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和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并且,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且竞争日渐激烈、我国外贸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我国外贸发展举步维艰,转型迫在眉睫。外贸高质量发展即推动外贸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地发展,国内方面协调我国东西部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国际方面争夺国际话语权,充分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向外发展,尽快推进外贸转型。
  【关键词】外贸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过去十几年以来,我国外贸主要依托于人口红利、进出口优惠政策等所形成的传统低成本优势,发展低附加值、高产量的低端进出口产业。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以“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外贸产业迅猛发展。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带来的“低质”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对外贸易作为长期以来驱动中国经济增长一支重要力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要求,也是适应乃至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外贸转型背景,分析外贸转型的应对措施。
  二、文献综述
  在我国外贸发展的初期,多采取“以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之上,因而走的必然是低端发展道路(张二震,2014)。长期以来这种依靠低成本优势推动的外贸高速发展,在近年来带来了外贸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是指区域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开放范围失衡,而所谓不充分,主要是指外贸发展“质”与“量”的目标问题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动力问题(戴翔、宋婕,2018)。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当前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除了外贸发展自身存在的問题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一直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道路上,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还是“乡村振兴”战略,这些理念的提出都说明了当前经济发展无法再支撑传统依靠低成本、生态管制松散的外贸发展模式。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只有转向高质量发展,才不至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开除球籍”(金碚,2016)。
  三、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背景
  (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各国外贸市场需求减弱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建设中,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呼声高涨、技术革命浪潮等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国际市场的外贸需求强劲,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外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泡沫的破灭,对经济市场造成重创,全球经济发展低迷,外贸需求市场的萎缩。并且随之而来的众多社会、政治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民粹主义的泛滥、新的产业革命前景不明等问题,更是为处于恢复期的全球经济蒙上阴影。在此背景下,中国外贸传统借助强劲外部需求的“以量取胜”增长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
  (二)新一轮国际市场份额的抢占导致国家间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正处于恢复期,同时新一轮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为所有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加快产业革命步伐,力求在新一轮国际市场划分中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
  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还是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本质上都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产物。意在发展更为高端的制造业,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成为对下一个世界工厂,无疑是其发展的重要契机。
  面对制造业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和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继续实施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以量取胜”发展模式和战略,显然已难以持续。
  (三)国际外贸中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摩擦不断
  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各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外贸正是借助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实现对外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其他国家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然而全球化的发展也对部分国家部分产业的发展带了冲击。例如,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也对社会福利政策带来了巨大负担,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和地缘政治问题,导致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呼声高涨,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更是越行越盛。
  面临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外贸形势,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为解决当前的外贸困局,必须通过促进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四)国内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改革开放的前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国的传统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例如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优惠的进出口补贴政策,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了一大批低端产业的转移。然而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我国人力和土地成本不断攀升,并且由于粗放的经营模式,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保问题突出。因此,依托传统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要素禀赋的变化要求外贸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新的比较优势。
  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措施
  (一)国际方面
  1.推进“一带一路”为建设重点,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发展要以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带为重点。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与我国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决策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将亚非欧大陆串联,为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外贸提供了出路,扩大了中国的外贸交易圈和外贸市场,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避免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也为中国转移过剩产能,发展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市场,有利于中国发展更为高端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并且“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和挖掘我国中西部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连接中亚、中东、南欧市场,利用外贸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2.提升国际话语权,发挥全球经济治理规则重构中的大国作用
  二战后建立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协定和规则,一直以来是美国等外贸强国实行外贸霸权的武器。由于我国外贸发展、加入WTO等世界组织的时间较短,我国多以被动接受国际经济规则为主,贸易摩擦不断。近年来,由于西方经济的逐渐式微、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需要构建新的经济体系来适应当前经济。而中国想要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在新一轮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中掌握主导权,必须要在国际贸易体系和世界性的贸易组织中拥有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发挥全球经济治理规则重构中的大国作用。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二)国内方面
  1.协调平衡内部地区发展格局,各区域形成不同外贸特色
  由于区位因素、文化历史、交通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并且由于国际市场等因素,中国外贸发展也主要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发展较为滞后。随着中国外贸发展,东部面临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人稠地稀的东部地区已经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并且近年来中西部基础建设成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协调平衡内部地区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出路。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西移,进一步带动区域均衡发展,同时能消耗东部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加强与中亚、北亚市场的联系,利用西部独特的区域位置,开发更大的外部市场,形成自有特色,才能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2.推动外贸供给侧改革和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多依赖于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实现外贸供给侧改革,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由原来的劳动力、土地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首要的就是推动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出口产业链上实现创新发展、质量为先的原则,鼓励企业研究核心技术,突破其他国家技术封锁,敢为人先抢占国际标准制定权,占领国际分工的高地。培养大批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高端出口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二震.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14(7).
  [2]戴翔,宋婕.我国外贸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及方略.宏观质量研究,2018(3).
  [3]金碚.論经济全球化3.0时代——兼论“一带一路”的互通观念.中国工业经济,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1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