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佳靓 朱琳 李恋恋

  摘 要:“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研究以雨课堂为教学工具,对高校混合式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并设计策略方案,以促进高校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变革高校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模式适应度高,但了解程度不够;混合式学习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互动,但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融合度有待加强;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需要和传统学习进一步结合,提高混合式学习效果。
  关键词:移动终端;混合式学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88
   “混合式学习”是对传统和互联网加二元关系的统一,以及对学习、课程、导师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学习范式。混合式学习指“从教与学的实践具体问题出发,融合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课堂引导和在线学习的系统化结合,力争达到学习过程与效果的最优化”,是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线下与在线学习环境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际课堂与虚拟教室等学习方式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支持技术,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学习工具与资源,真正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及多样化地进行学习,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
  2016年2月,美国新媒体联盟(NMC)推出的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明确指出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要引领教育信息化有序推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监督和评估的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调查概述
  1.1 研究目的
  研究对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探讨高校混合式学习应用存在的问题,挖掘影響因素,针对其不足进行改进,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1.2 研究的信效度
  在广泛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在初始问卷形成后,进行了测试,并根据结果进行了调整。前测问卷共28道题,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期望、传统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区别以及自主学习效果等。后测问卷共26题,内容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效果反馈、课程任务安排以及师生关系等。另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可靠性验证,问卷的Alpha信度系数为0810>080,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较好,符合问卷的信度检验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调研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利用雨课堂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期望;(2)对传统教学以及混合式教学存在差异的了解;(3)对自我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自主性的自我认知。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1.4 调查对象及样本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苏师范大学运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本科生。研究在初始问卷设计完成后,选取了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等专业学习者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部分专业对运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了解甚少,有些专业甚至不了解。为保证收集的数据有效,第二轮问卷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对运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有了解的班级群体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利用雨课堂的学习效果
  2.1.1 学习者对于混合式学习课程的期望程度
  对学习者对以雨课堂为例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态度(学习者所学课程符合学习者期望,雨课堂对学习效果有帮助)进行分析,在利用雨课堂教学前,认为不符合的71人,占4580%,完全符合的35人,占2258%;利用雨课堂教学后,认为不符合的27人,占1742%,完全符合的95人,占6129%。因此,使用雨课堂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课程满意度,增强了学习者的课程期望,提高了课程兴趣。
  2.1.2 学习者对于新的学习方式的期待程度
  研究发现,在是否期待出现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上,统计结果如下:利用雨课堂教学之前,学习者期待新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中,期待人数122人,占79%。
  2.2 混合式学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2.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对雨课堂使用前后学习者能否主动学习,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调查中显示:使用前,不符合的59人,占1290%,完全符合的33人,占1484%;使用后,不符合的23人,占1484%,完全符合的77人,占4968%。可见,雨课堂对学习者的自主能力有促进作用。
  2.2.2 课堂积极性
  为检测调查对象使用雨课堂后课堂积极性是否变化,对调查对象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利用雨课堂教学前,不符合的55人,占3549%,符合的100人,占6451%;利用雨课堂教学后,不符合的33人,占2130%,符合的122人,占7871%。可见,在使用雨课堂后,调查对象的课堂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利用雨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2.2.3 师生互动
  调查发现,在利用雨课堂教学前,能够主动向教师询问问题的学习者有56人,占3613%;在利用雨课堂教学后,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的学习者有86人,占5548%。可见,使用雨课堂后,师生的顺畅交流互动增多。因此,利用雨课堂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师生关系。   2.3 利用雨课堂学习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对雨课堂使用前后所学课程的满意度进行统计,结果为:学习者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态度,使用前,不满意的40人,占2580%,完全满意的58人,占3742%;使用后,不满意的16人,占1032%,完全满意的98人,占6322%。可见,学习者对利用雨课堂学习的整体满意度更高,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对课程的满意度。
  3 研究结论
  3.1 混合式学习使学习者享受学习并获得知识和自信,但学习者对其了解程度低
  调查发现,超半数的学生在接受混合式学习后,认为所学课程内容生动丰富基本符合期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理解学习内容。大学生对于混合式学习模式适应度高,但了解程度不够。
  3.2 混合式教学已成为认可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但仍需完善师生、生生互动
  和传统教学相比,大部分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样期待课堂有新的进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师生互动,加强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融合度。
  3.3 课程任务安排、自主学习能力、自制能力和课堂积极性显著提高
  混合式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明确并实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实现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丰富了课外资源和课程内容,使得学习新知识成为乐趣和挑战,增强自制能力和课堂积极性,可以在授课中认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4 混合式教学完善了教学反馈,但对学生学习期间的监管工作仍需加强
  混合式教学中可基本达到教师期望的学习状态,但学生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随意使用使得教师在授课时无法确保听课效果,比如对于学习资料是否认真观看等。
  4 对策与建议
  4.1 深度了解混合式学习,改进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適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加深对混合式学习的了解,将更有效的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平台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改进学习方式。
  4.2 重视线上、线下教学的相互融合,增强师生、生生互动
  “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应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线上教育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者面对的不能只是毫无感情的机器。
  4.3 优化学习资源,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
  一方面,对于上传到雨课堂等辅助教学平台上的内容要经过严格筛选。线上资源要符合教学目标,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且能够跟线下课堂有效衔接,学习任务和进度安排合理。另一方面,在混合式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多元化、全面性的评价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各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4.4 丰富课程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成效
  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有主动学习趋向的情况下,如何使他们在这种情境下排除干扰因素、专心学习,将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向。雨课堂等平台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反馈等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保证学习效果。
  5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混合式学习在高校课堂已经逐渐普及,这种学习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共享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因此,我们坚信,混合式学习将成为高校学生最有效、最受青睐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金欣.基于“雨课堂”的医学遗传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01).
  [2]黄立霞.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以《职业人文基础》应用研究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
  [3]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50.
  [4]冯菲,刘萨,汪滢,等.下一代的学习:愿景、创新和可能性——第七届亚洲地区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纪实[J].远程教育杂志,2012,(8).
  [5]陈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口译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0):62-65.
  [6]李新房,刘名卓,祝智庭.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分析与对策思考——《2016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版) 》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6,(7):3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