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大学生生活方式与行为调研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红霞 汤莉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世界,中国的抗疫模板风靡全世界。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有戴口罩、不外出、不聚餐等,居家隔离生活学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模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疫情期间的健康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用于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疫情期间;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30
  1 研究背景
  WHO指出“一个人的健康与寿命的长短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对个体、群体甚至社会的健康起着决定或中介作用。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体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而选择的行为方式。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一旦形成則难以改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精力旺盛,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比较强。许多大学生是在大学期间喜欢上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跑步、跳舞等运动形式,如果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必将受益终身。
  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时期,国家采取居家隔离的措施。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抗疫的同时需要接受学业教育,由在校学习生活方式转变为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因为疫情造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将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本研究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学生在疫情期间居家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研及分析,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大一B/C类学生。
  (2)研究方法。参考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制定和疫情相关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通过问卷星自动生成调查问卷发布给学生,在2020年4月12日前完成,参与学生3505名,收到有效问卷3505份。
  3 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从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健康生活方式总分8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3.1 基本资料
  参与男生共1132人,女生2373人;大一占比54%,大二占比30.84%,B/C类学生占比5.62%,大三9.5%;独生子女占30%,非独生子女占70%;城镇户口占44%,农村户口占56%。自我评价身体健康良好的占比92%,较差的0.63%;自我评价心理健康良好的占比89%,较差的1.14%。
  女生参与比例高的原因在于本校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占总人数的60%),并且女生的表现欲更强一些,与实际工作遇到的现象一致;大一的参与度较高,在于大一学生执行力比较高,并且乐于参与学校活动;B/C类学生来源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相当于社会工作人员,他们的参与度更低;接近90%的学生自我评价身心健康是良好及以上等级的,说明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3.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结果与分析
  本问卷共35道题,分属于运动锻炼行为(10、11、12)、规律生活行为(3、4、5、6、7、8、9)、健康危害行为(1、2、26、27、28、29)、健康责任行为(20、21、22、23、24、34)、人际关系行为(25、30、32、33)、压力管理行为(15、16、31)、生命欣赏行为(13、14、17、18、19、35),其中26、27、29是反向问题。
  (1)饮酒与吸烟。受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吸烟和饮酒的行为,并且在性别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0.01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男生吸烟和饮酒率显著高于女生。
  (2)学生一般情况中的独生子女、性别、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与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健康方式总分共8项之间的相关关系系数值呈现出显著性,具体来看,独生子女、性别、户口属性、父母文化程度和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健康责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生命欣赏、总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独生子女、男生、城镇户口、父母文化程度高,这类学生的运动锻炼的自觉性高,具有更加规律的生活,具有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更加协调,善于调整自身的压力,懂得欣赏生命。独生子女、女生、城镇户口、父母文化程度与健康危害行为,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并且具有0.01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类学生出现健康危害行为的几率更低。
  (3)学生所学专业和身体健康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与自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41,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所学专业和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自我感觉优于其他专业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比较系统,并且学生有到幼儿园观摩实践的机会,课时数为80课时;本校大学生的通识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讲座形式进行的,课时数远远少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数,效果显而易见。
  (4)所学专业与规律生活行为、健康危害、压力管理共3项之间的相关关系系数值呈现出显著性。在规律生活行为方面,学前教育专业较其他专业具有更高规律性的生活(P<0.01)有显著性差异;所学专业和健康危害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94,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危害行为远低于其他专业。所学专业和压力管理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46,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善于管理自己的压力管理。原因在于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幼儿日常生活规律,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主要学习儿童心理常见问题及如何处理。充分说明了学前教育专业所开部分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1)独生子女、性别、城镇户口、父母文化程度与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健康责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生命欣赏、健康行为方式总分这7项,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健康危害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疫情期间男生锻炼的自觉性高于女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同李颖侠等研究中男生锻炼的自觉性比女生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
  (3)学前教育专业在心理健康的自评等级优于其他专业,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4)在规律性生活和压力管理方面,學前教育专业优于其他专业,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危害行为方面,学前教育专业远低于其他专业,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4.2 对策
  (1)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性别、城镇户口、父母文化程度等,寄期望于国家政策,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父母的文化程度提高以后在子女的整体素养方面会产生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扩增的一百万招生计划已经在实施。国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让大家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通过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来达成,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比如个体的健康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等,本次疫情就显示了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各种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手机短信甚至远到农村的大喇叭也重新启动了,大力宣传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餐的生活方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
  (2)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学校应该以疫情为契机开展健康教育课。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注重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在活动中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中、运动后的放松活动等内容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如果没有条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与其他高校合作,利用它们的健康教育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
  除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很好的融合之外,建议在饮食方面下工夫,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李颖侠等研究显示近1/3的大学生不吃早餐;饮食结构不合理,“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和各种含人工添加剂的食品以及饮料的过量摄入等。建议学校聘用营养师,针对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方式配备价格亲近学生消费能力的营养餐,以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
  (3)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优势(采编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动画与动漫、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播音主持),发动学生利用所学专业,通过摄影摄像、制作微视频、演讲比赛、小品比赛、朗诵比赛、绘画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可以利用校园电视台、学院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
  (4)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医务工作者、营养师等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讲,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己利人利国家。
  参考文献
  [1]ERICAWLORRAINEL. Metabolic Syndrome: Waist Not Wants Not[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04,170(9):1390-1392.
  [2]SCOTTDM, TIMOTHY R J,MARY S D. Comparing Health Status with Healthy Habits inElderly Assisted Living Residents[J].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4,27(2):158-170.
  [3]姜丽萍,吴殷.上海市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98-100.
  [4]焦建鹏,王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54-657.
  [5]李颖侠,等.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14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4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