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供给与需求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科毕业生供求关系不均衡现象明显。文章对毕业生供求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从高校、政府和市场三方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均衡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供给;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科生就業尤其不容乐观。本次调查抽取沈阳5所高校共500名户口为沈阳市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学业与就业相关的问卷调查,另外对50家不同规模和性质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希望能从抽样数据中了解本科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情况,同时了解企业的真实想法,从而结合供求双方的实际情况找到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毕业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从2010年的631万人增至2019年的834万人,近几年增幅达30%。可见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毕业生质量的下降
   由于上大学后突然换个环境,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与高中差别较大,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热情,学习积极性较低。通过抽样调查显示, 35.8%的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兴趣,45.9%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学生中出现了“爱逃课、恋手机、迷游戏”等一些消极状态,有的大学生平时干脆不学习,考试前进行突击,更有甚者采用作弊手段,甚至有的高校32%~71%大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经过大学这样状态的学习,毕业生质量必然有所下降。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结构
   (一)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关于对面临的就业形势的认知,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有28.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31.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很不看好。
   (二)对工作地区偏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如下:29.3%选择东部沿海城市,18.9%选择南方城市,10.8%选择西南城市,25.6%选择东北地区,15.4%选择京津冀地区,可见,本地的毕业生更愿意在东部或东南沿海发展或选择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而选择留在本地发展的比例相对并不高,愿意去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城市的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
   (三)对工作性质偏好
   通过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更感兴趣,通过对500名本科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共有284人更愿意选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调查总数的56.9%。其中有145名女生选择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占女生总数的75.8%。
   (四)所学专业与职业意愿匹配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就业时选择岗位与所学专业差别很大,改行的状况屡屡发生,出现了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现象。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和所学专业完全不一致的占31.3%,而所学专业与选择岗位完全一致的仅占16.2%。这两个比例充分说明了目前社会存在本科就业供需错位的现象,也反映了高校培养模式与人才社会需求在某些方面不够匹配。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整,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实际的偏离。
   (五)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了解到72%的企业对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有需求的,但根据企业的规模不同,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不同,大多数招聘的人数在10人以下。
   调查数据显示,男性毕业生在企业招聘时更受欢迎,同样一个岗位,如果男生和女生竞争,多数企业更愿意招聘男生。事实也是如此,女性毕业生招聘时签约率仅为男生的一半左右,所以在就业市场上,女生的就业压力更大。
   三、存在的供求问题分析
   (一)就业市场出现供需错位
   通过分析所呈现的就业市场既不是供求平衡的关系,也不是供求失衡的关系,而是一种错位的表现。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在速度方面的不平衡。即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与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的不一致。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调整速度却很缓慢,赶不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速度;其次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尽管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多次修改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分很多专业,但由于现有教育体制的限制,各专业之间培养出的人才区分度不大,比较单一化,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出现了错位的局面;最后,实践环节的弱化。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缺少更多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缺少一定的动手能力。 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进入市场不能很好的适应,也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错位”的现状。
   (二)毕业生自身原因
   一些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目标定的比较高,不乐于接收企业基层工作或比较辛苦的工作。而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一定经验的工作又不能独立承担。好高骛远错过了就业机会。另外还有的毕业生缺乏就业动力,认为就业后自己再也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就业。一些毕业生虽然就业了,但缺少对未来明确的规划,从而频繁的更换工作岗位,不利于自身发展。
   (三)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不足
   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招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岗位基本不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因为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工作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跳槽可能性较大,使企业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在培养新人上投入。
   四、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构建供求均衡机制    (一)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市场人才需求的供给
   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少,不代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少,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毕业生需求量少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的是招进来马上能用,并且使用稳定性很高的员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仅能通过书本传授和日常教育来提供学生专业知识的供给,无法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或者无法提供一种平台让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仅凭说教来达到传授和教育的目的。无论从人力上还是财力上都无法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环境和要求。完全达不到企业真正的生产环境,学生也无法真正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所以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环境设备、企业文化和不同的管理制度在每个企业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技能。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本科毕业生逐步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出来的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更加了解和熟悉企业,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也降低了新员工培训的成本。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二)政府出台就业政策促进地域性供需平衡
   近些年,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城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等等。这种鼓励政策的出台能够把毕业生就业的地区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过来,避免本科毕业生大量涌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过剩。政府还通过减免助学贷款,提高工资待遇等政策支持毕业生到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就业。2019年7月12日,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就业局势基本平稳。
   (三)职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要提前
   职业教育要从小进行。小学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在国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在国内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始走进了小学校园,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早期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就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这会促进其专业自愿的选择以及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积極性,内因决定外因,内在的职业愿望是就业的最好动力。
   参考文献:
   [1]宋齐明.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8(04).
   [2]徐丽红.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教育科学,2018(08).
   [3]王秋菲,秦爽,吴访非.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
   [4]张甜甜,李莲.高校大学生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6).
   [5]汤迪娟.供需错位:高校就业市场的现状与构建路径[J].中国市场,2017(06).
   (作者单位:孙艳杰,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时光,中共法库县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0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