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视阈下民族高校办学特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新时代民族高校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高校教育工作。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高校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11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N Jing
(Sichuan Minzu College, Kangding, Sichuan 230039)
Abstract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constantly innovate educational concepts, strengthen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thnic areas by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m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o well in college education.
Key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national colleges;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民族院校所在區域占全国70%左右土地面积,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模式、民族文化和风俗、民族结构和关系、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不论从培养对象、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礼仪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1]为了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教育部提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校园的倡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建设与发展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1 民族高校层层梳理所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四川民族学院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区,位于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璀璨,遍布甘孜州十八个市县,因此四川民族学院因地制宜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对于承继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现实意义,大学生在了解自己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
(1)民族高校办学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为民族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办学思路。纵观地方民族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大背景,基于高校办学特色,从文化与教育融合的视角切入,以四川民族学院为研究个案,围绕藏民族文化传承,选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校外合作八个维度来看藏族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
(2)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对当前存在的“汉化问题”引起关注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学生能够加深彼此对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差异性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使我们的民族院校能够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营造独特的校园氛围。[3]
2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做到了解民族文化,具备文化底蕴,阐释民族精神,体现民族背梁,诠释民族正气,培养学生“感恩、知信、善礼”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追求人性之美,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坐落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共挖掘整理4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坐落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办学宗旨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途径很多,但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教育进行传播,以学校为载体,学生为使者,发扬文化精髓,发挥教育的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起来,使其传承下去。
2.1 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非遗课程,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1)藏文书法课程。藏学院全系各班安排了36学时的藏方书法技能课程。
(2)格萨尔史记赏析。藏学院使用的《藏族历代文选》、《基础藏语》等教材中将格萨尔史记片段、民间的折嘎表演等纳入到时教学内容,系部教师将按照学生需求和水平或选择纳入教学重要内容,或选择纳入学生课外选读内容。
(3)传统唐卡技法。唐卡技法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二,课程课时为72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54学时。
(4)新唐卡创作。新唐卡创作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72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为72学时。
(5)藏族美术简史。藏族美术简史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二,课程课时为36学时;专科未开设此课程。
(6)藏族装饰艺术赏析。藏族装饰艺术赏析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7)藏族图案设计。藏族图案设计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专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8)藏区旅游产品设计。藏区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开设时间本科学生在大三,课程课时36学时。
非遗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无疑是创新之举,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非遗课程的开设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2.2 创新教学模式
社团带动兴趣,兴趣带动能力,能力带动成果的递进式三阶段教学法推动非遗教学,最终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对于非遗课程的开设,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介绍学校社团活动作为非遗知识兴趣的起点,增强了大学生对于非遗课程的热爱,从而创作出大量的非遗作品。
(1)康巴美术研究所建立,唐卡艺术协会成立。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设立康巴美术教研所,促进了美术学院唐卡等课程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所陈列学生传统唐卡绘画作品38幅,学生新唐卡绘画作品18幅。社团带动学生学习唐卡兴趣。
(2)锅庄协会成立。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设立锅庄协会,它是康巴民间歌舞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该协会利用要求协会会员收集各地民间歌舞,并将其编排或借用,使民间歌舞在学校得到活态生存,藏学院纷纷举办锅庄比赛,系部师生共同参加,兴趣带动能力,藏学院基本没有不会跳锅庄的学生。
(3)康巴话剧团成立。2015-2016年学期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成立康巴话剧团,现表演节目多场次,其中《阿可登巴的故事》以及《霍岭之战》等民间节目最具特色。能力带动成果,学生藏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提高。
学生非遗作品:舞蹈《印象唐卡》,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舞蹈刚柔并济获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从本次获奖可以看出,通过非遗课程,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彰显了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2.3 教学带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解决在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能力不足的窘况,搭建民族高校特色教育平台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完成科研创新,撰写的专著作为教学中的参考资料,例如:编著《藏文书法字帖》,《康巴藏族民俗文化》作为学生教学书籍,参与编著《甘孜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丛书》作为学生参考书籍。科研运用于教学中,实现科研和实践反哺教学,解决在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能力不足的窘况,同时搭建民族高校教育特色平台。
综上,从国内到国外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族高校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而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3 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民族院校办学特色不仅关系到办出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院校的未来生存和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办有特色的民族教育,是民族院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获得民族院校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空间。民族院校只有依照高校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时空优势、地理环境,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形成办学优势。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对藏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高校特色办学融合进行探究,以期發现民族高校利于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建设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3.1 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之理论创新
我们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来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揭示其在民族高校这个特殊的校园大环境中存在着与主流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冲突。民族高校应当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权利。民族院校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民族院校的认识,体现出各少数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
对于以传统文化为视域探究民族高校办学特色,可以研究的主题如下:(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特色专业建设融合研究。适应民族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模式?融合研究;(3)基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4)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5)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元素;(6)构建懂民族文化的“双语”结构教学团队;(7)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为契机的特色专业实践;(8)校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
3.2 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念融合
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相融合,对于民族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无限可能。
3.3 拓宽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探索民族地区独特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做到了解民族文化,具备文化底蕴,体现民族背梁,诠释民族正气,培养学生“感恩、知信、善礼”的民族气节,学校应引导学生完善人格,追求人性之美,民族高校应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彰显民族高校办学特色。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sz19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D].2011-03-01.
[2] 卢立珏,薛伟.地方高校科研:外部评价体系重构与内部激励机制改革[D].中国高校科技,2019(4).
[3] 张禾.对加强我国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