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竞争力以新为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要点提示:当我们找到企业竞争力流失的部分原因时,矫正是必然的。但这些毕竟不是企业竞争力的全部。我们知道创新的价值,但寻找正确的创新路径上还存在一些疑惑。我们懂得发挥优势,但优势在哪?似乎也带着一些疑问。]
  
  加大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
  
  目前,中国正处在生死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未来的30年,中国正在翻越工业化的最后一道门槛。那么,如何翻越这个门槛?如何才能摆脱数字“迷信”与盲目乐观,在质的层面上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自主创新现在成为各行各业的“杀手锏”,也是企业、单位行动纲领的代名词。创新的途径很多,比如,持续性创新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产品,进入更高端的市场。还有一种创新,姑且可称之为“破坏性创新”,该模式并不旨在提供更好的产品。相反,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够优的产品和更多服务来取胜。比较简单、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品对新的或者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如近年来经济型酒店的蓬勃发展,低配置电脑的成功,连锁超市对百货商店的颠覆。为了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投入到持续性创新的过程中,对于“破坏性”创新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运用。
  此外,还有一个创新路径。当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政府必须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我国逐步迈进了这一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今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主要并不取决于生产的中间环节,而是取决于企业产前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环节。而企业要形成生产前后两端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还要加快产业价值链转型,拓宽企业价值的成长空间。
  在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特点,通过“贴牌”、“代工”等方式大量承担了跨国公司的加工业务,扩大了产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加工优势,其产业价值链逐渐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这种“橄榄球型”的产业价值链在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企业是有利的,但时间长了就会削弱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壮大。近年来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在产业价值链上游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在下游拓展国际化渠道,通过战略转型不断取得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从价值链理论中会得到这样的启发: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来自该行业某些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即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如高档时装的设计能力,餐饮业的地点选择,计算机的CPU及品牌,这些就是该行业的战略环节。要高效率地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势必要在价值链的处理和战略环节的创新选择上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
  国际上主要的竞争可以分为产品开发、制造工艺、营销艺术、要素成本四种主要类型。德、日、美、中世界四大贸易强国在选择各自国际竞争类型上都有自己侧重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倾向。通俗点来说,德国强于产品开发,日本在制造工艺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更善于在营销艺术上做文章,而中国则在要素成本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如不能在巩固自己在要素成本上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步伐投入到产品开发、制造工艺、营销艺术的自主创新上面去,那在日后的全球竞争市场里中国将越发处于弱势地位。
  另外,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路径看,竞争力提升要从依靠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形成具有要素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是以产业而不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是一种整合优势,需要基于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将资本、技术、品牌、人力资源开发等要素整合为一体。国际资本流动和制造业国际分工,将会推动与其紧密联系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国际品牌运作、国际人力资本的利用与开发。
  以往,中国制造型企业主要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这些比较优势有实行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制度优势;有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和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扩大的市场空间的需求优势;还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加工能力等。目前,国内制造企业还存在着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缺乏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迫切需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7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