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咸阳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敏 李妍蓉

   [提要] “十一五”期间,咸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大、中、小并举,实现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在对咸阳市部分中小企业实地调研时发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许多困难,其中融资困境是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必要对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咸阳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4日
   “十一五”期间,咸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大、中、小并举,实现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五年来,年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实交税金、总资产、从业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到“十一五”末,企业个数增至14.33万户,比上年增加7.5%;从业人员增加至75.9万人,比2009年增加6.98%;营业收入、总产值、实交税金分别为1,262.4亿元、1,281.6亿元、18.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0.69%、18.63%、18.96%。(表1)
   但在对咸阳市部分中小企业实地调研时发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许多困难,其中融资困境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关键难题,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虽然“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除市县两级财政予以支持外,政府还通过召开银企恳谈会等形式协调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给予了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发展资金仍然比较紧张。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必要对制约咸阳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表现
   (一)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咸阳市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六大主导产业――制造、建材、能源化工、医药、纺织、食品深加工等,已基本形成。另外,中小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发展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同时,加快向高新技术、房地产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计算服务业和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可以说,中小企业几乎遍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因此,从资金需求角度看,尽管单个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不大,但整体上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总量。而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来看,两者极不对称,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全球经济紧缩背景下,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更加困难。
   (二)融资渠道单一。从理论上讲,企业融资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商业信用及向银行贷款等五种方式。考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企业的融资渠道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在我国,虽然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仍以自有资金为主,外源融资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而直接融资和政府扶持资金较少。据统计,目前全省约有70%的个体户是自有资金,20%是民间贷款,而在银行贷款的仅占8%;私营企业约近30%是增资扩股,20%多是银行贷款,近50%是民间借贷,仅有1.3%是上市融资。虽然企业自有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资金,也是企业争取外源筹资的先决条件,但也正是因为外援融资渠道不畅才使得中小企业有如此高比例的自筹资金。
   (三)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融资行为中存在着企业经营者和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经营者往往比金融机构对自己的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前景更加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金融机构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程度较低,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
   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银行与企业有着良好的沟通、信任关系是融资行为能否成功的基础。中小企业由于透明度低,不能对自己经营的信息完全传递给银行,这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程度低,加上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差及逆向选择,更导致了银企关系的不融洽。在调查中了解到,企业普遍认为银行贷款条件过高,评估机构死板机械,只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判断,而不能考虑实际情况。而银行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低,财务报表不规范、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控、虚账假账等现象比较严重,并缺少抵押和担保,信贷成本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较多等。可见,银企双方的互信程度不高,形成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两难状况。
   (四)银行贷款成本高。中小企业少量资金需求致使相对成本较高。与大型企业的贷款相比,向中小企业贷款涉及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中小企业申请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与大型企业贷款大致相同。中小企业每次少量的资金需求使其融资利率平均高出上规模的资金需求。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鉴定等成本过高,个别企业还需支付请客送礼等非正常性支出,这些中间费用必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单位成本增加。
   (五)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抵押担保落实较难。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可用抵押的资产少,多数设备陈旧落后或是专用性很强,对银行而言,其担保价值较低。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型企业,靠租厂房或办公设备进行经营,拿不出符合条件的抵押资产,如果企业破产,银行债权难以得到保障;并且抵押担保机构少、程序繁琐、评估费用高,使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美国,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债务中91.9%属于有抵押或担保的债务。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主观因素的制约。从市场运行规律来看,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资金市场上是难以与大企业竞争的,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在全市中小企业中,很多是从原来的县办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过来的,尽管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不少企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的管理模式,还有大约80%的中小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这些企业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且信息透明度不高,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要求。与大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为防范对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需要付出更高的监督成本。
   第二,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流星型企业,其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抗风险能力弱。据估计,30%的中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60%的中小企业在4~5年内消失。中小企业往往在初创阶段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在成长过程中,其生产经营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即使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中小企业融资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想的是“小富即安”,“等、靠、要”,仅把融资眼光锁定在银行;二是很多中小企业缺乏金融人才,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过于生疏,只能依惯性思维求助于银行;三是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即使企业素质和发展前景良好,也不善于推广形象,从而束缚了自身开拓筹资渠道的可能性。
   (二)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除了受制于上述企业内部因素,还受来自现行法律、银行经营机制、配套服务体系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第一,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利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按照现行的《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规定,有关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的条款要求,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另外,从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规和政策导向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新推出的证券交易二板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但其主要面向的是高新技术、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上市门槛较高,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第二,银行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市场取向的商业银行从控制风险的要求(即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与贷款的管理成本等角度出发,考虑的是零风险、快节奏、低成本。一方面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存在先天性矛盾;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大企业高,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高于大企业的5倍左右。另外,银行放贷的坏账损失与信贷员个人责任挂钩,使信贷员感到压力沉重,不敢轻易贷款。
   第三,融资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即目前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基金来源少、尚未健全完善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且对担保机构又缺乏统一、有效的业务监管;二是缺乏独立的信用评级中介体系以及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风险高低、主要经营者的信用高低、银企合作的程度与效果等统一规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对中小企业资信的客观、公平评定。此外,目前还没有专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担保等机构进行协调管理。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更为关键的是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加大透明度,以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一)政府要为企业信用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为创造良好的信用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规范制度,有效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和中介机构的征信行为,加快征信行为和征信主体市场化、社会化培育;再次,政府应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提高担保能力。建议各级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牵头出资组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形成以财政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为主体,民间资本独资或由民间资本控股、少量政府资金入股组建“民字号”担保公司为主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担保体系。
   (二)中小企业要制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财务制度,提高融资能力。中小企业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是解决目前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用不足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进一步规范清晰财务制度,避免金融机构仅根据企业财务报表难以进行全面分析而拒绝放贷行为的发生。中小企业自身要不断提升竞争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力,树立和宣传自身金融形象,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三)金融机构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商业信贷的发展空间,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开发中小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沟通,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分析、决策咨询服务,辅助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互利合作的良好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7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