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一然 陈爱强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地方性、小众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加强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本文以北塘飞钹为例,采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并结合数字化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等表现形式,提出基于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策略,提升国民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北塘飞钹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4-0137-02
  随着目前我国新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呈现出了主体扩大化等新趋势,数字复合出版、构建传播体系、推动科技转换、实现品牌转化,并实现全民记录、全民创造、全民共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的发展方向。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以便人们更好理解事物的一种手段,可以让图文并茂发挥到淋漓尽致,让所有人都可以准确理解,突破语言文字的障碍,为读者进行服务。将其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意义。
  1 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视觉传达设计,运用视觉逻辑语言分析视觉传达的方式,通常通过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信息可视化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使用户能够目睹、探索,以至迅速理解大量的信息。信息可视化是对信息建立心理模型(Mental Model)或心理图像(MentalImage)。信息可视化设计简化了复杂的问题,以更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的信息,并将枯燥的数据信息转化为更人性化的图表。目前,信息可视化设计包括信息数据、图形符号、文本、颜色、版式和排版。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信息数据提供了图形载体和输出规范。通过节奏与气息的密集空间布局、恰当的色彩运用、优化的图形符号设计和主题信息呈现,直接影响用户的认知判断和信息获取效率。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
  通过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实践和内容上的特征与关系分析可以发现:一是,201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处于井喷式发展,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上位于世界第一位。但各个研究机构之间交集很少,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凝聚力,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劲往一处使;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早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后期逐渐演变为应用实践和数字保护,在应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热门板块;三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过程存在部分“原真性”丢失和形式“多元化”单一的问题。因此,可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也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饮食、建筑景观、社交媒体、地区参与等作为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伴随着信息科技化的进程,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奠定了时代性基础。
  3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非常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面临着被历史遗忘的困境。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可以让各种文化背景的个体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成本变低,也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扬的渠道得到拓宽。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看见”和“看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符号学中,存在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所谓看见了,更类似符号能指的范畴,它们往往只能反应事物本身的特性而并没有被赋予特定的人类文化信息。而看懂了,则体现了事物自身的符号所指属性。基于文化经验的不同,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看似同一个事物时,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是不尽相同的。“看懂”是需要视觉、符号和传播三个领域共同协作才能形成的复杂过程。如果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都没有看懂,就更无法做到保护和传承了。信息可视化设计有准确传递信息、注重审美意趣、力求简明表现、遵循读取习惯、消除视觉障碍的原则,这五项原则不仅是信息可视化设计所要遵循的准则,同时也是检验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信息可视化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
  4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天津北塘飞钹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飞钹作为北塘民俗文化中的灿烂明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区别于其他锣鼓艺术的表达艺术,其大胆粗犷,细腻生动,充满了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是北塘南庄的渔民为了庆祝丰收的季节,结合武术、戏曲和舞蹈动作从而形成的特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已被列入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无形性、复杂性、系统性和渐变性的特点,保护和传承的难度也非常大。北塘飞钹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力目前尚未像其他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一样得到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下基于信息可视化设计,阐述天津北塘飞钹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4.1建立数字化平台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得到保护和传承,数字化平台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大量相关数据库数据作为支撑,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展示,使非遗文化信息在交互过程中传播。北塘飞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的打造离不开相关的文化部门。首先要先收集北塘飞钹的相关数据,例如,活动的时间、地点、周期、参与人数、观众数量、准备时间、道具选购、排练计划等信息都可以数据化汇入平台。数据的支撑是北塘飞钹的數字化平台的基础。之后才是数字化平台的展示部分,这时就需要产品模型的设计、UI界面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前端的交互体验和后端的程序相结合来制作基于电脑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数字化展示平台。再利用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传播,已有的社交软件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将数字化科技融入非遗保护和传承当中,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各种数字化信息为载体的应用平台,具体为:构建北塘飞钹非遗数字化公益平台,打造飞钹非遗档案数字化资源馆,收集不同样式飞钹的数据信息,分类整合飞钹各项资源信息,实现数据融合,为非遗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开发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数字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制作网站、开发相应的交互式APP、微博、微信小程序,或者依托于目前现有的文化类官方网站进行相关文化知识传播。
  4.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应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多元化原则,北塘飞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的视觉呈现,可以发挥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巨大优势。正因如此,才需要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技术手段,使北塘飞钹的文化继续得到传播,更好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为:
  第一,可实现飞钹三维立体化直观展示。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飞钹所在天津北塘的地域位置、文化特征、数据影像进行有效融合,从地理位置和属性数据方面对北塘飞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查询、搜索、统计和研究。最终,将结果以动态、直观的形式进行呈现,为飞钹信息的存储、维护、分析和应用提供关键的支持平台。
  第二,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结合虚拟技术进行互动式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和画面的同步传输,真正做到身历其境的体感感受。可以在博物馆对北塘飞钹的展示中融入数字信息可视化,利用VR、AR的技术,借助3D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幕、体感游戏设备等互动设施,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对飞钹进行空间建模,结合成熟的建模软件将飞钹制作成虚拟立体影像,以提升飞钹的视觉体验效果,增强人们对飞钹的直观认识。
  5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方法,通过对北塘飞钹的分析和研究,克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不足,利用互联网技术破除文化交流的障碍,建立出全面展示北塘飞钹艺术的数字化体系,结合各种交互技术的手段,展示了可视化的方式、方法,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保护和传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更多方面的信息可视化领域的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信息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信息的形式永久的保留下来,还可以更直观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诚然,数据收集与整理存在一定经济和技术上的难度,但仍不失为一项值得投入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王伟光.民俗全书(典藏精品版)[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0-150.
  [2]代福平.信息可视化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日)木村博之.吴晓芬,顾毅,译.图解力跟顶级设计师学作信息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张毅,王立峰,孙蕾.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信息可视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5]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6]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34(06):179-184.
  [7]文庭孝,刘晓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2016(02):21-27.
  [8]陈永光.现代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9,35(05):75-76.
  [9]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0]王怡人.大数据与信息可視化文献综述[J].工业设计,2018(04):121-122.
  作者简介
  张一然/1991年生/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信息可视化设计(天津300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4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