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给高职学生的创业就业带来了机遇,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助于满足高职教育时代性的需求。“互联网+”将给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带来颠覆性的转变。而其两者有机融合的路径主要包括:教育理念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融合、师资队伍的融合和实践平台的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职院校
  2015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通过各种政策指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创新创业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育中。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把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以提高专业教育的创新性、潮流性和实效性。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本质上都是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强调深度,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于素质,强调宽度,强调跨专业。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了地基,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又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只有有了创新,专业才能走得更加专业。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联網+”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和5G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模糊了高职院校与重点高校之间的界限,大家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学习和创业机会,降低了创业门槛。比如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直播平台,这群90后乃至00后甚至可以零门槛进行创业,同时国家各级政府也在资金上给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支持。但是“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互联网技术,也需要具备比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需要学生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让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
  一是强调互惠互联的互联网思维和逆转性。传统的商业活动流程,即客户先购买后使用和进行客户管理。而在互联网思维中,是通过互联网客户先了解和熟悉产品,进行客户引流和管理,然后再购买、使用、反馈和售后服务,注重分享和感受。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商业机会,并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其转化为真正可执行的计划书。
  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实战平台。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成功率普遍都不高,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创新思维和创业活动如何落地缺乏经验和理论支持,实践和能力都不够。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战平台融入专业实训全过程,在进行专业实训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
  3.1 观念的融合不足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比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等同于英语、数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认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或者在一门课程中选择一些学时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取得效果,还将创新创业狭隘地认定为教学生如何开公司当老板。
  3.2 课程的融合度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抽出一两个课时讲解一下创新创业,而是需要整体规划和设计,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顶层设计,制定过程中政府、企业、行业的参与度不高,对于课程的融合度考虑不周。
  3.3 师资的融合不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它对师资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要懂创新思维和某个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或者创新创业经验。目前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从事学生工作或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组成,这类教师虽然与学生沟通能力强、学生管理工作讲演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业实战能力和经验,指导学生的深度不够。
  3.4 实践的融合不足
  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校内创业集市、创业比赛、创业论坛等,还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和“创青春” 比赛等,但是这种创新创业活动都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的,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是相互割裂的两张皮,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专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不足。
  4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4.1 教育理念的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要形成“新+创+专”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转变,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单个领域,而应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4.2 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应该强调把新、奇、创、商等思维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去。
  4.3 专创课程的融合
  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构建阶段性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大一)——通识型专创教育。应在基础年级全面开展通识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输入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启发学习动机,练习创新创业思维,拓展多维度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信息化、多元化、趣味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二阶段(大二和大三)——专业型专创教育。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性质设置针对性的“创业+专业”一体的必修课程,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注重学科交叉。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互教学过程针对专业热点开展专业性、深层次的创新性思维和研讨,引起本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探索兴趣,并进行深度的创新性思考和创业计划。
  第三阶段(大三和大四)——精英型专创教育。选拔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先锋班,根据学生自身的创业偏好及意愿,在专业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的小班精英教育,确保每位学生的想法和创业行动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实践,与企业和社会对接,加入实训和实战模式,追求创业团队真实创业,培养综合性专创人才。
  4.4 师资队伍的融合
  学校应该建设一支特殊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该队伍的人员应该五花八门,来源复杂。他们应该跨领域、跨专业、跨行业、跨学历等,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商业知识,还需要学生管理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经管类专业的商业、财务和市场营销优势,结合人文类专业的新媒体、文字、礼仪和语言表达优势,发挥工科和理科专业的技术优势,加上辅导员队伍的学生管理能力优势和企业人员的创业实践优势,遴选一批优秀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员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构成“经管类专业教师+人文类专业教师+工科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为一体的全方位导师队伍。对该队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提高其个人能力和队伍整体战斗力。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把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平台打通,借助已经投入使用的各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与专业实训项目相结合,并在专业群、跨学院、乃至跨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建设系统化的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社团、工作室、创业空间等模式开展实践互动,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在这些地方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大师工作室模式,非常适合在校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因为一般大师工作室都是基于某一个专业特别优秀的教师成立的,具备强烈的专业性,同时这种工作室的运行又是按照实际企业模式来运营的,工作室成员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招聘,也就导致其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相互交叉,彼此幫带,根据大家的自身特点组成不同的项目团队,承接不同的项目任务,需要学生不断地创新思维,和学生、企业、教师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主动解决问题,使创新创业本身变成了专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水平、高层次的发展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程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12).
  [2]胡海山.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09).
  [3]朱晓东.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8(02).
  [4]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
  [5]罗昆,张廷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路径与实践—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
  [6]魏语婷.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43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