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种发展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慧枫
[摘 要]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总结了东亚及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但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渐趋相近。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暴露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透过危机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促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外向型;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48-01
1 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的内容
所谓东亚模式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东亚模式基本上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7年7月的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以及1997年以来至今的三个阶段。
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呈现出“雁行模式”经济梯度增长结构。“雁行模式”来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发展形态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成熟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后,四小龙又将成熟的新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这样东亚出现了技术密集型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梯度式产业结构。雁阵分工有利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格局,实现了东亚地区的自我发展。
拉美模式主要是指拉美经济取得的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点。拉美模式的开始早于东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初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以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和出口相结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后进口替代阶段。
在拉美国家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国家对国内市场过度保护,致使国内市场缺乏竞争,生产效率底下,增长缓慢,社会贫富差距极大。它们没有像东亚地区那样抓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和设备的机会。又在国际游资充裕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大举外债,对外国资本和发达国家经济产生极大的依附性,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后,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其逐渐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
2 两种模式的主要不同点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都是第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但在开放程度和政府干预的主张和效果上表现出重大的差别。
出口主导和进口替代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当东亚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市场恰好让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而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政府过度保护下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得国内市场缺乏竞争,生产效率低下,工业产品价格高昂,社会进步缓慢。东亚模式出口导向的及时转变是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东亚模式中,市场经济是在强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将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强有力的市场指导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的执行如利用税收、社会福利等财政政策调整国民收入的横向不公平,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教育等公共品方面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教育的投资方面,东亚地区比拉美国家更早意识到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需要高科技产业的人才,普及初中等教育培养熟练的劳动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劳动力素质较高,引进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吸收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而拉美地区长期奉行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政府虽也有进行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的是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手段直接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很弱,没有维持平稳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强政府的主导下东亚社会经济没有出现拉美那样贫富落差极大地社会状况。
3 两种模式逐渐趋近
20世纪80年代后,东亚模式的出口导向战略和拉美模式的后进口替代战略趋近相同。拉美的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即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互结合。它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减少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两种模式出口导向的趋近是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但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流动性增加,贸易摩擦、非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政府的对内干预和对外交涉都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东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危机都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干预过度或是干预的无效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所以无论是东亚还是拉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的问题。
4 出口导向在经济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泡沫的破灭。虚拟经济的崩溃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经济危机随之而来。实体经济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受到沉重的打击。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高失业导致西方消费市场的规模收缩,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也因此陷入低迷。无论是东亚地区还是拉美地区,都暴露出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战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东亚金融危机暴露的东亚模式的一些缺陷在这场危急中叶越发明显。
(1)发展中国家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国外消费市场收缩,国内需求又相对不足,出口下降,危机必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发达国家必定实施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其国内产业。贸易主义抬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出现使贸易摩擦增多。交易成本的增加也打击出口产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地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规则和制度的主要制定者,不对等的制度制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业的恢复。
(4)发展中国家出口结构单一,国际市场饱和。东亚拉美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国外市场技术依附较大,而利润不高。且同类产品的市场已接近饱和。
5 危机过后针对出口导向两模式的应对措施
(1)刺激内需。通过政府干预,实施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改善私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减少外贸依存度。
(2)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危机的出现使得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这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服务业代替制造业,增加出口产品多样化。
(3)注重国内自主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较强,实现自主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大有益处。
(4)注重人才培养。劳动力素质是对一国的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加强初中级教育的同时加强高级教育。
参考文献:
[1]陶季侃.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