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深度解读,教师要把物理学史、前沿科技、实验创新等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中。结合精英中学的“6+1”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导出起点;思考阅读;议中交流;展示激情;评点精讲;检测反馈;学用巩固。提出了教师在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结合物理学科素养的交融点,依据课节内容对导学案进行优化设计,实现科学态度责任素养与导学案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导学案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将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具象化,形成可教学实践操作的目标任务。科学态度和责任素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使之逐渐形成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本质是对科学本身全面的、哲学性的基础认识,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系统性、抽象性。通过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深度解读,教师要将其具化为物理学史、前沿科技、实验创新的教学运用。笔者结合精英中学的“6+1”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导出起点、思考阅读、议中交流、展示激情、评点精讲、检测反馈、学用巩固,提出了教师在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结合物理学科素养的交融点,依据课节内容对导学案进行优化设计,实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与导学案的有机结合。在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教材上物理學史内容进行了统计和汇总,诸如以必修课“万有引力与航天”,其物理学史分布极为密集,教师可以作为将物理学史融入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实验创新方面,教师常规的实验教学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电学部分,而电磁感应一章也是实验结论,而且在实验探究中特别注重了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所以“电磁感应”一章也可以作为将实验创新融入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前沿科技方面,教师要突破知识本位,多看新闻报纸、电视科学探究节目、网络科教信息等,注重这些前沿科技知识的点滴积累,将其有效的融入导学案的设计中。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一、导出情趣
  导出情趣重在“导”字,其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的设计:在“导”的环节加入科学家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完科学漫读之后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会产生浓厚兴趣,这节课也很好的完成了导入。引入科学家小故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活以及其专注研究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又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导学案”的设计:在“导”的环节自制实验器材,用一只小螺线管与手机相连,再用一只大螺线管与播放器相连,当小螺线管插入大螺线管中,音乐响起,拔出时,音乐停止。学生特别惊讶,并给老师鼓掌欢呼,这些自制实验器材成功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超重和失重导学案”的设计:在“导”的环节设计播放太空授课视频,一方面让学生直观观察失重状态下与地球上实验的差异。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感受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炎黄子孙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议有方
  思议有方,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要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好“思”与“议”环节,提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的设计:在“思”的环节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是苹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一性质的力?用什么方法来检验?②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这个力的存在?③试叙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写出表达式。④万有引力常量是多少?是谁测出的?用了什么方法?通过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梳理课本知识,明确学生的自学目标,思考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在“思”的环节增加实验频率,给予学生动手机会,体会科学研究过程。在“议”的环节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导学案”的设计:在“思”环节设计让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来自选实验器材,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议”的环节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引发学生的不断地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样一来,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不再只是来自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实验探索得到的知识,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记忆会异常的深刻,并通过对一系列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充分体会了物理实验中归纳总结的科学方法。
  三、学检并用
  学检并用,则是在导学案设计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迁移应用部分,继续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反馈练习题目中加入以前沿科技为背景材料或问题情境的题目,并与本节知识相呼应。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导学案”的设计:在“检”的环节设计“手机无线充电”一题,把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再如:“超重和失重导学案”的设计:在“导”的环节设计播放太空授课视频之后,在“检”的环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写出王亚平在太空中所做的弹簧秤实验与在地球的弹簧秤实验的差异,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紧密联系起来,应用所学知识建构解释。
  总之,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需要呈现不同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的科学激情,增长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学生素养的培育。对此,教师必须拥有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把物理学史、前沿科技、实验创新等在导学案中以不同方式进行融入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站在物理学科的高度,贯通物理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又能引领学生融会高中各学科的知识,认识和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张玉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屈志华.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7):56.
  [3]杜爱慧,陈莹.互动式历史小故事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师,2015(12):38-41.
  [4]匡海. 让学生感受高中物理的魅力[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07):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郑州市教育科学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研究(编号:2019-ZJKYB-X10-029)”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9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