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前景看我国银行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年初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我国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金融改革开放最为集中的突破在于银行业的改革,银行改革效率与前景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国际同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也应关注国际发展动向与趋势,了解世界、把握自己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的两项任务,缺一不可。分析全球银行业的总体状况,对于了解国际金融动向的全貌,防范全球金融风险演变为动荡和危机,促进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银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全球银行业态势基本稳定,对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交易起到一定的保障与支持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在下降与减速中的相对稳定。
1、全球银行业总体尚属稳定。全球银行业的核心部分是国际大银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大银行的资产总额持续上升,税前利润和以及资本则随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变化有所起伏。例如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对资产的波动曲线与美国经济的变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联系紧密;1990-1995年,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增长阶段,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呈逐渐上升趋势,幅度从4.21%上升为4.67%;1995-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期风险与危机冲击较为突出,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从4.67%下降为4.48%;1998-2000年受美国经济持续高涨繁荣的强劲支持,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从4.48%上升到4.86%;2000年至今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从4.86%下降到4.62%,接近1994年的状况,当时美国经济收缩与全球经济不景气凸现。国际大银行整个90年代一级资本平均水平为4.51%,而2000-2002年分别为4.86%、4.67%和4.62%,均高于90年代平均水平,保持了趋强的态势。
2、国际大银行资本资产上升。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影响了国际大银行的业绩。银行资产增加,规模效益依然是银行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日本银行业连续多年的亏损,不仅对自身金融体系稳定与信誉具有冲击,而且也导致国际银行业的盈利下降,例如2001年日本银行业损失对国际银行利润的缩减达22%。
3、发展中国家差异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依然薄弱,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总资产和税前利润排列,拉美、中东和其余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合起来也仅占9%、7%和11%,不过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也在发展。从入围数量看,发展中国家不均衡的差异依然明显,其中亚洲入围1000家的数量继续稳定在150余家,2000-2001年分别为155-151家;拉美为43-41家;中东为84-86家;东亚为95-90家;其他地区为22-25家;而非洲一家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非洲地区的银行比经济更加边缘化,难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从资产上升中地区结构倾斜可以看出,全球银行业依然为发达国家大银行所主导。而国际大银行一级资本、总资产和税前利润的比例分配表明,金融资源向少数大银行集中突出。2001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资产总额中,欧盟占44%,日本占18%;美国占16%;三大主要扳块占国际大银行整体比例为78%,与上年79%相比基本持平。同时全球银行业一级资本2001年达到18341亿美元,其中欧盟占36%,美国占24%,日本占14%,三大经济体合计占总额的74%,与2000年基本持平。
4、跨境融资转向萎缩。国际银行业2001年跨境融资7290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跨境融资总额仅为310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银行发放的商业贷款2002年接近零增长。随着利率下降和利息支出的减少,商业银行贷款的净偿还额预计将可能从2001年的260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不到110亿美元,并会在2003年进一步下降。这主要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增加了各国境外商业银行贷款流入的汇率风险,而各国银行和企业纷纷转向用本币在国内融资,形成外汇贷款和为经常账户融资的需求不旺;加之引入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国际大商业银行纷纷用收费业务代替贷款业务,导致商业银行在本币业务方面发挥作用增大,而在对外融资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
5、银行稳定支撑信心。一般认为,银行体系的稳定和业务开拓对实际经济影响颇大;而近几年的情况发展表明,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经营效益,对经济信心的巩固提升更为重要,即对消费投资的实质与心理的支持十分重要。当然在经济不景气时,银行业的不当经营策略也有铺垫风险的可能。因此,无论在经济繁荣或是在经济危机或低速增长时期,金融市场乃至经济体系不致崩溃的信心基石始终在银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1年巴西金融动荡显著差异,就在于银行作用的不同,进而使得金融市场层面的问题一个继续恶化蔓延,一个得以抑制缓解,对自身经济与世界经济形成不同的结果与影响。而从全球核心区域美国经济的历史发展看,其1929年和2001年经济衰退周期也具有明显的不同,也和银行作用相关: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银行大量倒闭,而2001-2002年经济衰退和低速中,则出现银行相对稳定、整体规模上升的趋势,大大减轻经济衰退的时间延续与恶化可能。近年来,美国经济波动下滑问题是信心问题,而支撑美国经济信心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银行业尚属稳健。
二、全球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银行业的处境愈加艰难,但改革、创新与发展始终是银行业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当务之急则在于防范与规避风险,而动荡与危机产生的可能地区及其导火索,则是国际金融市场。虽然国际金融风险逐渐加大,但全球银行业金融风险控制和化解能力也在提高。
(一)全球银行业发展脉络
展望21世纪初期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特征:发展方向――银行规模超强化,强强合并、以大购小、跨境购并,将继续是未来国际大银行追求的目标;组织架构多样化,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结合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倾向愈加明显;分业经营、混业监管与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共存,全球银行业规则与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健全;信贷融资全球化,跨国组合、工具多样、产品优化,将加大全球银行资金结构与业务的重组。发展格局――美元金融区、欧元金融区是国际银行业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竞争的依托,中期必然促进银行效益进一步扩大,而正在形成的亚洲金融区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长期有利于国际银行业公平、合理竞争格局的形成。发展趋势――经营战略的综合化与专业化并存,产品服务的高级化与网络化并存,发展空间的集团化与区域化并存,从而推进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因此,全球银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竞争更为激烈、监管更为规范、交易更为自由、规模效益更为扩大的发展趋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1、超级规模大银行不断增加――银行业将进一步倾向于混业交叉发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购并和竞争,必然导致更多的超级强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国际大银行规模效益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产生新的飞跃和巨变。
2、资产质量和创新水平不断增进――银行业将在资产规模扩大基础上,不断推进资产种类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化。尤其是欧盟的东扩将会进一步加大欧洲僵化的银行业创新改革,并激励美国银行业的更快发展。亚元的讨论和亚洲金融的新组合,将会推动亚洲各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促进产品、客户、网络的联动发展和效益整合,资本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3、高新技术应用和经营效益不断增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国际大银行总资产近年来平均以1-2万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加快交易速度,提升经营效益是全球各家银行的不懈追求。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支持这些发展趋势的实现,将有利于银行规模效益的进一步强化,支持与保障混业经营的趋势,核心业务和专业非核心业务的分拆与专业化的同时发展,但区域与国别的差异短期将难以消除,美、欧、日、亚四大银行业板块的市场竞争以及大银行与中小银行机构的竞争、机构的购并重组和业务整合分拆将会推进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全球银行业发展保障
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但总体形势看,全球金融风险还是有限的、可控的,主要依据在于三道防线的支持性与保障性。
第一道防线――全球防范金融风险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成为银行业稳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黄金、石油价格较大波动中的经济金融相对稳定,拉美金融动动荡中的银行相对稳定,尤其是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衰退与复苏不确定中银行业的相对稳定更为明显。
第二道防线――全球宏观调控水平的增强,成为推进银行业改革与调整的保障。主要体现在2002年全球经济下降、金融动荡中,各国驾驭水平和承受能力经受考验,相机扩大货币供应、实行低利率零利率政策、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等,维持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银行体系稳定。特别是美国经济、汇市和股市风险预期加大,但商业银行也主动调整经营等业务,使得银行业有惊无险,起到了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道防线――国际合作意识与行动的增强,成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和抑制金融危机的屏障。全球经济与金融合作趋于密切,官方与半官方以及非官方的磋商、讨论连续不断,金融合作意向与协议明显加强。巴塞尔新协议的讨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对危机国家银行体系援助方针的检讨,20国集团的加强对话与合作,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较为频繁,关系缓和有所显现。为不伤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利益,有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给予援助。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巴西金融动荡、阿根廷危机的援助。
2002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有规则加速的新阶段。回顾2002年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不仅在竞争与忧患意识上有所增强,更重要的是相关层面已经取得卓有实效的进展与改革,其中包括黄金市场的开放、投资基金规模的扩大、外汇市场活跃与上升、银行不良资产的减少、银行国际排名的入围和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与开拓以及金融监管的逐渐完善与规范等等。而尤其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我国政府机构正式公布了QFII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从而我国证券业开始了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进程,有利于提升我国股市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同时对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融资渠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银行业改革的推进都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面金融改革与开放,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改革与规范愈加紧迫,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压力愈加突出。一方面源于资本市场本身的规范化、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依托于银行的效益与规模保障。人们在谈论资本市场开放时往往只注重市场面的规则,却忽视了银行面的支持意义与保障作用。因此,对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而言,银行业的深度改革与快速发展将愈显重要与紧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