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对2002—2019年间的58篇CSSCI进行了内容分析,从群体性事件阶段、研究类型、关注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以及关注群体性事件的主导群体等方面对文献进行编码分类,发现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角度多元,侧重点不一,但矛盾和冲突是主旋律。研究以关注全过程为主,少数关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研究以描述分析类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安全事件,发现利益主导型群体和价值主导型群体受到的关注较为均衡。
  关键词:大型群众活动;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2-0197-03
  引言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群体性事件是指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因某些社会矛盾而暂时形成的耦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在无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大规模聚集、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据《中国社会蓝皮书》数据,2017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经超过10万,参与人数超过400万。从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需求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困境”,走出“维稳怪圈”迫在眉睫。从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出发,对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主流研进行梳理,无疑在危机管理,尤其是群体性事件治理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1.数据来源。通过对近十多年公共管理学领域的期刊文章进行评述,可以更好地描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展,本文筛选文献的标准及步骤如下:首先,选取期刊。本文选取了在公共管理学界较为权威的几本CSSCI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它们是《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政治学研究》。其次,检索文献。选取了“群体性事件”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之后,根据题目和摘要将与群体性事件研究不相关的文章进行剔除,得到文献127篇,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至2019年9月30日。最后,清理数据。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及摘要,只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97篇保留,去掉了刊物编写组文章及非学术研究型文献,比如新闻稿、评论等,最终选取了58篇代表性文献。
  2.分析框架。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编码分析,由于文献数量不多,内容分析借助Excel手动完成。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并结合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从群体性事件阶段、研究类型、关注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以及关注群体性事件的主导群体对文献进行编码分类(如下页表所示)。本文根据所搜集的文献对于群体性时间的研究阶段将群体性事件的阶段分为前、中、后和全过程;根据所搜集到文献的将研究类型,将其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根据所搜集文献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根据所搜集文献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目标诉求以及行为特点,将其分为利益主导型群体事件和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根据所搜集的文献按照关注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维权事件、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组织犯罪。根据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是否带有政治性,将其分为政治性和非政治性。根据关注群体性事件规模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二、现状分析
  1.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角度多元,侧重点不一,但矛盾和冲突是主旋律。通过将58篇文章的关键词导入Picdata软件,得到词云图(如下页图1所示)。除了“群体性”,“公共”“治理”和“冲突”都占有较高的词频。可以看出,首先,文献研究的角度多元,从群体性事件参与的主体,比如农民、网民,到群体性事件的管理者和政策建议者,比如领导、干部、和学者,都有所涉及。此外“冲突”“矛盾”“对抗式”和“上访”等词汇也占到了较高的比例;其次,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较多地以冲突或者矛盾的形式爆发,相关文献主要聚焦在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上,涉及的主体既有政府部门、利益/价值诉求主体,还包括第三方,比如媒体和学者等。
  2.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以关注全过程为主,少数关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将近70%的文献都聚焦在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研究,因为群体性事件基本上都有着较为复杂的发生原因和背景,想要深入剖析其症结并不容易,必须对整个事件有全局的把握才能提出建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还处于“求全”的阶段,研究的颗粒度还较为粗糙,并未对群体性事件的阶段做精细化的研究和分析。此外,有少部分的研究关注到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3.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以描述分析类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描述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几乎是整个公共管理学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群体性的研究也不例外,其中49篇文章为非实证研究。一方面,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背后的原因往往很复杂,演进的过程也通常瞬息万变,这样的危机事件是否适合于定量研究,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观点。另一方面,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实证研究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行为学和人口学的数据,由于数据获取的便捷性等原因,可能阻碍了群体性事件实证研究的发展。
  4.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安全事件,聚焦明显。现阶段,公共管理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社会安全事件,比如踩踏事件、社会矛盾突出带来的群体性利益诉求事件等,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效性和针对性,社会关注度较高,发表也较容易,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成了群体性事件酝酿、爆发的主要平台,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这个变化,进行了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如下页图2所示)。
  5.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主导群体,利益主导型群体和价值主导型群体受到的关注较为均衡。本文所选取的文献中,关注利益主导型群体的文献有36篇,关注价值主导型群体的文献有22篇。利益主导型群体事件一般是指在群体性事件中,参与冲突的主体主要是由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站在自己的观点立场发言的群体组成,一般矛盾的焦点直接涉及到该类群体成员的自身利益。而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的参与主体是由支持某种共同价值观的人群所构成,该群体事件的矛盾焦点不一定直接涉及该参与群体的直接利益。利益主导型群体对于自己所捍卫的利益会更加坚持而且目标相对也更加明确,所以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明确的手段,只要对其维护的利益给予法律维权,就可以收获明显效果。但是对于价值主导型群体,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有可能包含的范围比较廣泛,或者没有明确的界线,甚至会拓展范围,所以政府很难采用具体的措施一次性解决矛盾。   6.維权事件是社会安全类群体事件的主要类型。本文所选取的文献中,关注社会安全事件的文章将近占到80%,其中维权事件是社会安全类群体事件的主要类型,其次是社会泄愤和社会骚乱。维权事件按照事件主体可以具体概括为农民维权事件、工人维权事件和市民维权事件。维权事件属于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因为自身合法权益受损而采取的一种抗争,这一类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数会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活动,一般不会逾越法律的界线。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在事前维护好这类群体性事件主体的合法权益,可以有效地降低该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
  7.非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占绝大多数。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中,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一般都不会涉及到政治性。由上文分析可知,社会安全事件中占主体类型的维权事件大多是涉及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的维护,不涉及政治性。大多数的社会泄愤事件也都是由于某种程度上的维权失败或者个人情绪的激化所导致的,只有少数的社会泄愤事件是由于其背后原因的复杂性,或者受到别有用心的组织所煽动,以及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行为所以可能会涉到政治性。
  三、总结与反思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我国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聚焦于危机的全过程研究,多从国家治理或底层社会的角度观察群体性事件,从政府和事件主体对其进行行为分析,同时也研究了群体事件中主体的心理演化过程。然而,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基层政府的治理逻辑以及维护稳定的策略等方面,还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学者们虽然开始关注网络平台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但是还为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现有研究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实际操作指导作用有待加强。总之,虽然有丰富的研究内容,但是对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仍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佩锋,马璨婧.社会变迁视阈下公共危机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执法者视角的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60-67.
  [2]  芦恒.时间性与适应性:城市棚户区治理中的“单位管理逻辑”与社区抗逆力[J].广东社会科学,2019,(5):180-188.
  [3]  温志强,李永俊.大数据环境下社会冲突的风险感知与预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5):80-88.
  [4]  郭淼,谷星佐.差序研判:虚拟社交场域涉民族舆情的研究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9,(9):92-96.
  [5]  高虒源,张桂蓉,孙喜斌,杨芳瑛.公共危机次生型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基于4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9,(4):101-123.
  [6]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5-11.
  [7]  孙立平.“不稳定幻象”与维稳怪圈[J].人民论坛,2010,(19):2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6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