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机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地方高校办学效率对深化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经济水平、办学条件和人员结构三方面因素对地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高校 办学效率 经济水平 办学条件
一、经济水平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则说明该地区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因此该区域企业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也最为旺盛,在此情况下该区域对高等教育办学效率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分配。
(1)区域经济结构水平引导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方向。地方高校发展与全国重点大学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上存在差异,它们主要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所以办学思路上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而区域经济结构水平则决定了该区域整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规模和层次。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规划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会对区域人才需求产生影响,所以经济结构水平会改变各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向从而促进各高校办学效率的变化。具体来说政府相关机构会引导高校根据各产业发展所需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根据社会所需和人才市场情况来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和发展特色学科,以便所培养出的人才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促进就业率的提高,也可避免某产业或行业人才输出过多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
(2)区域经济水平通过高校科研投入而影响办学效率。科研产出是表现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产出指标,而高校科研经费规模也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区域各企业机构的资助。通常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好的区域,教育发展较为领先且集聚了大量人才和资金,为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对科研创新力要求会较高,于是相应的科研项目投入也会较多,因此区域办学效率较好的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也会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17年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如江浙地区政府财政的教育支出是最多的,江苏省为1979亿元和浙江省为1430亿元,而经济发展中等的区域教育支出相对少一些例如湖南省为1115亿元,而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教育支出是最少的例如甘肃省仅567亿元。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各区域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投入水平不尽相同,东部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带动企业发展较好,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高校可获得科研创新的基础资金和尖端设备的投入,从而利于科研产出方面的效益提高,而位于西部区域的高校受经济发展限制所获得的政府和企业资助要少很多,高校科研产出受落后硬件设施和科研设备的制约。
(3)区域经济水平通过师资水平影响办学效率。高校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和科研综合输出的最直接因素。一般情况下,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高校的高质量水平,提高学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竞争力。从现实层面来看,优质教师资源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经济发达区域的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相比于經济落后区域的高校教师工资水平要高很多,工资待遇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工作是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为高校付出的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投入,因此整体教师团队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与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挂钩的。一方面,高校的日常教学工作需要各学科基层教师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模式、方法和经验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各类科研活动和项目发展需要专业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和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教师主持,具有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需要科研教师投入很多不可计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团队构建和调整直接关乎高校办学效率的变化,需要确保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才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工作动力,进而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的产出。
二、办学条件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
高校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实施主体,高校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率。高校办学条件指的是影响高校资源配置的内部因素,反映高校的办学规模,主要包括资金投入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机构设置四个方面。假设生均资源占有量不变的情况下,以上四方面因素的增加都有利于促进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
(1)资金投入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这里的资金投入水平主要指的是固定资产、财政性经费投入、人均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结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高校土地教学楼、图书馆和校舍等总用地、教学设备和图书馆书籍情况。这些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加意味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好,一方面可以吸引优质教师来此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读,如果生均资源占有量不变或下降的情况下,就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当固定资产增加到一定规模后,规模经济效率出现下降,生均资源占有量会出现增加,此时可能会导致高校办学效率的下降。财政性经费投入和人均教育经费的增加,高校可以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待遇,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提升高校办学效率。
(2)教学水平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高校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学校整体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说明教学资源在当地占据了优势,利于吸引优质的教师加入进来,师资力量越强,则教学质量越有利于提升,高校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越多,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率。
(3)科研水平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高校科研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条件的支持,科研条件指的是搭建科研平台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各项材料等。大部分高校的科研中心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低下且不共享、设备使用率低等。另外部分高校存在资金不足无力购买新设备的情况,而有些设备又重复购置形成了浪费。现阶段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设备等均是以高校独特的科研优势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为依据购置的,避免了闲置浪费的普遍情况形成了高效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校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从而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升。 (4)机构设置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高校机构的合理设置利于学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可以节约人力和财力,从而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有部分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存在因人设岗的情况,为了安置部分人员或者解决干部提拔的问题而设置了一些仅内部认可的机构,这无疑会造成人员膨胀导致财政负担较重;而又有一些高校因为人员招聘不足而撤掉一些机构,从而导致工作开展存在脱节。机构设置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合理的,都会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会造成职能部门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从而降低高校的办学效率。
三、人员结构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
(1)师资结构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师资结构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本的投入质量,质量越高则有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升。在同等数量的人力资本投入情况下,只有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才能直接提高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效率。高校师资结构可从年龄、职称和学历三方面进行划分。从年龄角度来看,较年轻的教师学习能力和精力相较于年老的教师好,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创新性方面相对较强,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而较老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经验相较于年轻教师来说较多,经验多同样也利于高校的办学效率提高。从职称角度来看,高校教师职称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水平,职称越高说明能力越强,高校人员结构中如果高职称人数比例越高,高校可能在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创新力和思维上都较为领先,可以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和提高科研水平,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从学历角度来看,通常来说教师学历越高则说明他拥有的专业知识更为扎实且科研能力越强,高校教师中高学历人数比例越高则越有利于高校办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素质对高校办学效率的影响。学生素质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質量水平,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学生作为高校办学的最主要产出,毕业后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评价高校办学效率的方向之一。从概率角度来说,学生入学时的素质越高,则毕业后的素质大概率情况下也是高的。因此,高校招生时的学生素质整体情况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效率。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素质越高,则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在高校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后期科研的进行。相比于素质较低的学生来说,素质较高的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这几年内对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掌握能力会较强,则说明高校为社会的直接产出即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需条件,从而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曲涛.我国省级区域高等教育本科办学效益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3).
[2]蒋玲芝,李阿利.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5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