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否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有助于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在旅游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呈现整体趋同趋势,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呈下降趋势。我国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性存在长期平衡,旅游业经济增长的空间趋同对城乡间收入差距之空间趋同有影响。经济发展越强劲,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的调整越小;旅游业經济上升的空间变化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空间变化有单向的因果关系,我们能够相信旅游业经济增长可以减少城乡间收入差距。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变异关系
   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旅游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对城乡间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已变为旅游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关键命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从1999~2013年已由3644元增加至18059元,二者之比由2.65倍增加到3.0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2012年,这一比率是3.10:1.00。2013年这一比值则变成了3.03:1.00。2012~2013年,城乡间收入差距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需要探讨城乡间收入差距之变化趋势。此外,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否在收入差距趋势中发挥正向作用依然值得关注。
   本文采用经过加权的人口变异系数来测量旅游业经济增长与城乡间收入差距二者间的变异程度,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经济增长量的空间变异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大小的空间变异系数之间的联系,并且验证了中国旅游业经济的提升能否削弱城乡间收入差距。
   一、过往研究
   这些年间,研究人员对旅游业的发展是否能够削弱城乡差距有不同的看法。潘学阳、袁志辉、赵磊等人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旅游发展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联系。他们都表达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削弱城乡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同时,这些学者也表示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并不明显。Wanger、Deller以及English也认为,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反地,刘芳指出,在旅游业的进步过程中,城市居民收入增速优于农村居民,这使得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刘通也认为,在海南采取的国际化旅游岛战略已经造成了当地城市居民和农民间收入差异增加。从旅游业经济增长与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可变性来看,二者间是否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仍然值得探究,而以往的学术成果对此还没有系统的解释。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衡量区域间发展情况的失衡程度:一是薛玉峰和刘辉所采用的基尼系数法,他们使用这一方法来衡量农村收入不平衡在整个国家内的分布;二是张藕香采用的泰尔指数,她使用通过运用这一指数对中国城乡间收入的差距和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刘学良则使用这一方法拆分了中国的收入差异。但是,上文所提到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点。第一种方法存在不可比性与不确定性的缺点,且其对较发达区域的居民收入的改变有很高的敏感性。第二种方法则经常会忽略空间因素的作用。
   二、旅游业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变异程度
   1999~2013年,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的人均值的人口变动加权系数表现出显著的减小。东部地区的减小趋势相对平稳,而全国整体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在所研究的十年间,这一指标从1999~2013年从1.13下降到了0.61,变化比例为46.01%。基于整体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于某些年表现出局部增加的势头。这一情况能够表明,各地区旅游业经济增长表现出大范围内的同化趋势,而这一趋势在整体范围内最为显著。城乡间收入差距在经过人口加权后的变异系数不显著,也未表现出清晰且明确的波动规律。然而,从第一年与最后一年能够得出,在各个区域内,经过人口加权的变异系数在2013年比在1999年要小,由此能够得出在大的范围内这一指标有下降的势头。1999~2013年,城乡间收入差距总体表现出下降的势头,这一势头同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有相同点。这一势头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得到更明确的体现。
   三、分析与结论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业经济增长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长期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借助用人口进行了加权的变异系数来衡量我国旅游业经济发展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借助协整试验、纠错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分析了旅游业经济增长变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试验结果如下。
   1999~2013年,各地区旅游业经济增长呈现总体趋同趋势。全国范围和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人均旅游业收入变化系数表现出了显著的减少。其中,全国减少程度最为突出,1999~2013年,其变异系数下降47.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系数无明显变化,但与全国城乡旅游业经济增长有相似的空间趋势,且其差距的缩小最为显著。
   全国范围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异性和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异性之间有着长期均衡的共融关系。相比之下,全国旅游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异有显著影响;系数估算显示,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变化每上升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率就会提升0.5169%。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正向的积极信号,但与此同时,应当看到,这一效应的效果因区域而异: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中西部)由于旅游业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化不显著。长期突出其在城乡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于未来突出旅游业的扶贫效应。
   根据研究可知,全国旅游业经济增长空间变化率提高1%,就会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6315%,略高于0.5169%的收入弹性(长期);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纠错系数各自是-0.5816、-0.3998、-0.6237。这表明对一个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越先进,越不会由于短期的波动造成对长期经济稳定趋势的破坏。这一结论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拥有更加完善的旅游业经济发展基本条件,且这些地区具有较大强度的空间增长能力,这些条件都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帮助削弱该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短期;除此之外,由于产业复杂性和经济规模的效应,这些地区对于短期积极影响的响应较为迟钝。
   以上研究能够说明,旅游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同时表明,全国范围内,旅游业经济的进步正在缩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领域对整个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有理由发展旅游业。
   四、政策启示
   本文从两个方面,即动态视角下的长期、短期的角度检验了中国旅游业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联系,指出旅游经济在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格局有关键作用。该研究能对相关政策做出如下两方面的启示。
   1. 从宏观视角而言,在推进旅游业进步时,通过合理的管控协调使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支持力量。要注重以城乡发展目标为基础的旅游经济平衡发展,防止旅游业拉开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旅游业的进步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化。
   2. 在制定旨在实现旅游业经济进步的相关旅游政策时,要分别针对各地区的不同经济特点。对于发达区域,由于旅游业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短期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需要规避旅游经济趋同性增长可能造成的浪费型投资。对于欠发达地区,应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权衡旅游经济趋同性增长在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中的贡献,规避由于短视造成的对旅游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正向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磊,张晨.旅游业会影响城镇化经济增长效应吗?——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J].旅游学刊,2017(10).
   [2]李如友.中国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管理,2016(09).
   [3]聂飞,刘海云.基于城镇化门槛模型的中国OFDI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9).
   [4]赵磊,方成,吴向明.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4(05).
   [5]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06).
   [6]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06).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44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