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将围绕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及其集群化发展进行探究,首先从中小企业集群入手,探究中小企业集群存在模式形态及其发展的现实意义,论述开发区模式和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群特点,提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开发区 中小企业 集群 发展 一、问题的引出 伴随着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跨国融资日益活跃,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行业渗透持续加速,企业合作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见效快、成本低、经营灵活的优势,其迅速发展并逐渐规模化、集群化,形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经济潮流,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商品经济、国际贸易、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开发区作为一种实施特殊体制、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而从无到有,愈演愈烈。开发区作为企业的载体,为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繁衍的动力。 本文将围绕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及其集群化发展进行探究,将首先从中小企业集群入手,探究中小企业集群存在模式形态、其发展的现实意义,了解开发区模式和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最后,本文将结合我国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群特点,提出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二、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模式形态和发展现实意义 何谓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就是在某个主导产业或某个行业特定领域的背景下,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形态组织。这种形态组织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在以产业为背景相互联系下动态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不是取代大型规模企业,也不是牺牲企业范围经济效率,而是在全球经济高度分工和相互协作的前提下,形成的共生共长展空间,下面就中小企业存在模式和发展现实意义稍作叙述。 (一)中小企业集群存在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不同的模式体系,以中小企业市场结构为模式标准,中小企业集群可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1.轴轮式 这种模式形态主要是众多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处于轴轮中心的大企业的带动下,各中小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生产、销售或服务。 2.多核式 这种模式形态是指众多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围绕少数几个特大型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往往是由轴轮式演化过来的,在模式形态形成初期,往往是只有一个核心企业核一些相关配套企业,但随着产业的深化发展,加入或演化成了多个核心企业,形成同一集群内多个主体并存的局面。 3.网状式 这种模式形态是指众多相互独立的中小企业相互交叉联系、聚集而生的一种产业集群形态,这种形态没有特殊地位的大企业存在,常见于生产型中小企业,各企业相互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众多中小企业根据联合销售机构统一的技术标准核要求独立制造某一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使用同一种商标,由联合销售季候进行统一销售。 4.混合式企业集群 这种模式形态是由多核式集群和网状式集群混合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种形态模式的集群内部既存在数个大型核心企业及与之有合作关系、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又存在许多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因此交错成复杂的混合式集群。这种多核式与网状式共生的形态不仅发展了多核式集群内部的大中小型企业,由于品牌效应和积聚效应,与之关系不大的中小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5.无形大工厂式 这种集群形态模式的存在源自与19世纪意大利普拉特毛纺织基地,以产供销工业化流程繁衍了众多中小型企业,在集群内既存在产品设计、营销策划、市场构建、产品销售等最终企业,也存在向最终企业提供中间制品和中间服务的中间企业,同时也存在着原料与设备的上游企业。各企业以无形大工厂式方式建立联系与共生关系,专业化程度高,分工较为明显,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存在弹性。 (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意义 纵观各国中小企业成功发展可以发现,凡是发展迅速、效益突出、生命力强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都不是零星存在,而是以集群的方式相聚而生,显示出强大的集群效应,并在集群效应中受益匪浅。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l、从竞争环境而言,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是若干企业在某一地域内集中于某一产业,通过向努力,利用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而获得更强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的刺激下,企业的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应运而生。 2、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推动地方城镇化建设。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地方经济的主要动力仍然是工业化发展,工业化也仍然是城镇化的基础。地方发展产业集群,在形成产业链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规模的上升。同时,通过硬件的投入、人员的不断增加和投入,也推动了地方的城镇化建设。 3、从中小自身发展而言,中小企业集群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自身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市场竞争力弱等,而企业在以产业为背景下的聚集,可以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建立和扩大共同的知名度,实现内部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解决单个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问题。 三、开发区和产业集群 开发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在地理上划出一定范围并在此享有特殊经济政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域类型。开发区建设最初起源于16世纪时意大利的自由港。此后,西欧许多国家相继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经过不断地演变,至今开发区发展成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学工业园区三大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世界高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从开发区的级别来讲,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划分。到2002年6月,我国仅国家级的各类开发区已达160多个,遍布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 (一)开发区的优势 开发区之所以受到国际、国内的政府、企业界、投资者青睐,呈渐行渐盛、遍地开花之势发展,是因为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对政府而言,它能实现城市的空间扩张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发展开发区既加快了城市经济增长,又通过城市建成区的向外扩展,实现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在这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很多开发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不少城市以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老市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新市区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开拓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扩展。(2)对企业而言,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先进,水、电、气、热、通讯、交通等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先进程度均远高于非开发区,有利于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加快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相对高于周边地区,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3)对投资者而言,它在有限的空间内实行特殊的优惠经济政策,不少开发区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外商投资政策以及诸如项目审批、人员出入境、企业管理都有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国内外投资者有特殊的吸引力。同时,开发区在为所在地区和全国增加吸收外资、扩大出口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开发区与产业集群的关联关系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开发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两点,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器。设立开发区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产业集群提供先决条件和可靠的保障。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开发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企业要形成集群化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土壤,一个良好的载体。好的开发区通过建立了高水平的软、硬件发展环境,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为吸引具有产业相关性的大量企业奠定了基础。 2、开发区发展依赖于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开发区的设置绝不是为一个或少数企业,而是为发展一个或多个产业带。而集群内部通过产业链的分工以及长期合作,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必要动力。只有企业集群化了,开发区才能形成气候并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3、集群的形成依赖于开发区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开发区是企业进入的先决条件,开发区是否快速发展也对企业是否形成集群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开发区具备了合适的环境、政策,引入和培育了足够数量和规模的相关企业,企业才能形成集群效应。 4、集群是开发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集群获得资源集群效应、分工与协作效应、区域聚集效应,资源共享效应,进一步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了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最终形成开发区的产业竞争力。 四、我国开发区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群特点 我国开发区已经发展了20多年,发展水平不一,其中小企业集群有以下特点: 1、产业呈集群化布局,企业发展集群化。我国不少开发区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带动了众多中小企业成集群状快速跟进,形成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集群形态。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广州开发区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形成了安利、依利安达、宝洁、光宝、旺旺、顶新、松下万宝、本田、广钢、大众电脑等为龙头产业集群,在西区建成了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为主产业集群;在东区建成了食品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科学城建成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出口加工区建成汽车产业集群;在保税区建成物流园区。 2、公共资源由政府主导并集约化利用。开发区由于政府谋划在先,在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由政府主导,或由政府建立一种平等的使用开发规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校利用。例如,北京经济开发区通过对开发区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开发、土地供应、企业项目建设、项目投产收益等多个土地运营环节实行统一执行和监管,开发区内已征用土地利用率达到83%,起到了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3、产业链成为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动脉。开发区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结果是由此 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以广州开发区为例,广州开发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安利企业群、依利安达企业群、宝洁企业群、光宝企业群、旺旺企业群、顶新企业群、松下万宝企业群、本田企业群等为龙头的八大相关产业链。2003年,安利企业群和宝洁企业群实现的工业总产值240.15亿元,占全区化学原材料及制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的77.97%;依利安达企业群和光宝企业群实现产值97.65亿元,占全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42.27%。 4、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大,投资产生示范和聚集效应。通过经验的积累,广州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得到加强,外商投资领域和结构不断优化,。如昆山经济开发区截至2005年,累计引进来自日本、韩国、欧美、中国台湾等41个国家地区的投资项目达1200多个,投资总额154亿美元,合同外资99亿美元,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94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391个,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而台资企业占65%,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五、开发区模式下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总体来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打造品牌、积极扶持、提升水平。 1、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追求边际效益递增导致形成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开发区的根本动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引导,培养环境,搞好服务,促进现代开发区的健康发展。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这个位置决不能颠倒。政府必须有开放的思维,用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思路来推动产业集群。要根据开发区发展的特点,合理配置园区资源,做好全区统一规划,确定全区主要产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对于产业集群的扶持,逐步从减免地价、提供政策优惠的简单扶持阶段过渡到提供技术、品牌、融资、信息、市场扶持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阶段转变,积极为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结构,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开发区的软环境。 2、加强对优质企业的引导,不断引进和培育具有产业集聚能力的轴轮式项目。 轴轮式项目即通常所说的龙头项目,是相关产业集聚的基础,可以促使和加快产业集群形态的形成。一个龙头项目通常可以聚集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优质企业可以带动一大片好企业,我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对优质企业的引导,加强对轴轮式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并为之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和企业集群的培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重要。从企业的选择上来说,重点引进一些有实力的国际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实力强的企业、行业领头羊企业等,对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3、加强产业集群的布局和网络建设,完善产业内部沟通体系 我国开发区模式下中小企业集群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多数开发区仍存在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企业关系网单一的情况,不少企业地理上虽在开发区,却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 在今后开发区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区内的相关产业体系,加强区内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增加企业内部、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企业之间各阶层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通过加强产业集群的布局和网络建设,完善产业内部沟通体系,一方面降低了开发区产业集群中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机会,增加了企业之间技术和信息交流,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顾朝林,赵令勋,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4]张伟,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5]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地理研究,2002,21(3):228~238. [6]陈汉欣.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经济地理,1999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华东经济管理,2003(4) [9]鞠晓峰.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 [10]石忆邵.企业群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11]郑健,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3) [12]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3]姚海琳.企业集群成长中地方政府作用.当代财经,2003(4) [1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与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