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静 刘国新

  摘 要:
  基于2016-2018年我国14家环保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度并分析了我国环保行业经营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环保行业整体经营效率一般,企业间的效率值两极分化状态严重;环保行业整体处于出规模收益递增或不变的趋势。基于此提出调整规模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及加强政府主导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环保行业;数据包络分析;经营绩效;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06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环保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行业增长率远超全球经济增长平均水平。虽然我国环保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扶持和持续增加的资金投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我国环保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我国环保行业从业人数多达3000万人,年产值已超过6万亿元,环保行业增加值实现了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环保行业成为新经济常态下的新亮点、新支柱是必然趋势。如何更好的推动环保行业的发展,我国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洪大用(2012)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认为经济增长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但是现有经济导向使生态现代化具有自身特点及风险。潘孝珍(2013)利用2010年数据,对我国30个省市的环保支出效率进行评估,发现多数省份环保支出效率低,且与财政分权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黄晓军等(2017)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历程,发现环保企业面临市场秩序紊乱、税收优惠不足、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和科技研发等问题。林学梅(2019)从政策环境视角,探索了政府补贴方式、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间的博弈研究,发现政府补贴能促进环保企业创新项目,融资约束起负向激励作用。上述文献多从宏观层面对环保行业发展现状、特点等进行论述性描述,很少有针对环保行业的定量描述,对环保行业的经营效率的分析评价更是寥寥无几。
  环保行业经营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尤为重要,而环保企业作為环境保护主体,由于企业规模、创新水平、运营模式等问题,企业经营效率并不高。衡量企业的现有经营效率找出未来发展方向是企业需要慎重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应用DEA模型过对沪深上市的14家环保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我国环保行业经营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1 模型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1.1 模型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由A.Charnes和W.W. Coopor在1978年提出的将多维数据整合为综合指标,并针对各决策单元(DMU)提出改进方向的线性优化效率评价方法。C2R模型是最常用的评价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的模型,其原理是依据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找出最优解作为效率边界,之后测算各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落在该效率边界上的样本效率值为1,边界外样本的效率值小于1,各效率值与1间的差额代表改进空间。只有综合效率值为1的决策单元表示实现了DEA有效,其他值均为DEA无效。
  1.2 数据来源
  本文将在沪深上市的环保板块的27家企业作为备选DMU,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筛选。由于DEA模型投入产出指标的非负性,将一些利润为负的企业(300152科融环境;603588高能环境;000005世纪星源)等进行剔除,最终选取包括联泰环保、碧水源在内的14家与本文研究目的相符的企业。所需数据摘自2016-2018年样本企业所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1.3 指标体系
  在运用DEA模型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时,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为了使分析结果能准确全面的反映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本文从偿债能力、运营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考虑并结合环保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选择总资产、营业成本和股东权益三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产出指标。其中三个投入指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运营规模,而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整体反应环保企业连续3年的数据,运用DEAP2.1对样本企业2016-2018年投入产出原始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
  表2中,drs表示规模递减,irs表示规模递增,-表示规模不变。
  2.1 综合效率分析
  综合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乘规模效率。只有当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DEA有效时,综合效率值才为1,因此综合效率能够反映出环保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从表2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环保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水平较低,综合效率均值仅为0.4725,极值为0.9,表明环保行业整体经营效率水平较差且企业间经营效率差距悬殊。14家样本企业中只有伟明环保、博世科2家企业连续三年的平均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而其余12家样本企业均未达到DEA有效,行业有效率仅为14.29%。在非DEA有效的12家企业中,远达环保的综合效率值最低,仅为0.181。由于综合效率只能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水平,因此,对未实现技术效率有效的企业还需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以寻得有效原因以及改进途径。
  2.2 纯技术效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14家样本企业纯技术效率连续三年的均值为0.6834,整体情况比综合效率均值高0.4725。其中实现纯技术效率DEA有效的企业是实现综合效率有效的企业的2.5倍,即有5家企业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分别为联泰环保、启迪桑德、伟明环保、凯美特气和博世科,而剩余的9家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未达到1,纯技术效率有效率为35.71%。这表明我国环保行业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是相符的,即现有技术水平能满足自身产能需求,但由于规模限制导致整体DEA无效;剩余三分之二的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较差,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纯技术DEA无效的9家企业中远达环保的纯技术效率数值最低,仅为0.146,这表明远达环保的技术设备有效利用率低,技术设备的落后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阻碍,因此该企业可以提高技术水平、购买或租用新型设备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   2.3 规模效率分析
  我国环保行业规模效率均值为0.6986,行业整体规模效率水平一般。在14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家企业(伟明环保、博世科)实现了规模效率的DEA相对有效,有效率占样本总量的14.29%。在未实现综合效率有效的12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纯技术效率为1,分别为联泰环保、启迪桑德和凯美特气,这三家企业经营效率低主要是因为规模效率不佳,没有完全适应现有的生产水平,因此在现有投入保持不变情况下,生产规模应进一步扩大;而剩余的9家企业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表明上述公司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差且与企业规模不适应。
  2.4 规模收益分析
  规模收益反映了企业效益随规模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的企业仅有伟明环保和博世科2家,占全部样本总数的14.29%,表明只有这两家企业规模是最佳的生产规模。同时,联泰环保、启迪桑德、碧水源、东江环保、中国天楹和清新环境这6家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即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大于最佳生产规模,应适当缩小企业规模,使技术与规模相匹配。而远达环保、国祯环保、维尔利、凯美特气、永清环保、中电环保这6家企业则处于规模收益遞增阶段,即现有的规模小于最佳规模,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一方面应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应该继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开拓市场,从而实现综合效率有效。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16-2018年1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观测对象,通过DEA模型测度其经营效率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我国环保行业的经营效率较低,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DEA综合效率有效,未实现DEA有效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而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第二,行业经营效率波动较大,企业差距明显,但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条建议以促进环保行业的发展:第一,调整规模结构。我国环保行业整体规模结构不尽人意,企业规模无法完全发挥技术生产能力,导致产出降低,因此各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进行规模结构的调整,以达到整体经营有效。第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环保企业应重视在研发、应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企业科研投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避免盲目扩张造成技术壁垒低,发展出现短板。第三,政府加强主导能力。我国环保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运营资金需求较大,企业靠自身的经营状况无法满足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我国环保行业的投资力度,同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环保行业行为,引导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09):82-99,207.
  [2]潘孝珍.中国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支出的效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61-65.
  [3]黄晓军,骆建华,范培培.环境治理市场化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7,45(11):48-52.
  [4]林学梅.政府补贴方式、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基于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9,(01):55-58.
  [5]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3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