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近几年,安徽省肥东县电商扶贫成效明显,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拓宽收入渠道,逐渐脱贫。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对肥东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实践及成效进行研究,总结分析肥东县电商扶贫经验,从产品、电商专业人才支持、产销信息等方面探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特色品牌、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产品信息发布等建议。
关键词:安徽肥东;电商扶贫;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5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略。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 +”的扶贫方式开始取代传统的扶贫方式成为新历史时期精准扶贫的首要方式。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电商扶贫被正式纳入扶贫政策体系。至此,电商扶贫成为精准扶贫战略下的重要措施,开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电商扶贫作为“互联网+扶贫”的新路径,就是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一种信息化扶贫模式。电子商务连接着农户、生产厂商和消费群体,可以有效解决精准扶贫中市场与生产之间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电商扶贫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电商扶贫理论的研究。汪向东等(2015)认为电商扶贫就是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林广毅等(2016)认为电商扶贫是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是作用于帮扶对象的理念与实践。颜强等(2018)认为电商扶贫就是借助电子商务促进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的精准扶贫方式。第二,对电商扶贫的可行性及减贫效果的研究。林广毅(2016)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大量文献和数据系统分析验证了电商扶贫可以作用于扶贫对象并带来显著的减贫效果。第三,对电商扶贫现状和对策的研究。王鹤霏(2018)针对我国电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李秋斌(2018)通过对实际案例考察总结出农村电商扶贫的基本模式,提出电商扶贫在人才、设备、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周瑞(2019)通过对陕西农村电商发展的成功模式的探讨,提出电商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电子商务飞速发展,2019年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达530亿元,同比增长32%。安徽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力促农村电商实现突破性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優化升级工作方案》 提出培育一批在电商扶贫等领域具有示范性的电商服务网点,并对电商经营主体收购贫困村、贫困户农村产品的给予收购金额10%以内的补助。在“互联网+”新模式助推下,通过多渠道发展、跨领域融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肥东县连续几年被评为安徽省电商扶贫示范县并入选全国千百强县,近几年经济发展一直位居安徽省前列,2019年全县GDP为627亿元,全省县域第二,全县电商实时监测网上零售额18亿元,农村产品网销额超过4亿元。肥东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农村电商的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肥东县电商扶贫案例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其电商扶贫模式,对其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创新策略,推进肥东县以及安徽省电商扶贫模式日趋完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电商扶贫提供借鉴。
二、肥东县电商扶贫攻坚案例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肥东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肥东县将农村电商发展和脱贫攻坚进行有机结合,创新电商扶贫工作机制,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和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在助力精准扶贫上取得了有效成果。
(一)发展现状。肥东县通过出台电商扶贫政策、实行贫困村电商扶贫合伙人模式,推广“网点+电商办+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扶贫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和“你养我卖、你种我销”扶贫模式,鼓励各类电商经营主体通过帮扶贫困户提供就业,销售贫困村、贫困户的农产品,推进电商精准扶贫。自2017年8月1日肥东电商公共服务中次年成立起,11月1日正式启动肥东县电商兴农扶贫项目。在一系列电商扶贫创新性的活动中,肥东县针对电商扶贫的工作取得莫大的进展,例如,电商扶贫2020年货节、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和电商扶贫中秋展销会等。(图1)
肥东县主要通过开通肥东县农产品电商扶贫平台,即利用肥东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微信小程序、农村淘宝等平台,把农村特色产品和一些贫困家庭的农特产品销售到互联网上;开发电商扶贫应用系统,即优先为贫困村的电商服务站安装此系统并运营,为群众提供在线便民服务和农产品上行服务;以及组建乡镇电商扶贫专业指导队,进行人员培训、网点监管等工作;来逐步完善电商扶贫系统,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扶贫对象就业,增加农户收入。
肥东县的电商主体通过“企业+网点+扶贫产业园/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进行线上销售平台和线下农特产品体验平台进行销售。2017年和2018年农产品上行分别为4,637,241元和13,004,703元,截至2019年11月,肥东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见图2,其中,14个贫困村网络销售额超过140万元。肥东县20家电商港企业累计带动119个贫困户户均收入超过1.7万元。其中,帮扶106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188.3748万元,提供13户贫困户实现就业收入25.6940万元。截至2019年12月底,肥东电商企业超过250家,有网络交易的线上企业增至13家。全年网上零售额21.32亿元,其中,实物类16.16亿元、非实物类5.16亿元,农村产品网上零售额5.39亿元,见图3,肥东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4%。(图2、图3) (二)优秀经验(图4)
1、完善交通、通信、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肥东县先后投入7.9亿元用于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双基”建设,新建改建道路190条,水利工程7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投入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肥东县通过搭建发展298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52个线下合伙人站点、1个县级电商物流中心和7个乡镇物流中转站及216个村邮站,已经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为电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同时,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建设覆盖18个乡镇和工业园区的乡镇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2、整合电商资源,促进农产品上行。利用肥东兴农扶贫微信小程序、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农村淘宝等线上平台,对地域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肥东兴农扶贫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扶贫超市方案及互联互通方案。扶贫超市方案以电商产品平台为基础,着重突出“一村一品”,通过线上微信小程序销售、线下配送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解决贫困村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帮扶社区集中展示了肥东县贫困村特色农产品买卖需求,对于贫困户家中滞销的产品,可在小程序中发布相关动态,企业在此采购即解决了滞销问题,实现精准一对一扶贫。扶贫驿站集中展示全县18个乡镇和2个园区的特色农产品。
3、创新电商扶贫发展模式
(1)“平台+龙头企业+扶贫”模式。肥东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利用自身产业资源,协助当地有扶贫背景的或贫困村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对接美团、顺丰、云集、皖货精品、京东扶贫馆等优质互联网销售平台,完成三方多维度、深层次的渗透与合作。以兴农扶贫电商服务平台为纽带,上联区域龙头企业,下联农户,把分散型的生产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在龙头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肥东县借助兴农扶贫系统大数据,进行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源、媒介等多方面支持。
(2)“平台+合伙人+扶贫”模式。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14个贫困村聘请电商扶贫合伙人,针对具有互联网工具使用经验的扶贫合伙人单独开发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的移动端营销工具,并提供兴农扶贫电商平台的培训、实操和农产品上行技能培训。针对扶贫合伙人对贫困户的服务频次、服务结果、农品上行数量等综合指标,制定奖补绩效方案,对优秀扶贫人员给予荣誉与经济奖励。
(3)“电商+旅游+扶贫”模式。调查梳理肥东本地优秀旅游资源与产品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线上社群,对贫困地区的原生态自然资源与特色农品提炼包装,充分设计带有公益性质的旅游游养娱路线,借助电商平台与中心资源,发布带有公益性质的主题活动,开展实施带有现场采摘、扶贫义购等环节的旅游活動,将高质量人群带到贫困村进行产品与服务消费,实现增加当地收入等扶贫目标。
4、肥东霍邱进行县域结对帮扶。为深化安徽省南北结对合作发展,探索优势互补、合力脱贫模式,肥东县和霍邱县结对扶贫。两地在多个层面开展了交流和合作,并开展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等专题辅导。两县合作举办中秋展销会进一步促进了霍邱县扶贫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搭建了两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秀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形成了两县商务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结对帮扶格局。
三、安徽省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肥东县电商扶贫的基本模式和其发展现状的重点研究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调研,我们总结出安徽省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特色产品知名度不高,商品化程度低。虽然各地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但是农产品仅在当地具有知名度,省内其他地方并不了解该特色产品,那么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特色农产品就更有难度,也就更难打响产品品牌,产品商品化难度加大。农产品缺乏知名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推广不全面,目前仅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保有产品实物展示,其他地方尚未有完全的实物产品展示,顾客知悉农产品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在超市或者一些旅游景点对特色农产品的投放较少,产品营销没有到位,未完全发挥产品的品牌溢价能力。
(二)线下参观购买模式未完善。目前,电商扶贫中,顾客主要通过各大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小程序、贝店等了解产品并进行购买,还没有建立较多的线下小店,供顾客参观,提供线下了解产品的方式。类似苏宁小店、京东小店这种线下参观模式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地区特色产品,从而实现线上购买的最终目的。但是这些小店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资金、地理位置、收益等各个因素,开立起来比较困难。
(三)盘活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较为困难。各农村地区目前基本均设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或者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但是这些站点或中心并未完全投入使用,没有承担起它应承担的责任,没有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一方面没有相关专业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村民对电商认识不够到位,对通过电商扶贫了解不全,接受并且开始从事电商相关工作较难。
(四)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缺乏。用农村电商来助力精准扶贫,需要专业电商人才的支持。各地针对电商户开展的相关培训不够全面,在运营推广、数据分析、物流仓储等方面缺乏专业电商人才的支持,这使得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在人才方面受到阻力。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较小,不少有能力的电商人才不愿意来到农村地区,目前在农村公共电商服务中心工作的具有电商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甚至没有。另外,农村本地居民受观念、文化水平的限制,接受电商、学习专业电商知识难度较大;再加上对电商户的培训多为活动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以上种种对电商扶贫的发展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五)产品包装的专业性不足。农产品包装及售卖多是“一站式”服务,即统一负责。但是刚接触电商销售的人员在产品包装上了解不够,包装材料没有完全考虑产品特点。对于一些易碎易潮易烂产品,在包装时就应该格外注意,以免降低顾客购买满意度,影响产品回头率。同时,在快递包装上我们也应该给予重视,快递包装要能够很好保护产品,使其不受运输方式、运输天气的影响。 (六)生鲜产品网货化困难。特色农产品中包含的较多水果、鱼虾等生鲜食品在农村电商销售中困难较大。生鲜食品的网货化需要冷链运输体系的支持,没有完善的冷链运输体系,生鲜食品的品质无法保证,也无法实现远距离运输。但由于冷链运输体系建设成本较高,花费资金较多,冷链运输体系的完全建成尚需时间。
(七)特色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多按照时节播种,或者根据上一销售季节产品销售情况,但是这样的种植具有滞后性,无法完全符合居民需求,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损失较大。农民较少利用互联网接受当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方面的信息,极易造成产销不对称。同时,电子商务下交易的网络化,多个销售商家可能在销售同类产品,且都坚称自家产品质优价廉,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影响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结合肥东县农村电商扶贫的优秀经验,对于安徽省农村电商扶贫未来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打造特色的电商品牌,线下线上有机结合。应当重点发掘各地区的特色产品,建立特色品牌,将其作为对外宣传推广时的着重点、记忆点。同时,完善线上直播、线下参观的业务,鼓励更多的农户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直播生产地实况,吸引观看直播的消费者前往生产基地实地参观、旅游,活用旅游资源,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与销售额。同时,鼓励游客带领亲朋好友多次游玩,为这部分游客提供购买折扣。
(二)加大各站点的服务力度。工作人员可以为贫困户提供有关电商精准扶贫的详细知识,普及相关内容,让更多的贫困户由浅入深地知晓“互联网+”的优越性,以及在此背景下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兴农扶贫平台的作用,贵在扶志,重在扶智,用心为贫困户提供帮助。
(三)吸引优秀人才返乡。由返乡人才经营的电商品牌普遍銷量较好,更能迎合市场需要。返乡人才大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熟悉互联网,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比普通农户更强,能较为快速地学习电商经营知识,充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更好地发挥电商扶贫的优势。但目前该类网店数量较少,亟待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为各地区的电商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让已经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传授成功经验,与其他创业人员交流心得,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重视产品包装、销售,优化消费体验。大部分农户由于不了解产品包装的有关知识,缺少电商运营经验,容易因为细节处理不细致而影响购买体验,降低顾客回头率。政府应当邀请专业人员为刚刚进入电商行业的农户提供建议,改进包装,对症下药。同时,农户可在商品中附上电子调查问卷,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从消费者的角度直面自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五)完善冷链运输体系,提供高端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冷链运输的资金投入,购买或是租用设备,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点,摸索建立合适的运输管理模式,把重点放在公路运输上,运用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动态监控技术、真空预冷技术等降低产品的损耗率,提高运输效率。对于追求生鲜品质、愿意承受较高价格的消费者而言,保证商品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冷链运输系统的建立也可以提高经营乳制品、水产品、花卉等产业的销售量,为农户的电商经营提供更多的选择。
(六)建立县乡间互助组,加强与周边互市贸易。肥东县共有18个乡镇,各个乡镇的人口、面积及特色农产品都各有不同。鉴于学习东兴边民互市贸易的扶贫新模式,可在肥东县的乡镇间设立不同职能的互助小组,及时解决农民个体在参与生产或销售阶段的难题,充分发挥互助小组的协作作用,带动并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其他县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对于临近乡镇间有关联的特色农产品可以集中生产加工,最大化地发挥聚集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快速整合周边县乡信息,更能对症下药。除了对内加强联系外,也可增强对周边其他省市的乡镇的交流,在与其他乡镇的合作间不仅提高了自身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形成新的产业链,实现互市的收益增值化。
(七)加强产品信息发布,保证产销衔接顺畅。进行扶贫工作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做好特色农产品价格监测、信息发布和预测预警工作,适当引导生产,确保产品能够顺利卖出,在此基础上努力保持价格保持平稳。可以积极将区农业农村委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及时通知到户,为农户下一季的生产提供选择,并与电商企业构建产销平台,善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实现数据信息“下乡”,农村土货“进城”。政府可以鼓励农户主动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尽快找到产品不足之处,弥补缺点,不断加强产品竞争力。
五、结语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安徽省贫困县应当抓住电商发展带来的机遇,鼓励、支持、引导和利用国内有实力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试点,加快探索电商扶贫的途径和办法,促进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重点放在特色产品上,保障产销衔接顺利,使农村电商“活”起来。互联网企业也应该借助其信息化、市场化的优点,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与政府资源互补参与精准扶贫,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激发农户的积极性,让贫困群众因电商“富”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林广毅,康春鹏.精准扶贫战略下的电商扶贫[N].农民日报,2016.5.17.
[3]颜强,王国丽,陈加友.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以贵州贫困农村为例 [J].农村经济,2018(2).
[4]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5]王鹤霏.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5).
[6]李秋斌.“互联网+”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7]周瑞.精准扶贫战略下陕西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6).
[8]刘遗志,等.贵州黔南电商扶贫模式案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8).
[9]陆镜名,喻智健,刘开邦.扶贫视角下边贸互市贸易模式研究——以东兴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3).
[10]王凤莲.农村电商打通脱贫攻坚“快速路”[EB/OL].肥东晨刊,2019.7.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0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