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亚当·斯密农业发展思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著《国富论》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重点对制造业、商业等城市经济进行阐述的同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这些见解零散地分布在《国富论》的各篇章中,且距今已有二百余年,但是这些看似零碎的见解却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农业发展思想,对现今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农业分工;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1-0032-03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Viewpoint of Adam Smith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Yin Guilin,Zhang Lina
  (Chizhou College, Chihzou, Anhui 247000)
  Abstract: “The Wealth of Nations”issued by father of economics Adam Smith contains abund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ts,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 mainly analyzed urban economy such 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also put forward his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and agriculture. Although these views scattered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 and had been put forward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present, these seemingly piecemeal insights contai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viewpoints, also it has a very stro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Adam Smith; agricultural labor divis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一、關于农业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中对极大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分工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亚当·斯密通过对制造业分工的考察,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省从一种劳动换到另一种劳动的时间和促进劳动机器的发明,由此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对制造业分工进行论述的同时,亚当·斯密对农业分工也进行了思考。在亚当·斯密看来“农业的性质不允许有制造业那么多精细的分工,各种工作彼此间也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完全独立。”“纺纱工和织布工几乎总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犁地、耙地、播种和收获却常常是同一人。农业的这些不同种类的劳动场合随着一年中季节的不同交替出现,指定农民中的一个人经常地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农业上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劳动是不可能实行制造业那样完全的分工”。《国富论》第九章,亚当·斯密在论述重农主义时,提出“提高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取决于两点:一是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二是劳动者工作所用机械的改进。相对于农夫和农村劳动者的劳动,工匠和制造商的劳动由于能实行更细致的分工,使劳动操作更为简单。所以对于工匠和制造商来说,提高生产力的两种方法能达到高得多的程度。”由此,亚当·斯密得出了农业上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劳动不能实行制造业那样完全分工是农业劳动生产力增进总是跟不上制造业劳动生产力步伐的原因的结论。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较低的劳动生产效率一直是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农业生产分工,对于农业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亚当·斯密并没有论及。既然制造业那样的基于工序和工种的分工在农业中不适用,那么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探寻新型的农业分工模式。
   二、关于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亚当·斯密认为农村与城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村与城市间的贸易是一国最主要的贸易形式,农村与城市通过贸易相互交换自己生产的产品,并最终促进一国经济的繁荣。在对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上,亚当·斯密详细论述了城市对乡村改良带来的好处。首先,“城市为乡村的天然产物提供了一个巨大而且方便的市场,从而鼓励了乡村的耕种和进一步改良。” “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者的东西提供市场;乡村居民在那里用剩余产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和收入越多,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就越大。”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口将不断增加,城市将需要更多的农产品供给。这就为乡村的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市场,并且会激励农民不断改良土地,改进耕作技能,最终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其次,“城市居民获得的财富常常用来在乡村购置可供出售的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商人等富裕阶层为了使手中的富余资本获取更多的收益,会将资本投入到农业,这样既可以加大对土地的改良,也为农业的发展引入了重要的资金要素;最后,亚当·斯密认为“城市中的工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个人的自由和安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城市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与繁荣前的乡村是一个缺乏法制、缺乏秩序、缺乏自由的地方,农民生产、生活依附于大地主,并生活在经常与邻人不断作战的状态中。这导致农民生产与生活缺乏安全感和自由,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亚当·斯密认为:“处于没有自由状态下的人们,自然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为满足,因为获取更多的东西,只会促使他们的压迫者更加残暴。与此相反,当人们能确实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时,他们自然会努力改善自己的状况,不仅要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且要获得生活便利品和娱乐品。”由于工商业率先在城市建立起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相对农村而言各项制度更加健全,这为农村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关于农业与城市工商业
   亚当·斯密对重农主义倡导的农业发展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重农主义主张的为鼓励农业发展而压制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是不正确的,任何国家“城乡居民之间进行的贸易是每个文明社会的最大商业。”“任何国家减少工匠和制造业工人的数量都会缩小国内市场——天然产物的最重要的市场。”在亚当·斯密看来,商人、工匠和制造商这些非生产性阶层的存在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有了这些非生产性阶层,农民才能从众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耕作土地。“由于不必分心,耕作者可以提高产量。”。亚当·斯密认为:“在任何方面限制或抑制商人、工匠和制造商的产业,都绝对不符合地主和耕作者的利益。这一非生产性阶层享有的自由越大,其中各行业的竞争就越激烈,其他两个阶层就能得到更低廉的外国商品及本国制造品的供应。压迫其他两个阶层也不符合非生产性阶层的利益。”所以,亚当·斯密认为重农主义并不利于它所要扶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因此,亚当·斯密认为欧洲各国的农业相比于中国、印度、古埃及能够更快发展的原因在于相对于农业,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学更鼓励发展制造业和外贸业,即城市产业。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国自古重视和鼓励农业发展,并把农业视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对工商业等非农产业予以歧视和压制,但中国的农业始终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的发展状态,至今“三农”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成为阻碍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障碍。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中国的社会和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门论述,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口最多、劳动者最勤劳的国家,但中国似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跳出就农业谈农业发展,采取迂回的发展战略——重视工商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非农产业的发展来最终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正如亚当·斯密所说:“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某一特定产业,实际上却有悖于它要促进的主要目的。”
   四、关于城市同行业公会与农民联合组织
   亚当·斯密通过对城市产业和农业的发展作对比分析,他发现城市产业之所以比农业享有优越的地位,城市产业工人比农民能获得更多的报酬,原因在于“城市居民聚集在一个地方,因此比较容易联合起来。在城市中最微不足道的行业里,在各地也都有同行业公会。”,通过联合在某一行业中形成同行业公会组织,这些同行业公会组织在该行业中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而能为自己的成员争取到更多的福利待遇。而“乡村的居民分散地居住在遥远的地方,不可能很容易地联合起来。他们从来没有组织过同行业公会,而且也从没有受过同行业公会精神的影响。”,所以农民在社会中缺少话语权,不仅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很难得到,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有些书的十分可鄙的作者,有时在谈及普通农民时,表现出了何等的轻蔑啊。”可见亚当·斯密对普通农民遭受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给予了极大的同情。现今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存在大量的诸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类型的农民联合组织,这些农民联合组织极大地增加了农民在国家事务中的话语权,一方面能从政府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政策、资金等要素,另一方面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农业生产物资购买和农产品销售的话语权,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民联合组织的建设上,我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國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五、关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
   农业和城市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但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这些生产要素会在不同产业间流动。对于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城市产业间的流动,亚当·斯密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相比于农业,城市产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城市产业的报酬更优厚些,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显得更高一些。由于资本和劳动自然会寻求最有利的使用途径,所以资本和劳动自然地流入城市而离开农村。随着资本、劳动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流出,农村、农业的发展自然受到阻碍。但是亚当·斯密认为在自由经济市场下,资本、劳动向城市流动的现象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城市产业有自己的发展限度,随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持续增加,要素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使生产要素获得的利润减少。于是,城市产业利润下降将迫使资本流入农村。在那里,通过创造对乡村劳动新的需求,必然会提高乡村劳动的工资。也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亚当·斯密看来,在自由经济市场下,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先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然后又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并最终促进城市、农村的平衡发展。
   六、关于对外贸易政策与本国农业发展
   在对农业与城市工商业发展关系的论述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发展农业不应刻意鼓励农业发展而打压城市工商业的观点,并且认为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反而能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那么农业国在与商业国的贸易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来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并最终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呢?对于农业国应实行何种贸易政策,亚当·斯密认为农业国在与商业国家的贸易中应放弃保护贸易的做法,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该观点作了如下表述:“提高剩余产物的价值,鼓励剩余产物增加,从而鼓励国内土地改良和耕作者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给予所有这些商业国家的贸易最完全的自由。”对于农业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亚当·斯密从两个方面做出了解释:一是,商业国的商人必须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所需的材料和生活资料,而农业国本国的工匠和制造商能够在本国国内找到所需的原料和生活资料,“即时技艺和熟练程度远不如人,也能立即与商业国同类工匠和制造商以同样低廉的价格制造产品。”由此,商业国的工匠和制造商将在农业国的市场上立即受到竞争,不久就降价出售其产品,进而完全被赶出市场;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在出口本国产物时,农业国商人相对于商业国商人有优势,因为农业国商人能在国内找到货物原料和食品,而商业国商人不得不到远方去寻找。”也即农业国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快速地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并具备与国外贸易商竞争的能力。
   在论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亚当·斯密对农业国实行保护贸易带来的弊端也进行了阐述。亚当·斯密认为农业国如果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或采取贸易禁令的方式抑制其他国家与自己贸易,必然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首先,“提高所有外国商品的价格,必然会降低用来购买外国商品的本国土地剩余产物的真实价值。”;其次,“通过给予本国商人、工匠和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将提高商业和制造业的利润,相对高于农业的利润率,从而从原已投入农业的资本中吸引出一部分,或阻止原本要投入农业的那部分资本进入农业。”当然,亚当·斯密在提出这一贸易政策主张时主要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为英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因为当时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内的工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工业产品同时也对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怎样为国内的工业产品开拓国外市场,怎样从海外获取廉价的工业原材料是摆在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面前的两个难题。亚当·斯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对于农业国本国的农业发展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总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富论》作为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其包含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对这座宝藏进行深入发掘,从中汲取思想精华,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金永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0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