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晋东南地区村落空间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The village space analysis in southeastern of Shanxi
  ――Taking Si Zhuang town of Gaoping c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在取得丰富的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农村,尤其是传统村落,对其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村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空间、总结空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成果将对新农村建设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
  本文对寺庄镇地区的39个村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总体形态,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新、老村并存的二元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落空间,空间分析,新农村建设,寺庄镇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years. We have made rich achievement while also discovered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be better, we must analysis the space of rural areas,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standing the village space is a very important job. The results would be 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The SiZhuang Town,. who has 39 villag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village space of this aero posses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village space, spatial analysi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izhuang town
  
  一、引言
  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俞孔坚等,2006)。
  目前,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潮已经来临。众多来自城市的规划师们带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奔向无数的乡村开展新农村规划(谈绪祥,2006),这意味着广大乡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禁让我们忧虑如此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否会成为一次村庄建设的大跃进,在如火如荼的改造浪潮中是否会失去文化的根基和传承,是否会漠视农民的期望和需求(汪光焘,2004)。
  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深入农村,尤其是传统村落,对其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村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空间,总结空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成果将对新农村建设提供非常有效的指导。
  寺庄镇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寺庄镇人口48384人,面积132.0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寺庄村。寺庄镇也是长平煤矿所在地,受到煤炭经济的带动,村庄经济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已颇有成效。本文对寺庄镇地区的34个典型村落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在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从空间特征与演变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
  二、寺庄镇地区村落的空间特征
  对寺庄镇村落空间的介绍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村落的空间布局和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特征。此外,由于众多村落存在的新旧村独立发展的现象,所以本文也将对其进行介绍。
  1、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通过对各村的村落布局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其形式主要有条带型、伞盖型、格网型三类,不同的形态类型也具有相应的空间特征。
  (1)条带型聚落
  首先,条带性聚落的形成多受水源分布的影响。此地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比较匮乏,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聚落的分布和发展。乡村因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为了避免洪水淹没而沿等高线形成条带型布局。其次,处在主要道路沿线的聚落,不断沿道路扩展,也是形成条带型聚落的主要方式。
  (2)伞盖型聚落
  寺庄镇地区绝大多数的村落都位于山里,所以很多是依山而建。它们经常选址在一些远离洪水侵扰的朝阳缓坡之上,山下就会有小河缓缓流过。这一类村子因为顺应地势,从山腰向山脚不断蔓延,最终形成一种扇形的布局形式,就像“伞盖村”的村名一样,形同一把撑开的雨伞。这样的村落,其内部道路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变化都比较丰富,空间也随之丰富许多。
  (3)格网型聚落
  格网型聚落一般形成在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地势平坦,四面辽阔,村庄的发展不会受到太多限制,其路网就会选择最高效的垂直格网的形式。村子内的建筑也因为有利的地形而不需要作太多的变化,其内部空间就会规整很多。
  2、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在寺庄镇地区,很多村子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兼容了老村和新村的特点,它们把康体娱乐,小学、舞台等现代设施与寺庙、祠堂、老戏台等传统设施相结合,从而成为整个村子的空间核心。
  草芳村(图7)的公共中心位于村子中央,四面围合,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是完全不同的功能设置,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建筑年代。北边是一座200多年的老庙,虽然有一半已经拆毁,但却使其院落完全敞开,与中间的开敞空间融为一体。场地的西侧是舞台,南侧则是一排新房,这里设置了村委会、警务联络室、卫生所等等。场地的东侧是一个篮球场,在中间靠近古庙的地方设置好多乒乓球台和一些康体娱乐设施,整个空间利用的十分紧凑和谐。
  3、村落新、老村并存的二元空间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发生了非常鲜明的变化。由于新建的房屋与老屋截然不同,整个村庄的空间特点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使得每个村庄都变成了老村和新村的结合体(图9)。
  由于存在这样的空间特点,以下将分别从新、旧村两个方面介绍寺庄镇地区村落的空间特点。
  (1)传统村落的空间
  1)地形与村庄空间格局的紧密关系
  首先,地形是老村建筑布局的主要限制因素,村庄的整体形态在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条带型、伞盖型、格网型其实都是在特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
  2) 传统公共建筑与村庄格局
  当地的宗教建筑基本始建于清,也有一些更老的可以追溯到明。宗教建筑的形式有庙(图14),如关帝庙庙、黄帝庙、观音庙等,有阁(图15),还有祠堂(图16)。
  
  
  
  
  
  
  
  庙的位置基本上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位于村里,在老村的村口附近,很多情况下,会作为老村边界的限定。另一种情况是庙处在村子后山的山顶,遥望山村。村庄靠宗教建筑确定村庄边界的特点在很多村都有所体现,例如釜山村曾在东西北方向各有一个庙,分别是佛爷庙,玉皇庙和三观庙。南边则有两个庙,五瘟庙和文庙。这些基本形成了村庄的外围轮廓线,整个村子就这样被限定了出来。宗教建筑位于后山的山顶(图17,图18)是当地一种很具代表性的村落空间格局。在村子背靠的高山上一座庙宇高高在上,俯瞰着整个山村,成为整个山村空间格局的核心,村子就像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点展开的裙摆,又像是朝拜在神脚下的信徒。

  可以看出,无论哪种情况下,宗教建筑对村庄的空间格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阁建筑就是一座座阁楼,人们可以登楼远望。在某些村子,阁对于村庄边界的限定作用比庙还要明显(图19,图20)。阁一般设置在村子两端的村口,在过去,由两个阁所确定的边界线就是村庄发展不可逾越的边界,“出阁”即超出界线建房是不被允许的,往往会招致不幸。阁不仅确定村庄的边界,村主路也往往从阁下面穿过去的,阁就像是一位把关的天神,把各种不幸都挡在了村外。后来,由于汽车等交通工具无法继续穿阁通行,所以就在阁的旁边另辟新路,使阁成为了站在路边的无聊“看客”。
  祠堂,可能是因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基本上位于村子中间,而且一座村子可以有好几座祠堂。
  (2)新村的空间特征
  新村中(图21),建筑的排列遵循严格的平行、垂直关系,显得整齐、方正,看的出来,这些新村都经过了严格的人为的设计,是在尺规下诞生的新型聚落。每片新村中,建筑的朝向完全统一,但不是每个村子都正南、正北,有些是使长边与过境公路保持一种平行关系,有些就是顺应原有村落的整体朝向,大体还是朝南的。
  新村的院落基本上都是一户人居住,像老村那样的大院已经不需要了,几代人合住的聚居形式也不复存在。新村道路非常简单,直来直去,多数村主路都与过境公路保持近似平交的关系(图22)。村内交通非常畅通,道路比传统村落要宽,适合车辆的出入。在新村中,道路空间几乎成为了村民户外活动的唯一去处。
  在新村中,植物大量的减少,与之相反的是,硬化地面大幅增加,那种舒适宜人的自然意境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砖石空间。
  四、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启发和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很多村庄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导致新村建设与传统文化迅速割裂,与自然山水严重对立,同时也造成了村民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
  在总结村落空间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这一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分析剖离出传统村落空间中的文化内涵,在新建村落中予以建设和保留。例如寺庙一类的传统建筑,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们与土地最深刻的精神联系,在建设和改造中应该高度重视。
  其次,继承传统村落对自然山水的尊重,村庄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将生态安全、生存安全放在首位。
  最后,新旧村并非无法相容的独立个体,相反的,其二者应该相辅相成。新旧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的做法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将合并后的公共活动中心作为纽带,新村的发展带动旧村的改造,同时为文化教育、旅游开发提供便利。新的中心既能传承地方文化,又能嫁接时代需求,对于老村改造来说是一种兼顾了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旧的村落应该得到足够尊重,不应完全被城市化,也绝非完全保留或自生自灭,而是要有机的再生,充分理解乡村乡土景观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是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困境被再次上演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谈绪祥,深入实际务实求真,探索新农村规划工作新方法――百名规划师下乡的工作思考,北京规划建设,2006[5]:13~15.
  [2] 汪光焘,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治理[J],小城镇建设,2005[12]:12~18.
  [3] 俞孔坚,李迪华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6-4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5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