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总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把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举措。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长沙市光明村人居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资源整合、发展定位、经营特色等五个方面总结光明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构建概念模型,得出光明村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以“创建观光旅游型农村”为导向,以“政府支持、政策辅助、产业支撑、村民参与”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载体。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047-03
  随着我国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是我国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挑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充分的人居环境发展与村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对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市场失灵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供电、卫生事业、文体娱乐等为主的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自然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综合经济社会系统[3]。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遵循当地原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元素,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如山东西王村的“一村一企”模式[4]、山东莒南县的“资源整合型”模式[5]。但我国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卫生环境保护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较高的光明村进行研究对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一)研究区域概括
  光明村坐落于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西北部,靠近长沙市和宁乡市,是这两座城市辐射的重要地带。全村面积8平方公里,共有人口3 407人。该村北低南高,整体地势较高,自然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金州大道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光明村是“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于2019年12月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二)数据获取
  本次数据主要由线上、线下调查问卷与半结构性访谈记录组成。在开展正式调研之前,对光明村进行了预调研,所以对光明村相关情况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这次在结合实际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与修改的基础上对光明村进行调研,获得一手调研数据与资料。对村委会干部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之后,入户对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达90.7%。
  二、调研分析
  在道路硬化方面,光明村基本实现了柏油路的全覆盖,以配合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满足观光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且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设立了共享电车等交通设施,以方便村民、游客进行游玩。在环境保护方面,向全村1 000余户村民发放密封式垃圾桶,每户3个。全村已建设500余个干湿分离池,11个村级垃圾分拣点,为光明村的环境改善提供了设备保障。同时,向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在思想上增强村民的环保观念,以形成长效治理。在卫生整治方面,大力推广三池一地一沟渠技术。针对全村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督促农户进行改厕、改水。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光明村建立了关爱下一代青少年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小组等基层组织来调解居民纠纷,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提高村民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为广大村民营造了一个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调研结论
  (一)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整体较好
  光明村属于长沙市河西建设的重要先导区,其地理位置与政策资源优越。在当地市委市政府资金与政策的扶持下,光明村村委充分发挥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优势,率先实现了由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向以开发旅游为主的新型村落的转型升级。光明村自然环境优美、绿化程度高,设有专门的广场和休闲场所,供村民举行集体娱乐活动。村庄的卫生室设备完善,经常组织群众健康保健检查,能满足村民普通就医需要。村民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高,参保率均达到97%以上。
  (二)环保管理机制科学
  光明村完善了“一户三桶,一村多点”的农村环卫配套设施,构建了“镇分拣中心,保洁员、农户”三级联动垃圾分拣回收网络,通过村民分类处置、保洁员上户收集、村分拣中心二级处理、镇分拣总站集中处理的方式,有效推动了垃圾分类减量。此外,光明村还设立了卫生水平评分制度,每季度实行卫生检查,根据实际卫生情况进行评分,以分数的高低作为獎惩的依据,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之中的热情,探索出一条种具有高度特色的农村散户垃圾处理模式。
  (三)排泄物处理系统完善
  近年来,光明村积极探索污水处理技术,全面推广三池一地一沟渠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三格隔油池、干湿分离池、三级化粪池、人工湿地、生态拦截沟渠5个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的有机配合,该村有效的解决了因生活污水直排引起的农村水体污染土壤问题,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目标,改善了农村的河流环境质量,最大程度上做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使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村民文化素质较低
  光明村的转型升级依托于政府的强力支持,但村民的素质提升与村庄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村民文化与素质有待加强。光明村的前身与国内大部分农村相似,为传统的农业村。光明村年轻人口大量外流,老年人成为村庄常住人口。而光明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村民不识字的情况。因此,光明村需要更加注重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   (五)配套基礎设施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
  光明村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着力于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当地的“五谷、八景”就是代表景点。光明村通过对当地的房屋进行民宿、饭庄改造,采用自愿合作、入股分红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居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缺乏自营商店、超市等配套性生活基础设施,对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游玩体验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光明村景区积聚性较差,游客在观赏完“五谷、八景”后,没有其他的景点可供游玩。在观赏的成本上,光明村相对与周边的城市的景点也没有可比性。
  四、模式总结
  (一)发展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光明村位于长沙市周边地区,是典型的城郊乡村地区。一方面,金洲大道贯穿该村,利于城市居民在假期来该地区进行消费,为光明村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光明村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留存了大量的自然风光,村内各色景观特色分明、风景各异,优异的区位条件为光明村提供了先天基础。
  2.土地利用
  首先,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吸引企业与资金入驻光明村,对该地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利用,不仅解决了土地使用问题,还为本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其次,在进行民宿改造等环节时,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将村民住房改造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民宿基地,在保留原有历史风格的基础上极大程度上的对住房和土地进行整合。
  3.资源整合
  光明村根据其固有的农产品种植模式,依托当地独特的区域条件,整合了自身的政策资源、农业资源、社会资源,最终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业为产业核心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但不足的是,在人力资源的整合方面,光明村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但还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普遍现象。如何整合本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常住人口,是光明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4.发展定位
  光明村依据本身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优势,确立了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产业的目标,形成了休闲度假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经济。明确的产业选择和定位为光明村的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提高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力度。
  5.经营特色
  光明村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产业的同时也不断改进经营模式与经营特色,通过采取与旅游社、企业合作等方式,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流量与消费者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以客带客”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和辐射范围。
  (二)发展模式总结
  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模式是以“创建观光旅游型农村”目标为导向,以“政府支持、政策辅助、产业支撑、村民参与”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从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入手,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视角,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把握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快速发展。
  根据图1,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内在联系可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村交通运输建设、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农村电力能源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为促进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快速发展”。而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又从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五个方面对基础设施建设起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二者的紧密联系,使得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该理论的支撑下,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产业与效益、经济与环境、规模与环保的有机结合。
  五、总结与分析
  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宜居的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到科学分析、合理定位,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制定规划,不因盲目参照其他发展模式而忽视本地实际情况。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从生活保障设施、卫生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景观风貌设计、管理体系与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当地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规划与治理,从而实现以硬件设施为基础、长效管理为保障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
  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入手,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对光明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光明村的人居环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总结出光明村的发展模式以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为人居环境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提供一定借鉴,从而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使农村和农村人民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慧泉,毛世平,李书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研究[J].世界农业,2019,(9):104-111.
  [2]  贾敬全,祝伟展.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开发研究,2017,(3):108-112.
  [3]  孙慧波,赵霞.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差异化治理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5):105-113.
  [4]  张晓琼,聂家华,牛磊.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考察[J].泰山学院学报,2011,33(5):9-14.
  [5]  刘健.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与规划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34-38.
  Abstract: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local residents.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quires 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as an important measur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Guangming Village in Changsha City,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of Guangming Village from five aspects:geographical location,land use,resource integration,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and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Key words: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8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