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国内外诸多城市群迈入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同时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成为产业与城市研究的前沿热点。而梳理和思考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对策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未来研究应在区域广泛性、研究纵深度、创新前瞻性、对策针对性方面着力,以服务国家发展实践。
  关键词:产业转型;空间响应;文献综述
  0 引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空间转型,增强城市发展的后劲。城镇化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城镇集聚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非农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是一个相互促进且有着明显协同性和耦合性的过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状况也显示,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样也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体系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城市空间转型与城市产业升级的互动变化趋势已显现[2]。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其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城市空间转型的作用日益凸显,城镇空间结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既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提升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实现手段[3]。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转型的相互关系研究成为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基于此,本文从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展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当前研究状况的不足之处,厘清产业升级与城镇空间转型相互关系的研究线索,以期对未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有所启发。
  1 文献综述
  1.1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区域
  将产业转型与城镇空间响应链接,城镇转型大体经过了工业化、服务业化、服务业高端化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基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转型时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同国家的相关研究数量与视角也有所差别。其中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和以纽约为代表的北美城市转型发生的时间最早[4],形态典型,研究也较丰富。而国内城市转型发展时间则相对较晚,研究区域以省域和城市为主,城市群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冀、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相关研究以伦敦为典型。根据Hall[5]在《1861年后的伦敦产业》一书中的研究,从19世纪初开始,伦敦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快速下降,城市逐步从工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发展。美国作为后来者居上的国家,相关研究以纽约、波士顿、匹兹堡和芝加哥的转型为典型。
  国外研究多侧重于产业发展与城市扩展的作用机制[6,7]及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体系关系[8]等领域。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转变会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5]、产业结构调整重组影响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的变化[8],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规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我国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城镇空间结果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城市空间的分布变化研究受到重视。基于省域和城市的研究较为丰富,中东部经济区各省域城市皆有所研究[9]。刘国斌[10]等以吉林省为例,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的互动关系,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散强烈影响到城镇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从而重视吉林省产业的优化与布局。马侃[11]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转型中技术进步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相比于省域和城市的研究,基于都市圈(城市群)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陈伟莲[12]等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研究从产业结构演变城镇空间响应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探讨了城镇空间响应强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并分析了强度的影响机制。包善驹[13]等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关注于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相应的指数相关性以得到相应影响因素及城市群内部相应差异。
  国内研究集中于时空演变特征[12]、作用机制[12,13]和相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11,13]等方面,认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机制、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特征不同。
  1.2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方法
  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以定性研究为主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阶段。
  从有相关研究以来,早期国内研究中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张庭伟[14]在研究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中探讨了其来源——“政策力”“经济力”和“社会力”。他从同心圆模式、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的土地经济学理论、经济规模效应以及投入——产出理论等方面多种研究理论对城市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其内含产业与城市的链接调整变化,但并未总结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空间响应的具体联系机制。朱玉明[15]在有关济南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中意识到了二者的强烈关联度,但分析也是基于定量的理论分析,用库兹涅茨理论等结合政府政策、不同产业的城镇分布等进行概括总结,而鲜有具体模型理论。总的来说,定性研究更倾向用诸如库兹涅茨或钱纳里等研究理论来解释产业演变与城市空间变化的关系。
  而从近十年的研究来看,涌现了一批以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为指标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由刘艳军[16]率先提出应用于我国东北地区研究,而之后也被越来越多研究者所认同采用。吴雪玲[17]将之运用于省域研究区域,进一步将其细化提出“第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2)”与 “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3)”两个概念,分析了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二者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响应的主要关联因素。而陈伟莲[12]和仇方道[18]的研究证明了以城市群(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对这一模型的适用性,陈伟莲运用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仇方道构建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城镇空间响应指数(RI)”,这两个指标都体现了城镇空间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响应与适应程度,且皆采用土地城镇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这两个指标进行模拟构建。另外,仇方道运用莫兰指数衡量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响应程度的时空差异性,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空间响应的作用因素。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学者们开始运用一定的模型指数来衡量城镇空间对产业结构转型响应的程度,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确定两者之间响应强度的影响因素。   1.3 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对策建议
  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要有相应的空间结构的重构来支撑。相关研究有的分区域来整合,如东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徐州都市圈等;有的对各种类型的城市进行研究,如资源型城市、外向型经济城市。
  Gilbert[19]研究得出,城镇化发展与第一产业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二、三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作为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构成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明确城市发展存在有限的空间承载力,科学地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输出对中部地区的县域工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县域工业化则是县域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加速中部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中,除了推进本地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还要积极但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将成为加速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目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初期阶段的西部地区由于深处内陆,地广人稀,可优先发展位于交通枢纽点的中心城市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城市,再逐步扩大周边小城镇的规模,从而带动区域城镇网络的构建[20]。
  包善驹[13]等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为依赖城镇土地空间;省级行政边界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较大,其对4个省市的组间差距贡献率高达80%,明显高于组内差距,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的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政府调控能力、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依次减弱,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征。
  仇方道[18]等研究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发现其程度不断增强,其差异格局的多尺度性特征较为显著,南北差异正在成为其关联性差异的主要表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调控力度”的特征,且空间不均衡性显著。
  沈镭[21]指出资源型城市可以将功能从空间上进行延伸,利用区外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型城市可以在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力地域分工的基础上,挖掘和营造适合本区域小环境的特色氛围,从而促进相关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重组和流动,进而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
  以苏州为代表的外向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给予产业转型以空间支撑,而其产业结构转型也是其空间结构重构的动力。开发区是产业和空间相互影响的产物,是产业要素和空间要素活跃集中的契合点,因而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点状”带动作用,强化各产业集聚带的“带”状推动作用[22]。
  2 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国内外产业转型的城镇空间响应相关研究为剖析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影响因素、提升城镇空间利用水平、高质量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依据。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研究,容易发现,这些研究在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域和常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诸多共性特征。影响因素方面集中考慮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的应用程度,并对其影响效应进行定量测算。研究区域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都市圈,特别是在转型瓶颈期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重视引导其创新发展模式的迁移[23]。相关研究重视对具体城市及都市圈的实证研究,弱化理论探讨强化具体分析。从不同国家的研究情况来看,因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面临的发展问题不同而方向各异,但相同的是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对服务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城市空间的前瞻性规划布局。而国内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阶段,研究关注新旧动能转换及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重视提高城市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国城市群正处在迅速扩张和转型加速阶段,而各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要素禀赋各异,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顺应成长型都市圈发展规律,促进产业经济与城镇空间的协同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从宏观或中观维度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之路,以及对我国主要大型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的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分析特征及影响因素剖析[24,2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作为中国综合实力强、城镇化基础好的区域,其面临的城市群自身发展质量及产业结构层次问题对国内其他城市群虽具前瞻性和普遍性意义,但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群来说借鉴意义有限,且易造成“千城一面”,忽视其自身发展特殊性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有活力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重点,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心就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旧经济出清和升级,新动力在逐步替代的过程[26]。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讲,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27]。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水平,对于城镇空间转型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28]。
  今后的研究应在区域广泛性、研究纵深度、创新前瞻性、对策针对性方面着力,积极探索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城市空间转型的互动联系,关注产业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对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产业布局形态的重要意义。探索协调城市空间扩张、产业演变更替与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理论架构、影响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战略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文强,罗守贵.都市圈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演化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机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9(04):50-55.   [2]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31-36.
  [3]王亚平,程钰,任建兰.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7(08):59-66.
  [4]左学金,等.世界城市空间转型与产业转型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P.G.Hall.The Industries of London Since 1861.Routledge,1962.
  [6]MILLS Edwin S.Studies in Indian urban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 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7]程钰,孙艺璇,王鑫静,尹建中.全球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9):30-40.
  [8]KISS E,TAKEUCHI A.Industrial areas in Budapest comeopared with Tokyo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J].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2002,75(12):669-685.
  [9]程钰,尹建中,王建事.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4):127-136.
  [10]刘国斌,孙雅俊.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之互动关系——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17(05):106-112.
  [11]马侃.产业结构视角下技术进步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影响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5.
  [12]陈伟莲,张虹鸥,吴旗韬,陈凤桂.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J].热带地理,2014,34(04):544-552.
  [13]包善驹,任以胜,朱道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分异[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07):81-86.
  [14]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07):7-14.
  [15]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01):84-87.
  [16]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區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64(02):153-166.
  [17]吴雪玲,邓 伟,谢芳婷,张继飞,杨 勇.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09):1066-1073.
  [18]仇方道,金娜,袁荷,单勇兵,白亮宇.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J].地理科学,2017,37(10):1459-1468.
  [19]Gilbert A, Joseph G. Citie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0]孙中钰.区域视角下产业结构演进及城镇化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17.
  [21]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22]王长伟.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构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23]王亚平,曹欣欣,程钰,任建兰.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19,39(01):130-139.
  [24]程钰,刘婷婷,赵云璐,王亚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与经济社会驱动机理[J].经济地理,2019,39(10):183-192.
  [25]程钰,任建兰,侯纯光,任梅.沿海生态地区空间均衡内涵界定与状态评估——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01):83-91.
  [26]巴曙松.中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J].商业观察,2017(12):10-15.
  [27]程钰,王晶晶,王亚平,任建兰.中国绿色发展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机理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11):2745-2765.
  [28]赵丽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理论学刊,2017(02):68-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9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