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谈起,主要论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 ”的德育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加快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搞好德育课教学工作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如何进行德育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此,提出如下一些认识:
一、德育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教学形式单一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纪律法制教育, 职业道德 、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创业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但是, 我们也看到授课老师大多数人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向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 照本宣科、内容单调,即使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 而却不被学生所认可,如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感觉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对老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或者干脆不听课而做自己的事;课程讲授完了, 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深刻, 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与要求 。目前的德育教学模式对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滞。
2、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德育课教学, 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 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 、无利和无用, 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
由此可见, 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如果继续囿于旧一套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 则势必是事倍功半, 达不到开设德育课程的预期目标和根本目的。如果不对其改革, 必将使中职教育改革严重滞后 。
二、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 ”的灌输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仍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 但我们不应囿于这一形式, 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内容所谓“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 ”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而采取一是更为灵活的讲座式教学、板块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等;一是采取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等。创设活动情景,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
2、以就业为导向, 整合德育教学内容, 实行德育模块教学
教育是服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中职德育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就业、择业、创业等综合素质。用人单位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
职业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援助。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依法就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异地的就业信息,提供择业咨询;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并组织创业能力训练。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
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进行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
3、以实践为中心,改变德育课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现象。
德育具有实践性, 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才能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教育培养的是建设生产 、管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特别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需要应加强实践教学,应将相当部分课时如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即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活动课、参观访问、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而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 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
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 各有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 可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 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 、口才与语言 、礼仪礼节, 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不仅要教会学生的求知心理 、健康心理 、审美心理, 同时也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勇于探索与创新。
(三) 改革德育教学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 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 书本上划知识点, 头脑中记知识点, 试卷上考知识点, 阅卷中评知识点, 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 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 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 并从知识 、能力 、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 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 : 一 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 观点的倾向, 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 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 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 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
总之,德育教学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随便改改就能获得成功, 它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 需要我们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和谐环境, 人人重视, 人人参与, 德育教学改革方能成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才能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
[1] 何成江,李玉鸿,创新德育理念增强德育实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S].2004.
[3] 教育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 [2001]2 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1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