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实施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讲授力度,将课堂对半分给老师和学生,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在高职英语课堂对这一模式的操作实例分析,总结出更加本土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心得。
  【关键词】对分课堂  高职英语课堂   学习参与   反思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其基本流程可以总结为第一次课教师先讲授重、难点,学生经过一周左右时间将知识内化,这也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第二次课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参与的主要部分。第三次课时,教师就重要,突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展示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开启下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分课堂这一理论由于其在中国课堂的适用性和对中国学生的有效性一经推出就备受教育界的实践者所推崇。许多教育者、教师纷纷发表意见并组织实施。从对这一理论的大力推广可见众多学校对于对分课堂的重视和欢迎,使得这一模式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应用。对分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方面有诸多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简明易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动机;③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critical )、创造性(creative)思维、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operation),即4C核心素养。
  这一模式收到许多教育者实践的良好反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也的确感受到这一模式的益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学校,专业,生源情况、特点各有不同,所以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灵活运用,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同时又是人文素养课具有一定的偏见;而且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劣势,特别是在以下3方面較为突出:①英语学习水平普遍不高,高考英语及格者了了;②英语课时少,又是公共基础课,以后职业生涯运用的机率小,学习动机不强;③学生自律自控不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等。
  通过仔细分析探究,笔者也发现在高职学生中运用对分课堂这一理论,还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比如:①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②小组讨论难以把控,毕竟学生层次整体较复杂;③许多高职学校英语教学都是采取合合堂教学的方式,学生数量多,管理难度大。
  那么如何将对分课堂与高职英语教学更有效地相结合呢? 答案就是:让对分课堂本土化, 加以一定改变,使其更具个性化,以适应我们高职英语课堂,从而更高效的发挥作用。
  在对对分课堂理论投入时间之前,先分析一下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语言表达:主要是对语言知识要点的掌握和运用;②文化赏析: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审美,思维的差别,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思想教育:育人树德,更好的提升修养与培养良好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对分课堂本土化的思路,下面以具体的课堂实施来做进一步的展示。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文1的学习过程为例。
  本篇课文,题目是Thank you, volunteers.主要是学习几种在网上发布的向志愿者表示感谢的方法。主要知识学习目标是掌握重要的词汇短语等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的运用,文化和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加深对于感恩节的了解,学会表达感恩,并学习志愿者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因此,第一次课(即第1,2课时)开篇先是回顾有关感恩节的前世今生,同时引出志愿者活动的参与经历,通过讨论,互相讲述,了解,增强对于志愿者的理解和深化参加志愿活动的感触。然后由教师就课文主要语言知识点对学生加以点拨,从而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布置作业就是要学生先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找出困惑或是不懂的地方,下次课带到课堂上讨论。这样做是为了对文化的交融和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第二次课(即第3,4课时)学生按照划分的小组先分头讨论,形成讨论概要和提纲笔记,再逐一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对于Potluck具体的举办方式和流程不是很清楚;有的同学将内容深化思考,引申到工作中团队建设的方式以及意义的话题;还有的同学对于需要志愿者的组织追根究底,从而发现了一些中西方组织和公益机构对志愿者的不同要求和管理制度等等。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们脑洞大开,思维活跃,有的小组甚至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汇总讨论,课堂反响很是热烈。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加以补充,总结和提升。这次课是通过实际操作实施,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相应知识的拓展延伸。
  第三次课(即第5,6课时),教师公布练习题答案,并就讨论中发现的问题着重解决,再次强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时的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得到加强,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于对分课堂的稍加改变,使之更适合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学单元主题不同,但都可以基本遵循以上的教学步骤。这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与讨论,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避免了学生只是被动听讲,容易跑神,或者忍不住玩手机,这一弊端。
  通过多次的实践,笔者发现在对分课堂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教师对于相关主题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涉及到文化层面的了解必须要做到针对性强,涵盖面广,才能应对学生们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
  (2)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必须要得当,张弛有度,引导有方,以便使分组讨论的效果最大化。
  (3)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以及对所教学生的了解,才能让学生们重视,参与,有收获。
  对分课堂这一提法使得之前一直在摸索的高职教师豁然开朗,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上又有了新的可借鉴的办法。可见,只要肯尝试,并且不断总结,总能从教学实践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果然这种适合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有生命力蓬勃是有原因的。当然,在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实施的时候还需要任课教师积极动脑,不断反思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05).
  [2]赵梦媛.“对分课堂”:基于动机与认知理论的探究 [J].黑龙江教育(高数研究与评估),2018,(1).
  [3]邓心强,游春霞. 针对高校“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知与行,,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5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