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静

  一、播期的确定
  抽穗―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积累力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必须把抽穗成熟期安排在最佳的气候条件下,称最佳抽穗结实期。水稻在最佳抽穗结实期开花结束可获得最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江苏的观测表明,粳稻抽穗期日均温25℃左右时的结实率最高。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温21℃左右时千粒重最高(籼稻2个温度一般比粳稻高2℃)。可以把这两个温度指标常年出现的日期定为当地的最佳抽穗结实期。然后根据品种播种至最佳抽穗期的天数确定适宜播期。播期确定后,秧龄决定了移栽期。比如说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手工栽插的适宜秧龄以控制在6叶(5叶1心)以内为好。必须延长秧龄(7叶1心)的,应用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和大苗移栽的密肥技术。
  二、基本苗的确定
  合理基本苗是合理群体的起点,既要提高茎蘖成穗率达80-90%,又要实现足穗,必须以确定合理基本苗开始。合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是:X(合理基本苗(万))=y(亩适宜穗数(万)) / ES(单株可靠成穗数)
  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过小的行距使水稻在拔节期后即封行,严重影响群体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光合生产力,制约了产量的提高。扩大行距,控制高峰苗数和封行时期(孕穗期),便成为夺取高产的关键措施。
  高产栽培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攻取大穗,一个重要措施是缩减基蘖肥,增加穗肥的施用量。扩大行距才能为增加氮素穗肥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稻株对氮素穗肥的同化能力,平衡糖氮代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进颖花分化的发育能力,形成大穗;抑制茎、叶伸长,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能力;减轻病害;促进中后期根的生长(尤其是上层根),延缓结实期中、下部叶片的衰老,提高结实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对增加结实率、粒重和改善米质和食味等显著作用;扩大行距,还可以提高分蘖期的水温,促进寒地水稻的分蘖。
  三、施肥的精确定量
  施肥的精确定量首先要解决N、P、K合理施用比例和氮肥精确定量两个问题。N、P、K合理施用比例可通过测土配方试验加以明确。
  氮肥的精确定量要解决合理的施氮总量和茎蘖肥与穗肥比例,氮肥施用总量用Stanford差值法求取,其基本公式为:
  施氮总量(kg/亩)=(目标产量需氮量(kg)-土壤供氮量(kg) )/氮肥的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100公斤稻谷需N量/100。江苏现有的常规中晚熟粳稻亩产500-750公斤的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一般为:亩产500公斤时为1.85kg,600公斤时为2.0kg,700公斤以上时为2.1kg左右,籼型杂交水稻的百公斤稻谷需氮量江苏的测定比同产量等级的粳稻低0.2kg。
  土壤供氮量的求取直接利用不施N空白区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100kg稻谷需氮量,求得的稻谷吸氮量反映土壤的综合供氮量,当基础产量为400公斤/亩时,每百公斤稻谷需氮量粘土为1.7kg,砂土为1.5kg。氮素当季利用率,经前人研究结果,当氮素的当季利用率为40%,是夺取高产的临界指标值,也是氮素高效利用的指标值。
  在总氮合理的情况下,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5―6:4时产量最高,而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7:3,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量词使用,其比例为6:4,倒4叶露尖时施促花肥,倒2叶露尖时施保花肥。
  四、水分的定量调控
  水分定量调控,前期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为重点,中后期以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结实群体光合生产率为目的。
  1、活棵分蘖阶段:活棵分蘖阶段以浅水层(2-3厘米)灌溉为主。
  (1)中、大苗移栽的苗体大,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以满足生理和生态两方面对水分的需求,有利于调节田间适宜的温湿度,维持水分平衡,防止萎蔫,减轻植伤,促进发根活棵。分蘖期秧苗吸氮以铵态氮为主,水层能促进土壤的铵化作用和稻苗分蘖生长。故从移栽后到分蘖期,从生理、生态两方面来看,应以浅水灌溉为主,结合量词灌水之间的短期落干通气。
  (2)机插小苗的苗体小,叶面蒸发量不大,加之,根部带部分土移栽,移入大田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满足生理需水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保持土壤通气,促进秧苗尽快发根。阴天无水层,晴日灌薄水,1-2日后落干再上薄水。待长出1个叶龄的秧苗活棵后,断水露田,田间保持湿润状态,进一步促进发根。待移栽后长出第二片叶时,苗体已较大,此时结合施分蘖肥开始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
  2、提早搁田。在N-n-1叶龄期(N代表主茎总叶数,n代表伸长节间数), 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70-90%)开始排水搁田。搁田效应发生于N-n叶龄期,被控制的是N-n+1叶龄期起发生的无效分蘖。
  3、拔节―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保持土壤湿润、板实,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技术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45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