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DEA的河南省建筑业效率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效率提升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诉求。利用DEA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7年的建筑业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这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郑州、洛阳以较大体量领跑全省;不同地区的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效率较差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可能引致未来的债务风险。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建筑企业规模,合理控制劳动力投入,促进建筑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关键词:河南;建筑业效率;DEA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河南作为传统建筑业大省,近年来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这对河南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意义重大。另外,建筑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关联上下游50多个产业,建筑业的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因此,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河南乃至全国的建筑业发展,但这也意味着,社会投资增速一旦萎缩,建筑业就会面临较大失速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给建筑业带来十分紧迫的转型压力。河南省建筑业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2015年甚至出现资产、利润、劳动生产率负增长的局面,反映出产业大而不强、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河南省建筑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革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劳务用工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动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显然,上述策略的核心是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测度,通过比较河南省内不同地区的效率差异,寻找改进方向,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量依据,为河南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建筑业效率及测度模型
  建筑业作为一个产业,在经济上可视为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生产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人、财、物等资源投入转换为建筑物、产值、利税等多项产出。从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如果迅捷、高效、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就一定是高质量的,因此,不妨用投入产出之比来衡量建筑业发展质量,称为建筑业效率。
  效率是投入產出之比,对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需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投入项(或产出项)进行加总,如此方能计算“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目前,学界常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法,由运筹学家Charnes等人于1978年提出。作为一种分析评价对象之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多组对象的投入产出数据,在空间中勾勒出一个将所有对象包络在内的生产前沿面,落于前沿面上的对象是效率最高的,效率值一般定义为1;前沿面下方的对象则是效率不足的,其效率值被定义为0~1之间的一个正数,数值越小表明距离前沿面越远、效率越低。
  DEA包括多个具体模型,如CCR、BCC、super-DEA等,已在建筑业中得到一定应用。李公详等用su-per-DEA对我国1997-2006年建筑业生产效率值进行分析研究;宁德保等运用CCR/BCC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研究我国31个省市2005-2010年间建筑业生产效率;郑晓晓等用CCR/BCC模型测度了北京市2004-2014年建筑业整体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思路,本文也将使用最为经典的CCR/BCC模型,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7年的建筑业效率进行测度,剖析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二、河南省建筑业效率实证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界定建筑业最核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本次分析择取了表1所示的6个指标。其中,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财力、技术三个方面,产出指标包括建筑业实现的价值量、盈利量、人均产出量等。
  (二)18个省辖市建筑业数据描述性统计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8》。以河南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其2017年的建筑业数据,6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河南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体量差异巨大,郑州、洛阳继续领跑全省建筑业,两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5.8%,其中,郑州占到34.7%;但郑、洛两市的产值利润率情况不佳,分别为3.39%和2.7%,低于全省4.73%的平均水平。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效益差异明显,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的离散系数达到0.38,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虽然差异稍小,但离散系数也有0.25,其中,最大值(郑州)与最小值(漯河)的劳动生产率之差达到29万元/人。
  (三)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效率测度
  以18个省辖市为评价对象,各对象均有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将相关数据输入DEAP2.1软件,利用投入导向型的CCR/BCC模型对18市建筑业的运行效率进行测度,得到表3结果。
  表3中的综合效率类似于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是对评价对象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该效率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表示评价对象在现有技术条件的生产效率,以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等。
  表3显示,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有郑州、开封、许昌等9个城市,它们构成了河南省建筑业的效率前沿面。另外,技术效率值为1而规模效率不为1的城市有洛阳和濮阳,表明两市的生产效率较优,但建筑业规模未达最优,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将上述效率较高的11市加总计算,其总产值占全省建筑业的75.7%,从业人员占全省的66.9%,这意味着全省建筑业有近七成体量处于高效率状态,从而支撑全省效率平均值达到0.864的较好水平;另一方面,11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建筑业的36%,说明投资并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   18个省辖市中,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漯河、信阳7个城市的建筑业效率与其他城市相比,不但技术效率无效,而且规模效率也无效,表明这些城市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配置都存在问题,需要两方面同时改进,其中,6个城市的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说明扩大投入规模有利于提升这些城市的建筑业综合效率。
  对于平顶山、安阳、鹤壁等7个技术无效率的城市,表4做了进一步的投入冗余分析。相对目前的建筑业产出来说,这些城市的投入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拖累了效率表现。
  从表4可知,7个城市的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装备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过剩,总的冗余程度分别达到29.3%、72.7%和34.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冗余最明显,反映出近年来建筑业靠投资驱动的发展特征,但投资驱动难以避免边际收益递减,因此,庞大的冗余意味着未来的债务风险,可能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另外,从业人员冗余程度达到近30%,意味着建筑业的人力资源也存在浪费,但相比于资本冗余尚不严重。由于建筑业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在河南城镇化水平较低、提升城镇化率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容忍建筑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冗余是有益的。
  三、结论与建议
  建筑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税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改变城乡面貌贡献突出。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河南的建筑业发展也遇到瓶颈,亟需提升建筑业效率,以效率提升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认识河南省内不同区域的建筑业效率状况,利用DEA对河南18个省辖市2017年的建筑业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8个省辖市的建筑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郑州、洛阳以较大体量领跑全省,不同地区的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效率较差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可能引致未来的债务风险。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优化建筑企业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表3顯示效率较低的省辖市大部分处于规模递增阶段,扩大规模可进一步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因此,政府可发挥“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积极扶持民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建筑业企业向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合理控制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源是建筑业的重要投入要素,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提升建筑业效率意义重大。河南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民工队伍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人的学历为初中以下,难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另外,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工人的数量急剧下降,“用工荒”已在多地频繁出现,使得河南省建筑业也难以长期仰赖“人海战术”。因此,建筑业应重视人员素质提升,强化对农民工的管理与培训,促进农民工向建筑业技术工人转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行业领军人物和紧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养建筑业企业家、项目经理等经营管理人才、大工匠和首席员工等高技能人才,为河南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对建筑业拉动的边际效应已逐年递减,在本文样本中,河南有7个省辖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冗余达到70%,不但严重拖累建筑业的效率表现,还隐含未来的债务风险。因此,在经济减速倒逼改革之际,政府应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规整建筑业市场,避免建筑企业盲目举债大肆扩张,坚持建筑业的规模扩张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加大建筑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推动信息化应用和BIM技术应用,努力实现行业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3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