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社会转型期榆林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及碳减排政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重要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研究榆林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分解并量化其贡献度,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本文选取若干项指标数据,运用LMDI分解法对榆林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论显示:榆林能源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能源效率是抑制榆林能源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的扩大和能源结构效应构成榆林能源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建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碳汇项目以及提升人民低碳环保意识,以此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关键词】LMDI  碳排放  榆林
  一、引言
  由碳排放所酿成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当下全球需要直面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CO2排放增量最大的国家。《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13年起我国开始承担碳减排责任,今后我国将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榆林拥有丰富的煤、气、油、盐等8大类48种矿产,其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潜在价值超过4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陕西省90%和全国1/3,特别是煤、气、油、盐四大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是举世罕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因此,研究榆林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分解并量化其贡献度,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当前研究碳排放因素分解主要有指数分解法、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的分解法等。在研究过程当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主要有: Doblin(1998)、Ang(1993)和Greening et al.(1998)。Ang et al.(1998)提出了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该方法已然成为了当今学术界研究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的重点方法。关于LMDI的研究文献主要有:Ang(2009)通过研究了中国1993-2006年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表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飞速发展的经济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现金技术吸引力对于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过多的能源消费以及人均GDP的增长均有利于引起碳排放量的上升。Zhang(2010)通过对中国1992-2005年碳排放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增加值所度量的供给面结构变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彭俊铭等(2011)运用LMDI分解法对珠三角能源碳足迹进行了分解,结论表明经济因素是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增加的主要推动力,能源效率是抑制珠三角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巩芳等(2013)主要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邮电通讯行业等六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结论显示可以通过提高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降低产业碳排放系数的目的来减少内蒙古自治区的碳排放量。孙耀华和仲伟周(2014)对中国西北地区2000-2011年间的碳排放变化情况进行了LMDI分解,结果显示能源效率是该地区减排的主要驱动力。顾阿伦等(2016)運用 LMDI 分解方法得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因素分解的研究,可以看出部分学者运用LMDI方法对不同区域的CO2排放分解进行了研究,但对我国能源富集区榆林的碳排放分解,尤其是结合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研究成果尚未查询到。本文选取2007-2017年榆林原煤、焦炭、天然气、柴油、GDP和人口规模等相关数据,运用LMDI分解法对榆林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研究,以期为榆林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榆林碳排放量测算的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LMDI研究方法,分别选取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作为榆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研究这四种影响因素变化对榆林能源碳排放的影响。
  根据Kaya恒等式建立计量模型。
  式中,C、Ci、Ei、E、Y、P分别代表榆林能源碳排放总量、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i的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榆林GDP、榆林人口规模。其中,
  (二)数据的搜集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榆林统计年鉴》,选取榆林2007-2017年原煤、焦炭、天然气、柴油、GDP和人口规模等相关数据(见表1),并参照折标煤系数,统一将能源消费量折算成标准煤,具体折算系数如表2。
  三、榆林能源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因素分解
  (一)榆林碳排放总量测算
  榆林市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表示碳排放总量;Ei表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Ni、Ci分别表示第i种能源的折标煤系数和碳含量;F表示标准煤的平均低热发热量,即29307kJ/kg;k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氧化率,本文默认所有能源的碳氧化率为100%;12指C的原子量、44指CO2的分子量。根据公式(6)及表2,计算得出榆林能源碳排放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7年榆林的能源碳排放量呈上涨趋势显著。其中,在2007-2010年上涨趋势较平稳,2010-2015年之间上涨趋势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1.03%,2015-2017年上涨趋势又渐平稳。
  (二)榆林能源碳排放总量因素分解
  根据公式(2)~(5)及表1、表2数据,对榆林能源碳排放总量进行因素分解,得出结果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规模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都对榆林能源碳排放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其中经济规模效应贡献值最大,人口规模效应影响权重较小。能源规模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累积贡献值一直为负值,其中能源效率效应贡献值最大,说明提高能源效率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
  1.能源结构效应
  本文通过将能源结构效应的累积贡献值分解成年贡献值来得出每年度能源结构效应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即通过当年累积贡献值与前一年累积贡献值之差来得到当年的贡献值(基期除外),结果如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榆林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碳排放量的年贡献值有较大的波动性,但整体是抑制作用。其中,2009年和2011年贡献值波动较大,主要是这两年榆林原煤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导致。2016年和2017年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碳排放贡献值呈现推动作用,主要是这两年榆林原煤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导致。   2.能源效率效应
  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能源效率效应的当年贡献值,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能源效率效应年贡献值一直为负值,表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2008年能源效率的减排贡献值最高,达到13611万吨,以后每年的能源效率贡献值都有所波动。
  3.经济规模效应
  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经济规模效应的年贡献值,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经济规模效应一直是正值(基期年除外),并且年贡献值巨大,说明榆林经济规模效应对能源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显著,同时也说明榆林经济规模扩大是能源碳排放的主要推动力。2006-2008年间经济规模效应一直在平稳增加。其中,2009年较2008年经济规模效应明显回落,2010年的GDP增速再次达到30%左右,经济规模效应贡献值再次回升。2011年榆林GDP达到了2292.25亿元,经济规模效应贡献值达到最大。2012年GDP增速降低到20.8%,同时经济规模效应也明显降低。
  4.人口规模效应
  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人口规模效应的年贡献值,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榆林人口规模效应贡献值一直是正值(2014年除外),说明人口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能源碳排放量的增加,且人口规模效应贡献值的变化与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006-2009年间,榆林人口规模增长率一直在0.5%左右,2010-2017年之间人口增长率增长率在1.5%左右。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最终就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三)结论
  通过对榆林能源碳排放量因素进行LMDI分解分析,本文得出结论:①榆林能源碳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39653万吨;②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抑制榆林能源碳排放的重要因素;③经济规模的扩大是榆林能源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④人口规模的增加对能源碳排放量的增加起推动作用;⑤能源结构效应对榆林能源碳排放量增加的推动作用逐渐在减小并于2016年开始起到抑制的作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逐渐增加所导致的。
  四、榆林碳减排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榆林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机遇,本文建议:
  (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榆林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原煤消费占总比重远远高于其它清洁能源占比。当地政府应当提倡在以后的能源消费当中,应当减少煤炭消费量,增加清洁能源消费量,使得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注重能源的消费品质,以此来抑制能源碳排放的增加。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榆林市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14项国家战略规划覆盖的叠加效应加快释放,更好的促使能源强度的下降来抑制榆林市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手段。大力发现高新产业技术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主要驱动力,大力推广使用、开采清洁能源。同时,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提高能源效率。政府应当建立提高能源效率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级政府、单位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以此更好的推动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碳汇项目,提高碳吸收。榆林应加大草地、树林等绿色植被建设,扩大全市绿化面积,尤其是沙漠地区,以此来加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来增加碳贮存,加大防风固沙林的保护,引进适合榆林气候环境的特殊树种,提高现有树木的质量,改善现有灌溉模式,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以此来巩固现有绿色植物的碳贮存能力,全市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4)提升人民低碳环保意识。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的贡献是正向的,榆林目前拥有385万人口,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1.6%的增速增长,高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人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除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外,人们日常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也产生碳排放。另外,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消费在其生产过程中也产生碳排放。因此应提升人口素质,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使低碳意识深入民心,引导居民增加对低碳产品的使用,逐渐形成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全社会的整体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诗一.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Doblin,C.P.,Declining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J]. the Energy Journal,1998,9(2),109-135.
  [3]Ang,B.W.,Sector Disaggrega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an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ships[J]. Energy,1993,18(10),1033-1044.
  [4]Greening,L.A. W.B. Davis,L. Schipper,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Carbon Intensity for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J]. Energy Economics,1998,20(1),43-65.
  [5]Ang,B.W.,Zhang,F.Q. et al,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 [J].Energy,1998,23(6),489-495.
  [6]Ang,B.W.,CO2 Emission,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10),2658-2665.
  [7]Zhang Youguo,Supply-side Structural Effect Intensity Fall in China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86-193.
  [8]彭俊銘,吴仁海.基于LMDI的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69-74.
  [9] 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2):36-40.
  [10]孙耀华,仲伟周.基于LMDI的能源富集地区碳敏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4,28(6): 131-135.
  [11]顾阿伦,何崇恺,吕志强.基于LMDI方法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6(10):1861-187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JL005);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18JZ031);“一带一路”视角下的西北省域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策略研究(2017SZ05)。
  作者简介:辛强(1994-),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宋敏,男,山西襄汾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财税理论与制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8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