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里的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妮出生于十分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庭,二战爆发后,为了躲避纳粹的残害,安妮一家以及其他八位犹太人躲藏在城市的密室中生活了25个月,这期间,安妮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了这25个月中的生活点滴,有琐事,有她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考,还有她对自己的认知,对文学作品、时局和政治的感慨等。在二战结束前夕,由于他人告密,密室被纳粹发现,八位犹太人及两位协助者被送往集中营,安妮死于集中营中。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为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
熬夜看完了《安妮日记》,在后记中看到日记里提及的犹太人陆续死在集中营中,特别是看到“安妮·弗兰克:1945年2月底或3月初因患伤寒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时,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美丽、张扬、乐观并充满理想的女孩安妮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本《安妮日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少女安妮开始写这本日记时,并不是抱着出版给他人的目的来写的,因此日记里几乎是完全真实地呈现一个女孩从12岁到14岁成长的心路历程。在知道结局后再去读整个过程,越是接近结局,越让人觉得心痛。特别是在1944年8月4日被逮捕前,安妮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
那个时候英军已经完成了诺曼底登陆,德军节节退败,日记里一扫往日的迷茫和苦闷,安妮是积极乐观的,她赞扬指挥诺曼底登陆的七十多岁的丘吉尔有多勇敢,规划着十月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同时也有着一如既往的对自我的思索。
在整本日记的最后一篇,她分析自己的人格,认为自己有两个人格,只有14岁的安妮,已经写出了“乐天派的那个安妮在大笑,给出一個轻率的答复,耸耸肩,装作什么都不在乎。沉默的安妮恰恰相反。坦白说,我会承认我是在乎的,尽管我努力改变自己,但我总是遇到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一次,她更加了解自己,并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句话“要是这个世界没有别人该多好啊”!虽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日记结尾,她又回到了一个14岁少女的模样,做出可爱的感慨。
这时的安妮合上日记,也许会去楼下帮着大人做饭,也许会和彼得聊上几句,也许又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日记思路,可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这将是她最后一次写下日记?又怎么会想到,光明之前的暗潮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就这样永远将她吞没。
“安妮日记至此结束。”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没有任何铺垫,因为人生也没有给安妮任何预告。少女安妮这两年多的成长历历在目,最开始,她不过是个美丽的富家少女,她美丽聪慧,却也肤浅,面对日记时,她总是谈论着她多受欢迎,有多少男孩围绕着她,对班里的女孩和男孩评头论足。这时的安妮美丽却又不讨喜,这是她的私密日记,所以她会毫无保留地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最开始来到密室时,她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待多久,她记录着来这里之后的点点滴滴,讨厌的邻居太太和先生,木讷的彼得,还有她一点都不爱的妈妈,她亲爱的姐姐,她无比依恋的父亲……她讲述他们搬运食物,她站在倾撒的豆子中间,就像站在褐色海洋中间的孤岛上,她渴望外出,她和所有人争吵,她繁忙地学习知识,不想在重新回到学校上课时跟不上课程……
密室里的生活是苦的,他们必须从黑市里高价购买食材,长时间吃同一道菜,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安妮的父亲出身富裕家庭,年轻时流连的是酒席和美女,婚宴有令人震惊的二百五十桌。有一天,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在五十五年的人生中,他第一次在吃饭时把平底锅刮了个干净。为了不被人发现,密室时常断水断电,在外面有人时,所有人都必须安静地呆在一起,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夜间,少女安妮从窗户向外看去,看到绿色或者灰色的军车在街上游荡,挨家挨户按门铃查问有没有犹太人居住,长时间的密室生活,她连听到电车和孩子们的声音都觉得有趣。
人生真是难以捉摸,居住在这密室中的人多数富裕,人生的前半段几乎没有历经挫折,接受良好的教育,教养让他们会优雅地喝酒和谈论政治,可如今他们被迫躲在密室中,吃烂掉的甘蓝,在紧急情况到来时,窝在一个小房间里,共用一个纸篓当马桶,在令人作呕的味道里等待命运的选择。有时候,安妮想,如果在灾难降临的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死去了,会不会就不需要再经历这些痛苦,也不会给帮助他们的人带来麻烦了?
他们害怕被纳粹发现,也惧怕会突然降临到这个城市的炮火袭击。在这种恐惧中,少女安妮依然渴望着爱,她会在害怕时跑到爸爸的床上去,也会直白地写下自己和妈妈毫无感情,她喜欢上了比自己年长三岁的少年彼得,与彼得跑到外面看夜空、看自然万物,那是她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刻。有时,她在房间里,爸爸大声读着狄更斯的小说,她坐在爸爸的椅子上,紧紧挨着彼得,好像在天堂。
在密室生活中,安妮依旧为自己寻找着生命的乐趣,她把网球鞋做成芭蕾鞋,学习跳舞;她喜欢读神话,喜欢写童话,写过很多个故事,想要用笔名发表这些童话,又觉得这些故事太长;她会因为重要的东西被毁,气急败坏地破坏了规矩,说起德语来,可到头来又不记得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
安妮在日记里写道,她希望活下去。
25个月后的安妮,比任何一个14岁的少女都更加渴望生存和自由,两年前,她还只会讨论少女之间肤浅的吹捧,可如今,她的日记里写着对时局的判断,客观而冷静地分析着密室里的大人们,赞颂自然,追求知识,她读哲学,读神话,通过地理和历史了解这个世界,通过语言的学习去感受沟通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她不断阅读着自己,这个14岁少女对自己的认识让我十分吃惊,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到了20多岁的年纪,才开始真正地反思我自己,去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学会剖析自己的性格,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可是这个才14岁的少女,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迅疾的成长,也许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纸总比人有耐心。”
日记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忠实地反射着安妮的内心,她通过不断书写,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实现了认知。读着安妮的变化,那一刻,我多么渴望和平,多希望结局改写,战争早一点结束该多好,安妮能够自由地走出密室,呼吸新鲜空气。我想,到那时候,她一定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人,经过两年的密室磨炼,喜欢写作的她,一定能写出更加深刻、甚至是流传于世的作品。
可是一切戛然而止了。
那本日记停留在了1944年,安妮的生命也停留在1945年。仍记得,她在日记里写,有一天她和彼得回忆起了1942年,谈论着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充满了年少蓬勃的幻想,世界很大,岁月也应当漫长。
历史动荡之下,每个个体的命运都已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和平这两个字如此轻描淡写,当它存在并延续的时候,很多人无法感知到它是多么的珍贵。以史为鉴,感恩我们所拥有的和平。少女安妮在密室环境里,成为坚强而美丽的榜样,案头的这本日记,应有我们前进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5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