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及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永华
[摘 要]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越来越关注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是不是更加便利,是否有更多的增值服务,企业对物流公司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物流服务的需求扩展到包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个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因此资金的结算、融资的物流金融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个新的巨大的增长点。本文研究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金融;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61-03
1 引 言
1998年UPS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成UPS的一个部门,为其物流业务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与物流金融服务,实现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化为标志,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乃至融合,开展物流与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物流企业的一个新的巨大的、潜在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UPS认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借助于金融的力量,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比如怡亚通)得以拓展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有效地促进了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转型为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据2007年4月《当代金融家》的一篇文章记载,目前UPS和马士基的最大的利润来源都已经是物流金融服务。本文讨论了第三方物流金融模式及物流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若干建议。
2 基于第三方物流视角的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在银行、学术界、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提供商等不同的视角下,概念有所不同,本文从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角度,认为物流金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利用金融机构的资源和授信为客户提供的整体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业务形式包括了采购、分销、配送、运输、仓储、结算、融资、保险等一站式服务。其中的物流与资金的结算的集成、物流与融资的集成等服务是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和信息流层面的研究比较多,而资金流服务的研究比较少。这一状况导致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成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影响到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获得了更低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核心企业往往会通过向供应商延迟付款,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物流模式、向分销商转移库存等模式来实现企业本身的低成本运作,但是这些做法使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形成挤压,造成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高企,比如有的企业会以近20%的损失的代价获得货款贴现。供应链的一些企业在资金的压力下不得不延迟结算,高成本融资等,而这些做法将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存在极大的风险。这样一些简单的成本转嫁的方式,无疑使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不能实现利益共享的供应链管理目标,供应链管理绩效将大打折扣。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的提供,降低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中,这个资金流在各个节点得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最终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成本最低。
3 物流金融的服务模式
国内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的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第三方物流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是“融通仓”和“全程物流”模式。物流企业从服务客户的金融需求出发,通过融资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客户货物资产的占有为授信支持,向银行申请融资。
3.1 融通仓模式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1)融通仓融入企业原材料采购链之中
企业先获得贷款采购原材料,然后将采购的原材料交付给第三方物流仓储中心作质押,在贷款期间分多次偿还。方式一:金融机构先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交给企业,企业凭银行承兑汇票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将原材料准确地评估后交付给第三方仓储中心入库,金融机构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将汇票兑现,将款项划拨回原材料供应商的账户。方式二:“先抵押,后质押”。企业先以金融机构认同的动产做抵押,获得银行承兑汇票用于购买原材料,待原材料经评估并交付仓储中心入库后,金融机构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将汇票兑现,并将抵押贷款转为以该批原材料为质押物的质押贷款。
(2)融通仓融入企业分销链之中
企业产成品下生产线后直接运至第三方物流融通仓存储,以备销售旺季之所需。以该批成品库存做质押,获得金融机构质押贷款,并以产品销售收入分批偿还贷款。为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企业在金融机构开设专门账户,接收销售货款,此时通常要求企业实行款到发货的销售政策,如果企业与金融机构另有约定,金融机构亦可按企业接到的销售订单确认质物出库申请。第三方物流融通仓此时作为企业分销链的一环,提供优良的仓储服务,并作为质押企业的承运人或协助其承运人安排货物出库与发运,保证企业产品分销物流的顺畅。
(3)融通仓对企业信用的整合与再造
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和成立独特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信用整合和再造的两个重要方式。方式一:融通仓享有金融机构相当的授信额度。融通仓向金融机构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金融机构授予融通仓一定的信贷额度。方式二:融通仓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包括融通仓直接成立信用担保体系、融通仓为企业申请质押贷款提供担保、融通仓以自身担保能力组织企业联保或互助担保三种方法。
3.2 按照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资金缺口需求,融通仓可分为三种模式
(1)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
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主要适用于企业运营中“支付现金”到“卖出存货”的资金缺口期。融资模式体现为动产抵押和质押贷款(以供应链企业中的库存、仓单等动产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这种模式把“死”的物资或权利凭证向“活”的资产转换,加速“动产”的流通,能够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具体业务形式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抵押和质押”、“保兑仓”等。
(2)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
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应付账款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即使用应付或应收账款的单据凭证作为担保信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其中“应付账款管理”适用企业运营周期的采购阶段,而“应收账款管理”适用融资企业“卖出存货”至“收到现金”的资金缺口期。
(3)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
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适用于企业运营周期的各个阶段。例如,在企业采购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或需求变化将会导致供应链风险。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则借助金融衍生产品(如期权、期货等)来管理风险,从而提高供应链绩效。融通仓服务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供应链风险,但是,融通仓服务本身又有其固有风险,如市场风险、商业环境风险、运营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有效风险管理是成功实施融通仓服务的关键。融通仓相关企业可以通过调整战略、战术、组织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和保险产品以及运营控制来管理融通仓的相关风险。
3.3 全程物流模式
全程物流模式是现货动态质押业务的衍生和发展,是基于“多节点在库+在途”抵押监管下的存货融资模式。具体来说,全程物流是指在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系统合法拥有的货物存放于多个仓储节点或者运输过程的情况下,由银行认可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上述货物做24小时全流程封闭监管,保证总体价值高于银行授信所要求的最低价值,在完善抵押登记的基础上,银行向企业融资。
在此业务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全程物流核定库存现货抵押监管是本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责任重大,物流公司需要派驻监管员对各个仓储地点及运输渠道实施全程监管,并将各仓储地点的存货和渠道上的在途货物核定总量总额,并纳入库存总量的统筹管理。监管范围涵盖仓库、各类运输方式的监管。
4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越来越关注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是不是更加便利,是否有更多的增值服务,企业对物流公司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物流服务的需求扩展到包含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个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因此资金的结算、融资的物流金融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认真思考和发展的。物流企业由于控制了客户的有效资产(货物等动产),这就为物流企业向金融服务的延伸提供了基本的资产担保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独立于银行和企业之间,这个角色也为银行找到了货物监管、供应链融资的代理人。
然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我国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能像UPS那样收购或者投资一家银行来操作金融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与银行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因此,物流金融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容易受到国家货币和信贷政策的影响。银行仍然希望由自己指定的物流企业来完成货物的质押监管。物流企业在这一服务过程中,将获得两部分收益:一是物流运营收费,二是货物评估和质押监管收费。而且,由于物流企业成为了银行的合作伙伴,将形成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门槛,并进而打造成一种核心竞争力。但目前能有资格成为银行合作伙伴承接质押监管业务的物流企业并不多,中储运、中外运、中远毫无疑问地走在了前列,但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被排除在外。银行选择合作伙伴当然要考察资质、网络、管理等方方面面,即使合作条件放得再宽,能进入名单的仍然是凤毛麟角。所以,对于众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这个馅饼看得见、吃不着。
(2)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的业务上的技术储备不足,相关经验缺乏,比如,在存货价格变动、如何迅速变现、价格确定,增值税等问题上需要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制定细则来解决,同时需要业务数据的共享。
(3)我国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相关的物权登记制度混乱,缺乏统一公开的物权公示性备案系统,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专业的技能和诚信。
(4)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仓单不标准,缺乏流动性,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参与物流金融的企业鱼龙混杂,缺乏行业规范,甚至出现了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物流企业、银行、借款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相关业务操作混乱且标准不统一。
(5)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还需要提高,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关键在于对业务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物流企业作为借款企业的供应链的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商品的交易、流动记录和借款企业的基本状况。他们理应可以把控融资风险,但是由于不少物流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科学手段,没有对大量的一手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分析,对风险还缺乏相应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监管成本比较高。
5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的建议
(1)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联合共建物流金融业务控制平台,根据具体产业链的特点设计物流金融产品和运营模式,设立物流公司的监管模式、运营模式和供应链整合方案,进行需求调查、数据收集处理、信息沟通,使供应链物流金融的业务控制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构建物流与物流金融业务控制的信息平台,实现银行、物流企业、借款企业的实时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
(2)对于广大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关键还是要解决资信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物流地产企业全国布点,除了大家都会眼热的保税物流中心外,还有一些主要针对普通货物的物流园区。这些物流园区通常具有复杂的功能定位和综合的服务能力,如:区域配送中心(RDC)、快运转运中心、运输揽货站、配载服务部、售后备件中心、VMI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期货物流、电子商务及配送中心、展销展示中心、信息服务和附属服务功能。综合性的普通物流园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如传化物流基地,将在全国规划布点达10个。中小型物流企业如果能和物流园区共同承接质押监管业务,那申请成功的概率就很大。有了物流园区的参与或担保,银行就可以规避风险,放手参与业务了。这恐怕也将成为物流地产商的一个新的赢利点。
(3)物流企业应该推进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物流金融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衔接,立足自身优势和业务类型,为供应链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自身的升级。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监控和管理能力。利用金融衍生品建立物流与物流金融分散机制,有效转移风险。
(4)政府及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完善交易环节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制定工作,规范物流金融环境。比如建立公开统一的物权登记公示备案系统,统一标准仓单、国内贸易信用证等一些工具。
参考文献:
[1]陈详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2).
[2]朱文贵.金融供应链分析与决策[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3]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物流金融”课题组.物流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4]朱文贵,朱道立,徐最.延迟支付方式下的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定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1-7.
[作者简介]傅永华(1976―),男,浙江金华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8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