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洪才
摘要: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M2增长19%,新增人民币贷款7.92万亿元,CPI增长3.5%,都突破了年初确定的政策目标。中央银行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在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贷、加大金融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突出问题主要是:超发货币、资产泡沫、通货膨胀指标、信贷规模控制与银行盈利冲动之间矛盾、中小企业融资等。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建议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22
一、2010年中国货币信贷运行概况
(一)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2010年初,国务院确定的全年货币信贷政策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2009年M2实际增长27.68%,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开始从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过度宽松状态逐渐回归常态。从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情况看,2010年各层次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表现出逐渐向政策目标靠拢趋势,但与政策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
201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2增长分别为:26.10%、25.52%、22.50%、21.48%、21.00%、18.46%、17.60%、19.20%、18.96%、19.30%、19.50%和19.72%,呈现逐月回落态势。1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1增长分别为:38.96%、34.99%、29.94%、31.25%、29.90%、24.56%、22.90%、21.90%、20.87%、22.10%、22.10%和21.19%,也是逐月回落。12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4.46万亿元人民币,各月M0增长分别为:-0.79%、21.98%、15.81%、15.76%、15.20%、15.65%、15.50%、16.00%、13.78%、16.60%、16.30%和16.69%,增长较平稳。
2010年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16.10万亿元人民币,前3个季度基础货币分别增长:20.70%、24.50%和20.90%,表现出了“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这是由于一季度货币政策基调是继续支持经济恢复,同时要管理通胀预期和防止经济过热,货币投放略有收紧;二季度,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出于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货币投放有所放松;但进入下半年,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为了纠正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值这一资金价格扭曲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紧缩的政策措施。从趋势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进入了加息周期。前3个季度货币乘数分别为:4.35、4.37和4.32倍,维持基本稳定。
(二)金融机构存款下滑,贷款较快平稳增长
进入2010年以后,金融机构存款增长逐渐下滑,从年初月增长27.26%下滑到12月的20.20%,这与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一致。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人民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各月分别增长:27.26%、24.97%、22.11%、21.95%、21.00%、19.00%、18.5%、19.6%、20.0%、19.8%、19.6%和20.20%。
2010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9%,比2009年同期低了11个百分点。为了避免年初突击放贷对经济造成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实现信贷季度和月度均衡投放,全年信贷投放在四个季度里遵循“3、3、2、2”的比例。从实际执行情况看,除了1月份超常放贷1.39万亿元之外,其余各月基本做到了均衡投放。2010年总共放贷7.93万亿元,超出了7.5万亿元信贷计划。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2010年短期贷款增加了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5.22%;中长期贷款增加5.59万亿元,占74.78%。1月份,由于季节性原因,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等都出现了急剧增长,然后快速回落;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逐月回落趋势十分明显,1月份中长期贷款1.1万亿元,逐月回落至12月份的2403亿元,中长期贷款回落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票据融资除了4、5两个月为正值,分别增加470亿元和377亿元以外,其余各月均为负值,表明在信贷规模控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倾向于发放长期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从贷款投向看,2010年居民户贷款增加2.8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9%;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43万亿元,占69.1%。年初,居民户贷款比例上升,4月份以后下降,原因是全国各地收紧了第二套住房信贷,影响了居民消费贷款增长。其后逐月回落,7月份居民新增贷款跌至年内低点1720亿元;8、9月份居民消费贷款小幅反弹,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力度加大,12月份再次创下新低1548亿元,居民贷款占总新增贷款比重由11月份的33.61%回落到12月份的32.20%。
(三)金融市场名义利率走高,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值
2010年,随着经济恢复增长和物价总水平逐渐走高,金融市场名义利率也呈现逐渐走高的态势。年初,银行间市场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大约为1.15%,七天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大约为1.40%,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大约为1.76%;11月底,三者分别上升到1.55%、1.70%和2.36%,分别上升了40、30和60个基点。10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4.67万亿元,日均成交8630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5%。货币市场交投活跃与股票市场行情阶段性走牛是密切相关的。
在金融市场利率走高的同时,短期利率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6、7月份和9月份,一天同业拆借利率和七天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出现了两次波峰,最高值分别达到2.5%和3.2%;进入10月下旬以后双双平稳回落,表明年底资金面总体宽松。年初CPI为1.93%,全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月份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0.01个百分点,此后实际利率开始转为负值并持续。11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5.1%,在央行加息0.50%的情况下,仍然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3个百分点,表明加息仍然有较大空间。
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平缓上升。二季度以后,上升更为明显。进入5月下旬,资金紧张程度加剧,此时央行相应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其中,一般贷款6.04%,票据融资3.55%,个人住房贷款4.63%;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26%、0.16%、0.81%和0.21%,原因主要是央行收紧货币和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房产新政,提高了市场利率水平。9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其中,一般贷款6.09%,票据融资3.86%,个人住房贷款5.03%;分别比6月末上升0.08%、0.05%、0.31%和0.40%。总体而言,2010年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表明货币政策收紧产生了初步效果。
(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有效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维持基本稳定。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6.8275元起步,到11月15日上升到6.6303元,比年初升值1792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89%。
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走高,从2009年底的9.7971元升值到2010年6月7日高点的8.1301元,升值16670个基点;然后震荡走软,到2010年12月31日贬值到8.8065元,贬值2016个基点;但相对年初水平,人民币对欧元仍然升值了10.11%,原因是欧元对美元贬值。类似情况是,由于日元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对日元总体上是贬值的。100日元兑人民币,2009年底为7.3782元,2010年底为8.1260元,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幅度达10.1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2009年底为115.10,2010年底为118.55,上升了3%。
二、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
(一)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贷
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考虑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逐渐退出的问题。201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以对冲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同时又兼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发展。11月16日、11月29日和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0年第四、第五和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此外,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还特别要求部分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期限为2个月。
2010年10月份以后,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增多,外汇占款居高不下,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加之CPI高位徘徊,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10月20日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这次加息距离2007年最后一次加息,已经时隔34个月。2010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升至2.75%。
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在流动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变化,灵活、适时、适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公开市场操作兼顾当期外汇占款增加、央票兑付、利息支付、正回购到期和商业银行再贷款以及再贴现等因素,通过正回购操作和发行央票等手段灵活对冲流动性,保证货币净投放能够支持货币供应合理增长。1~12月份,央行货币净投放: 616.22亿元、6377.56亿元、 5796.83亿元、 4702.79亿元、2335.97亿元、5800亿元、560亿元、-1190亿元、1930亿元和290亿元、975亿元、2130亿元人民币。其中,2月份货币投放较多,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3、4月份加大资金回笼和5月加大货币投放,主要基于资金供求情况,适时作出灵活性调整。
(二)加大了金融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2010年,金融机构按照“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加大了对“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保、区域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产业转移的支持。一是增强了对“三农”、中小企业、民间投资、消费和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完善了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2010年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275号),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及贷款利率等政策,明确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等相关规定,遏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同时,继续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需求,支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项目建设,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2010年金融改革和开放取得的成就
(一)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G20峰会召开前夕重启汇率改革,较好地把握了时机。今后将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是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二是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三是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等。四是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保险资金投资监管。
(三)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推进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农、中、建、交等五家大型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不断规范,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途径,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国家开发银行继续推进商业化转型。继续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光大银行股票已于2010年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
(四)加快金融对外开放
一是深化出口收汇改革。二是建立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回流境内债券市场的机制。三是鼓励境外机构运用人民币结算。四是规范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五是完善对外担保管理。
四、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超发货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增速超过GDP增速。2000年1月M2发行量约为11.5万亿元,2010年12月末M2发行量约为72.6万亿元,而同期GDP分别约为9万亿元和38万亿元,货币增长了531%,而GDP增长322%,表明中国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驱动力明显减弱了。有人用M2减去GDP,得出中国货币超发33万亿元的结论。这一观点并不科学,因为M2是存量,GDP是流量;同时它还忽略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多元化和规模扩张,特别是没有考虑中国外贸出口长期顺差和巨额外汇占款这一情况。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有消费品能够流通,生产资料和资产都不能进入市场。本世纪以来,生产资料不断市场化,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市场化开发,以及资本市场超常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保证中国经历了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但是,随着货币基数增大,货币长期超经济增长显然不可持续,需要确定新的货币增长目标。
(二)资产泡沫问题
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币值,也就是关注物价水平,但是货币政策是否要关注资产价格,大家认识并不一致。货币政策应对资产泡沫有很多局限性。一是央行难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资产泡沫和合理评估泡沫程度。二是货币政策不仅控制资产价格手段和能力有限,而且存在时滞。三是调控资产泡沫要付出政策成本。如果紧缩力度不当,可能成功地抑制资产泡沫,但也可能导致经济严重下滑,甚至陷入衰退。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势头不稳,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会增加资产价格膨胀压力;若要消除资产价格膨胀预期,则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又会影响经济增长。
(三)通货膨胀指标问题
衡量通胀的科学指标应该是GDP平减指数。由于这一数值很难及时取得,一般用各种物价指数替代,主要有CPI、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通常情况下,当CPI涨幅连续6个月超过3%,就被看作是通货膨胀。但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CPI构成中农产品权重占到1/3,住房价格仅考虑房租,没有考虑购房支出。CPI样本选择不合理,加之政府对粮价实行严格管制,因此CPI难以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四)信贷规模控制与银行赢利冲动之间的矛盾
2009年底至2010年2月份,中国银监会连续出台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1月份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初步完善了银行贷款业务法规和资本监管框架。2010年在各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吃紧情况下,贷款总额仍然超出了年初计划。2011年上市银行再融资、银行盈利冲动和监管部门规模控制之间的矛盾可能加剧。“窗口指导”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色彩,有违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原则。
(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 (银发〔2010〕193号),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六个方面意见,共计十八条政策措施。但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不差钱”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合理格局,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现在迫切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五、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不确定
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出现新的增长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恢复遭遇各自难以克服的问题,短期内世界经济不可能恢复较快增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出口和经济增长;虽然世界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由于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汇率波动和国际热钱流动,对新兴经济体形成较大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猖獗,增加了世界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情况看,前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积聚了较大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回升,但基础不稳,目前已出现缓慢下滑趋势。特别是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输入性通胀等综合影响下,2011年中国经济可能持续面临通胀压力。如果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过大,将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过快,有出现经济滞胀的风险。另外,中国内需增加的基础不平衡,民间投资和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都对2011年货币政策形成较强制约。
六、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及建议
2011年,建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控制在14%~16%,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7.5万亿元,CPI控制在4%以内,GDP增速维持在8%~9%。继续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政策实施力度、节奏和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均衡增长。
(一)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促进经济适度增长
2011年,中央银行应交替使用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继续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调控信贷总量和结构中的作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变化情况,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既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又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信贷需求,安排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将M2增长目标比2010年M2实际增长下调5个百分点,比金融危机前正常年份17%的M2增长率略有减少。主要考虑到,前两年超常投放了货币,扩大了货币基数,需要适当收紧货币予以消化;近年来生产资料市场化程度提高,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迅猛增加,居民金融资产规模快速扩大,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M2已不再适宜保持17%的增速。将其降低至14%~16%,相对9%左右的GDP增速,仍然是比较宽松的。如果“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8%~9%的水平,容忍因理顺价格需要的通货膨胀率为4%,再为商品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发展留下2%~3%的空间,则未来M2应保持在14%~16%左右。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7.5万亿元,是为了继续保障和支持经济适度增长。
(二)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将CPI增长控制在4%以内
2010年11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5.1%,创了两年来的新高。2011年上半年,CPI将会持续向上或高位盘整。这既有国内市场要素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输入型通胀的作用。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一是要增强宏观调控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形式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实施“以邻为壑”政策引起国际金融振荡;三是增强中国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四是严格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减缓热钱流入引起的通膨压力;五是探索利用外汇储备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由“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和“藏汇于企”的转变,既解决企业海外投资外汇资金短缺问题,又减轻“外汇占款”引起的通胀压力;六是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提高政府治理通胀能力。
(三)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加强对西部、“三农”、就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对小企业服务机制;稳步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一是落实“有扶有控”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扶贫、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三是落实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四是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提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风险管理。五是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其跨周期、逆风向调节功能,强化银行资本约束和流动性要求等,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企业更关注资金的可得性,不太在意资金成本,经济主体行为扭曲阻碍了利率市场化。首先,要深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产权改革,增强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二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三是发展直接融资,通过增加外部竞争压力,促使银行利率市场化。四是从存款利率入手,按照“先长期、后短期”的原则,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五是渐进放开贷款利率限制,与综合化经营协调推进,并辅以货币信贷调控方式改进。六是加强市场基准利率建设,逐步弱化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用。七是理顺市场利率体系结构,简化存贷款基准利率档次,扩大中长期及大额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实现向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市场基准平稳过渡创造条件。八是完善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易主体,扩大交易规模,发展多种金融产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约束力;在加强风险控制条件下,放宽交易主体从事交易品种限制,增强市场流动性。九是对中小金融机构给予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以及税收优惠。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11年将人民币有效汇率年升值幅度控制在3%以内。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按照已公布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既要让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调整结构和技术进步形成适当压力,又要保证外贸出口不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维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继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平衡流动,规范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管。
(六)采取“外堵内疏”策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一是引导国际资本有序流入,通过市场准入、税收、保证金和信息披露等资本管制措施,调控国际热钱流入和流出速度,加快新股发行节奏和做大国内资本市场规模,增强中国金融体系抵抗外部冲击能力。二是引导国际资本流到实体经济,特别是流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去。三是优化组合利率、汇率、准备金率、信贷调控等政策工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放宽对外投资相结合等,对国际热钱实施“关门打狗”,为我所用。四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减缓政策叠加效应。五是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消化成本的能力,防止因此造成物价过快上升。特别是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六是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
此外,2011年应注意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扩大内需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编辑:张小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