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磊 何军耀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针对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量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79-02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且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根据其中提出的“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计量经济学首次被列为了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不少学校也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及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对现代化管理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实践却反映出许多问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认识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探讨。本文拟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现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案例教学。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其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于过去的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性人才,因而重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严谨。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高深、枯燥。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听不懂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的也随之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基本模式 ,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而且在教学中突出对计量方法和原理的介绍上,与现实经济结合不密切,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应用也明显不够。
第四,课程安排不合理。①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安排不合理,往往当教师走上讲台时,才知道学生对必要的先修课程还未学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进行。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等课程结束后才进行实验教学环节。这样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分隔开来,造成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向素质教学转变,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可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类――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思考
第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作者认为,要想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且很多问题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才得以产生。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是从事实际工作,因此本科生最需要的是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要去深入研究计量经济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因此,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初步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不同于经济理论,也不同于统计学和数学,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将它定义为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任何学科,定量分析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并为定性分析服务的,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与计量经济学分离开来。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数学只是工具和手段,应用数学方法来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用定量关系表达)才是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数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特别是经济学专业学生。
第三,改变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从而达到学生对计量分析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的掌握,培养学生应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应结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应结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案例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就案例进行一定的讨论,如案例的选题、研究的步骤分析、假设前提、模型估计方法的适当性、模型的各种检验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计量分析步骤的掌握。
第四,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应改变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形式,除增加案例教学的方式外,还应改变理论教学的方式,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在教授理论课时,要将《计量经济学》与数学课区别开来。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着重突出经济思想分析;数学方法的介绍应尽量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着重讲解基本思想与原理;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领域。②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可以使用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程难度。③适当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教材。根据培养具备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以古典经济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或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着重介绍计量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应用范畴,做到经济理论分析、计量分析方法与软件应用的三结合。而目前国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并不适应以上需要。现有教材不仅种类少,而且教材多数为计量分析方法及原理的介绍,所举案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较少。因此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其侧重点为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对于计量分析方法涉及的数学方法及公式,主要介绍原理及其应用。除十分重要的数学方法外,应尽量减少数学推导与证明。
第六,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在开设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因为《计量经济学》是这些学科的交叉学科,如果不事前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②课程安排上,应该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每一章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同步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软件上实现该章节理论知识的软件运用。由于计量分析的计算量很大,现在的计量分析基本都依靠软件实现,因此在学生完成一章的理论学习后,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的软件分析计算,同时配合一定的习题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七,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区别对待。如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计量分析中的数学方法可以简单介绍,主要介绍经济分析及各种计量方法如何运用于经济问题;而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方法的介绍则占较大比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郅庭瑾,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曾令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0-131.
[作者简介] 陶磊(1977―),男,安徽合肥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何军耀(1974―),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8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