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更新活化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淮安内城河周边保持着传统风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该区域内的原生住户逐渐搬离此地,现区域内房屋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临时过渡居住使用。该区域位于淮安市中心地块,是城市中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场所之一,也是大量的流动人口活动的重要区域,区域内多数建筑年代久远,街道狭窄,绿化缺乏,居住环境较差,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商业广场存在较大的落差。但是,由于历史传承,这一区域保留大量不可移动文保建筑,具有挖掘历史文化,复兴旧城的潜力。文章从现状到历史文化发展进行研究,试图探寻旧城更新活化的模式。
   关键词:淮安;内城河;历史文化;活化;模式
   一、老旧城区更新活化的模式分析
   (一)拆迁所有建筑,重新规划建设
   部分老旧建筑因年久失修,居住使用质量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城市由于整体发展需要,部分村镇、旧城需要整体进行拆迁重建,可以将原有地块重新规划布局,新建住宅或其他建筑,将区域内原住居民或异地安置,或在重新建造完毕之后回迁,新建完毕后区域内多余的住宅也可对外出售。该模式可统一区域内建筑形式,缩小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商业广场的落差,但是对于人口密集的老旧城区,高额的拆迁安置费以及如何处理协调流动人口的问题都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另外该模式虽可以彻底地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容积率,充分利用土地价值,但是城区面貌没有传承,缺乏地域特色,也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二)拆除部分建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
   老旧城区内现有建筑结构尚可,多数建筑质量较好,部分建筑被废弃,居住环境已满足不了现代生活居住使用的,可拆除部分质量较差建筑,重新设计建造新的建筑,一般采用“修新如旧”或者利用原有建筑的材料进行外表皮的建造。使用该模式对建筑构件进行加建、拆除、维护、完善升级以此改善老旧城区的居住环境花费资金相对较少,可以快速更新现有居住居民生活条件,节约社会资源,延续原有的道路肌理和城区记忆。
   (三)保留全部建筑,对原有建筑进行维护升级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或者历史保护建筑的老旧城区,应该慎重拆除拆迁,保留老旧城区所有建筑,对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维修保护,达到“修旧如旧”,对文保建筑、名人故居加以修缮和维护,并完善周边及区域内公共配套设施,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有功能,保持历史建筑的基本风貌,建设有文化底蕴、历史价值的历史文化环境。
   二、淮安市内城河周边调研及对比分析
   (一)淮安市内城河周边现状
   淮安市内城河老旧城区位于里运河南侧,东为慈云禅寺以及文庙商业街区,南侧为楚秀园,西侧为清晏园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该区域保持着传统风貌,房屋主要结构为一层和二层的砖木结构,周边设有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域内有历史文化建筑及名人故居,如:都天庙、郎静山故居、周信芳故居等,这一区域是淮安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历史遗留集中区域之一。
   (二)问卷调查分析
   问卷主要采集调研区域内不同身份住户对其所在老旧城區的改造意见,以及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对居民居住习惯的影响,采用百分比的数据形式组成量表。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当地居住居民,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老旧城区内17.8%的居民对区域内历史文化比较了解,52.4%的居民认为有必要保护区域传统,48.4%的居民认为工作上学方便未搬迁,45.2%的居民愿意推广地区传统文化,村民地区综合满意度为36.6%。
   在对比数据后,可以看出老旧城区内居民认为该地区最大的三个问题是环境差、人员复杂、治安问题;老旧城区内居民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安置,补偿及建成年限;老旧城区内居民最希望改善的三个地方是:房屋修缮,污水整治,输电线规划。
   (三)老旧城区更新成功案例分析
   老旧城区的更新与活化案例中,苏州市平江路的更新活化模式较为成功:平江路位于苏州老城区中心,路边紧邻苏州内城河,路北接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路南临近历史建筑双塔。在1986年《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路就被确立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后,平江路更新活化行动得到民众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2002~2004年苏州市政府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拆除违章建筑、管线入地、铺设石板路、清理河道、维修老房子等工程,使平江路再现了原来面貌的同时,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地区更新活化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继发展的。
   (四)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对比分析
   淮安市内城河老旧城区和苏州市平江路都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对比淮安内城河周边区域和苏州平江路区的优势(表2),不难发现淮安市内城河区域可以借鉴已经成功的苏州市平江路更新改造模式,结合城区周围历史建筑,商圈等环境优势,对这一区域进行活化更新改造。
   三、淮安市内城河区域问题分析
   (一)淮安市内城河老旧城区特点
   淮安老城区内建筑老化,建筑表皮因时间、自然和人为因素产生破损,与周围现代建筑对比明显(图1);户外活动空间中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电线裸露在外(图2),存在安全隐患。
   区域内多为一到两层的低层建筑,居住用房数量不足,居民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节约生活成本进行了自主改扩建,增加彩钢板或其他材质的隔间以增加居住使用面积,建筑质量与居住环境较差。区域内道路狭窄,车辆无法正常通行,缺乏集散以及引导人流的广场空间,道路崎岖不平,存在高差,缺乏无障碍交通。
   (二)淮安市内城河周边区域更新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安市老旧城区需要更新活化,制约其进行的不是来自于更新本身,而更多来自于老城区更新活化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更新的具体步骤与方式需要基于现实可行性,而制约因素主要来源于老城区居民身份与住宅产权的杂乱性,难以统一进行规划与协调。    该区域内的住房,有二十世纪作为工厂职工的宿舍,有原住民自建的居住用房,也有工厂厂房,也有名人故居。1998年国家进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原住居民可以向单位购买住宅产权,由于部分工人经济水平的差距,部分工人选择了继续租住,部分工人选择了将房屋产权进行购买变为私有,使该地区内产权情况变得复杂,各类更新改造的可能性差异较大。国家持有产权的住房有着更大的改造空间与潜力,私人产权住房改造涉及到巨額的拆迁安置费,会影响改造的方式,且相关政策规范的限制,对建筑物的高度、间距、容积率的严格限制,改造更新成本较大。
   四、淮安市内城河区域更新内容及策略
   (一)利用地域性特征,确定旧城区更新内容
   1. 建筑室内外环境的改造更新
   该地区建筑外环境的主要矛盾有,道路狭窄,缺乏集散广场和室外活动场公共地等,建筑内环境的的改善可以从拓宽修整道路(图3)、户型改造(图4)、商住结合等方式开展活化更新,居住区拆改结合、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室外活动场地等方面考虑。
   2. 历史文化街区外部环境改造
   根据当地建筑特色以及区域内历史建筑特征,对这一区域建筑进行更新时尽量利用传统建筑的符号和特征,进行传统文化的沿袭,做到功能与形式上的统一,从建筑材料选用、建筑表皮更新(图5)等方面结合地域性的特点进行更新设计。
   (二)利用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本
   目前淮安市作为日常市民休闲娱乐的文化街区有限,在进行这一区域更新活化时可以多借鉴其他城市更新活化成功案例,再根据淮安市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将淮安市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活化,为居民营造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淮安的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名片。在进行前期寻求资本时,可以适当对参与其中的旅游业、商业、建筑业及文创企业等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激励政策,从而吸引社会各界力量进入老旧城区的投资与探索中来。
   (三)利用文创活动,引进创新创业项目
   目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许多城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对城市发展进行助力。淮安市内城河老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可以与淮安市以及周边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文创大赛,鼓励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创造具有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并开拓创新创业市场。
   五、总结
   淮安市内城河及周边区域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在更新改造设计中切勿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应该以更加温和的,保留历史传承的方法进行活化更新,保留历史,给人一个感受历史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滔.千城一面源自设计的缺失[N].人民日报,2016-06-1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荣誉保护奖获奖评价,2006.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0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