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业创新风险与监管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霞

  摘  要:区块链降低现实经济的信任成本,揭开传统金融资本流动崭新的一页。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区块链在技术架构、金融业市场、监管三个角度潜在的风险点入手,尝试性提出了区块链发展过程中法律、市场监管手段探索搭建央行大数据监管平台的新型方案。
  关键词:区块链 金融业 创新风险 监管措施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新一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它利用分布式记账原理存储数据,以去中心化的支付和清算功能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关注和探索。区块链1.0阶段主要应用模式为电子货币,在区块链2.0阶段实现了金融资产发行网络化、清算交易流程智能化,支付转账实时可见。区块链3.0阶段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对代表价值的信息均可计量存储,实现资产的链上追踪和交易。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区块链技術列入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区块链技术落地。在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将金融服务定为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2019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区块链信息服务“监管时代”正式到来。2019年10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对于将区块链技术作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二、金融业创新风险点探究
  (一)区块链技术层面潜在风险
  1.系统框架分析
  我国区块链技术处于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场景模拟的初步研究阶段,通过变更密码学原理和拟态防御等技术提高区块链抗风险能力。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区块链参考架构》中的相关描述,可以将区块链技术架构分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应用层和激励层(如图1所示)。
  应用层是前端交互的接口,提供钱包客户端浏览器等基础应用。激励层将经济因素集成到区块链中,激励公有链中遵守规则的记账节点。共识层则封装了各类共识机制算法。网络层和数据存储层是新的网络生态中数据的持有者和实质功能的提供者。分布式算法、加密签名属于网络层,作为实现点对点网络的辅助技术。而网络和数据存储I/O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能。
  2.风险分析
  (1)数据安全性风险
  区块链作为公开的链式账本,所存储的数据向网络中所有用户公开。密钥用来给区块链交易提供数字签名,用户的资金交易以及私人信息的安全完全依赖于私钥,一旦出现私钥泄漏或丢失,黑客入侵的违法操作在现有区块链技术规则下将无法追索,会给用户造成财产损失。此外,密码算法的安全性是数据安全的大前提,如果算法不能及时更新,区块链中数据的安全性同样也会受到威胁。
  (2)存在洗钱坏账风险
  区块链的信任基于参与交易用户物理空间身份是确定的,因此在网络层访问控制中允许匿名节点自由进出网络。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允许节点自行记录数据、发行货币,这也给系统安全带来威胁。如果区块链用于网络借贷,可能出现网络用户在借款入账后舍弃当前账户,致使借款人或银行无法收回款项的情况。另一方面,用户身份的未知性也映射着资金流向的未知性,导致洗钱风险增加,追责难度提高。
  (3)病毒入侵风险
  区块链具有分布式特点,系统整体升级的难度很大,一旦出现病毒攻击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如果区块链智能合约层支持循环指令,攻击者就可能利用带有死循环代码的交易对网络中的矿工发起 DoS攻击。如果向区块链中注入病毒签名,将会引起计算机中杀毒软件误判而持续报警,从而使大部分在线的节点被隔离,进而减小区块链网络规模,黑客可以通过召集全网51%以上算力的节点进行协议层攻击,导致交易终止,无法提交到总账。
  (二)区块链金融业市场风险探究
  1.对传统宏观体系造成影响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基础设施,它的应用会促使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脱媒,改变现有金融市场格局,引起清算结算方式的变化。而银行约40%-50%的利润来自于支付清算,这部分业务利润将持续下降。区块链基于算法进行运算交易,交易者对不同信息的获取和差异化判断会造成市场价格波动。算法固有缺陷可能被放大,系统性地使某些群体陷于劣势,致使资金融通更加困难。
  2.造成经济体系通货紧缩
  为了提升货币贮藏价值,加之技术参数的限定,大多数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发行总量是固定的,挖掘量逐年下降。这与黄金本位制类似,当货币需求超出货币供应量时整个经济体系陷入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出现经济衰退,中央银行将无法通过发行货币来调节经济资源。
  3.国家铸币收益流失
  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虚拟货币种类众多,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通性,国家之间将出现铸币收益的竞争。强势国家在此过程中可能获取更多利益,相对实力较弱的国家资金外流会更加严重,全球货币支付体系和金融体系可能会重新洗牌。
  (三)区块链监管层面风险探究
  1.削弱中央银行职能
  数字货币基于分布式总账技术,影响到实体货币的发行情况,货币供应以及银行间结算将不再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削弱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技术手段来看,数字货币的总量在发行之初就已经确定,并且以主货币计价的标准每天都在变化,货币政策失去应用的效力。
  2.给现有的法律制度带来挑战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货币技术,仍然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目前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区块链的标准以及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平台的设立和运营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技术方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存在不法分子利用漏洞进行非法集资和网络洗钱。而使用区块链进行交易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没有明确规定,在金融投资者权益维护时存在缺位。   3.对现有监管系统的信息监控能力提出挑战
  区块链发展的未来是与金融系统实现对接甚至替代现有系统,全部信息都应对监管者透明。但其信息加密以及用户匿名性给监管系统的数据分析与交易链跟踪带来了难度。如何克服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特点,将中心化的监管技术整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中央银行监管方式变革
  (一)构建数字货币安全运维系统
  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5年。人民银行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在数字货币发行流通过程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与不可篡改,可以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运维系统。系统架构可以根据现有IT基础设施环境进行设计,具体方案如图2所示。
  1.在总行搭建货币发行的基础云平台,主要涉及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管理。实现对数字货币加密处理并不断完善安全措施。认证中心对交易账户进行实名验证,防止交易体系中匿名用户潜在的道德风险。每一筆资金都可以实现源头到节点的可追溯,逃漏税、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可以得到遏制。
  2.省级数据中心继续沿用目前已经搭建好的虚拟化平台,提升金融城域网网络和处理器性能。个人以及企业用户短时间内仍需通过金融城域网相关接入机构将资产和交易数据上传。省级数据中心设置缓存设备,将数据实时同步到全国大账中。
  3.最终支付时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需要安装数字货币钱包客户端软件和安全芯片物理模块。可以直接将数字货币消费时使用的软硬件嵌入到终端设备的生产环节,省级数据中心需要增加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保证用户体验连续性,对其做统一的规范性要求。
  (二)建立多层次法律体系
  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的基础支撑,它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目前针对区块链以及其相关应用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各家机构都在自行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尚未达到对它的全面监管。
  金融市场的管理需加强对区块链发展的研究和监控,明确每一类衍生产品的属性,及时修订现有金融领域法律法规,补充法律空白,统一监管标准。通过制定监管指南,细化区块链应用中数据接口规范、分布式记账标准等技术参数指标,为业务审批当局提供依据。
  做好潜在风险的司法确认工作。通过与各国监管机构合作,构建风险监督平台,定期披露系统漏洞以及区域性风险,在提高用户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的同时,避免风险的扩散和全球金融风险的发生。更新审计标准。将智能合约等新型技术监测记录纳入审计范围,标记不公平或容易受黑客攻击的条款代码,展开跟踪监测。
  对于非货币服务商,可以引导行业自律来规范发展。加强跨界交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参与者的意见。各专业领域多家机构成立联盟,共享技术发展成果,搭建统一平台,制定相关行业自律规范引导行业有序竞争。设立经济纠纷调解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分析新经济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条法制定部门,用以完善法律细则。
  (三)搭建区块链大数据监管平台
  为降低区块链融合业务中的风险,可以构建大数据监管分析平台(如图3),提升现有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完善市场监测工具。同时,打破目前存款保险、账户管理、征信监测管理、反洗钱监督等各类业务系统屏障,对区块链中存储的各类历史数据所具备的特征开展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金融业务参与者的多维度图谱,通过审慎的交叉论证有效识别金融诈骗、资金挪用等不法行为。
  在数据分析层,可以将制度和监管规则编码到区块链中,生成智能合约。对于交易条款自动进行合规性审查,违规或可疑交易行为可以被回溯或阻断。也可以在平台中嵌入智能扣税,减少纳税中间环节。运用反洗钱评估模型对区块链中交易流水进行打分,衡量特定机构的洗钱风险。
  目前央行在用的业务系统对金融业机构均开设有连入接口,而区块链基于互联网,一旦出现黑客攻击、病毒感染,风险传播速度将会更快、更不可控。为提高业务系统可用性、保障金融稳定,区块链的相关应用仍可考虑采用 VPN 专网接入。核心业务系统使用“双活”容灾架构,实时自动增量备份。提高秘钥和证书安全性,加强身份认证真实性,避免秘钥丢失的漏洞短板。系统后台实名绑定单点登录,开启全日志记录。
  (四)创新市场监管手段
  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形式纳入到监管中来,明确准入机制、确定监管对象。全面分析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社会、资本市场的潜在影响。鼓励扶持具有行业前瞻性、安全可靠的金融初创企业。加强对区块链平台及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登记注册,规范市场管理。将监管范围扩展到互联网服务商搜索引擎、硬件厂商。将区块链的全生命周期都纳入到监管范围中,提高产品加密技术,对可疑交易展开追踪。
  实现分类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地带。区块链与多种技术融合能够衍生出的其它应用场景,如个人有形无形资产登记簿、托管交易、保税合同、第三方仲裁等。应该根据各行业不同的特点制定监管路径。通过财税减免、政策鼓励区块链的基础应用研发,帮助金融机构与数字货币市场逐步融合。
  建立健全注册备案制度。区块链具有网络特性,跨越了国家间地理和司法管辖边界。因此,需要从区块链的源头进行管控,审核相关企业资质,对各种接入平台进行安全检查。区块链的设计开发者和使用者实行备案制,明确风险责任主体,监督企业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四、结语
  随着区块链技术与市场需求的融合日趋完善,逐渐颠覆了金融领域传统业务模式。区块链技术正在赋能新的金融蓝海,金融及第三方技术公司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作为新的增值战略。但是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仍然掣肘区块链的发展格局,新业务场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如何破局成为关键。为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仍需继续探索,在满足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提供更加完善的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凯.区块链技术下的金融展望 [J].财讯,2018(7).
  [2]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D].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2016.
  [3] 区块链参考架构[D].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2017.
  [4] 黄锐.金融区块链技术的监管研究,学术论坛[J],2016(10):53-5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张莉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1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