱成为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导火索”,也成为草原生态问题的主要自然根源。因此,牧民一般很难判断降水年景,也很难随着旱灾及时调整牲畜头数,保持绝对的草畜平衡。
  (五)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为普遍
  现代畜牧业建设需要现代化配套设施及服务。据基层干部和牧民反应,牧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创业、就业、养老等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普遍供给不足。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为例,由于水资源紧缺,60%的牧户没有自用或联用机电井,部分牧户以建设储水窖共人畜饮水。很多牧户家中采用800-2000W的风光互补发电机,只能满足生活用电需求,不能为生产所用。牧区通讯网络信号正常覆盖面只有30%,4G网络覆盖面只有10%。牧区公路村村通还没有实现。
  四、对策建议
  (一)从长远看,充分做好打赢现代畜牧业建设持久战的准备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但不是农牧业强区。内蒙古畜牧业正在从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向现代畜牧业发展。在一个地区建设一个或多个现代化养殖小区较为容易,短期可以实现。但是把这个地区的畜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难度很大,短期内无法实现,特别是长期以传统方式经营为基础的地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产业的现代化转变。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因为现实环境阻碍了地区产业转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样,内蒙古乃至全国人才、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現实条件不能很好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一段时期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
  (二)从发展目标看,要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内蒙古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进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基础在生态宜居。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推进。传统农牧业与现代农牧业的区别在于产业链上、利益联结上。传统畜牧业独立于二三产业,经营上脱钩,利益联结上不紧密。现代畜牧业则接二连三,规模化、专业化、工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形式。所以,现代农牧业带动的不光是乡村农牧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乡村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协调推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三)从具体发展任务看,需注意的五个方面
  第一,培育建设现代畜牧业带头人。人才是农村牧区的短板,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突出短板。现代畜牧业需要现代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经营方式、现代技术支撑。内蒙古要通过教育、培训、引进等多种途径,培育发展现代畜牧业经营人才、社会化服务人才和畜牧业种业、防疫、畜产品研发等多领域的人才,加快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第二,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产权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人口制度、产业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以改革促进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立。第三,打造绿色畜牧业品牌。持续提高全区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标准化品牌产品的生产能力;要大力推行“三品一标”的认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确立内蒙古畜牧业品牌地位,提高品牌影响力;与互联网企业联手,与大的商超对接,共同推出内蒙古畜产品品牌,利用互联网和实体平台全面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内蒙古品牌。第四,持续提升畜牧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投资、大力引导,加快传统畜牧业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畜牧业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5G时代已经来临。5G技术可能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市场化路径,使生产者的生产效益、经营效益大幅提升,使生产者更加方便地管理畜牧业生产,使消费者更容易、更放心地获取绿色畜产品。第五,鼓励发展特色养殖业。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市场对对驴肉、山羊奶和马、骆驼产品等特色畜产品需求不断扩大。内蒙古要保障居民牛奶、牛羊肉等大众需求的同时,发挥地域特色优势,科学引导肉驴、奶山羊、马、骆驼等特色畜牧业,鼓励部分旗县特别是贫困旗县集中适度规模养殖,推进并建立绿色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张莉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2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