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流通组织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伊 铭 池丽华

  摘要:流通组织是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本文从流通组织与形式出发,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流通组织的形式,提出了加快流通组织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流通组织;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24-02
  
  一、流通组织与形式
  
  流通组织指专门以流通活动为业的社会组织,也称为流通业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商品买卖活动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实现商品交换的职能。流通组织构成流通产业的主体,主要形式有流通业单体组织、流通业复合组织、商业群、流通网络等。
  我国传统流通组织形式主要有夫妻店、个体户、集贸市场等,这些传统的组织形式靠个体劳动、分散经营和经验管理,在商品质量、服务保证和经营信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传统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零售环节,百货商店、个体商店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为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在批发领域,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代理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的批发交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比较落 后。
  
  二、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现状
  
  目前,我国流通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
  商品流通模式可分为商品交易模式、流通业态模式以及流通运作模式。商品交易模式中,批发体系还没有完善,缺陷很大,佣金代理基本上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信用差,代理商实力小。流通业态模式中,连锁超市已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中国连锁店销售额2004年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而美国为60%,日本为40%。流通运作模式中,原国内贸易部曾提出粮油产品、“菜篮子”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产品四种流通运作模式,这与转轨时期的购销政策、价格政策联系在一起,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完备的方式,造成流通成本普遍较高,降低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沃尔玛2004年的全球销售额达到263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百联集团年销售额只有沃尔玛的4.2%。2004年全国100家主要大型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为5517.6亿元人民币,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23%,而美国前50家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现实说明,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无法与跨国流通企业相抗衡。
  
  三、国外流通组织借鉴
  
  1.日本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流通组织形式
  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目标是国际市场,其主营业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也从事国内贸易活动。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泡沫经济开始破裂,国内市场进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综合商社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为了维持庞大的组织和经营体系的运转,日本各大综合商社强化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弥补因对外贸易规模的缩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向国内贸易倾斜,将原来侧重于国际贸易的经营战略,转变为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经营战略。具体包括:构造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控制国内批发环节、广泛从事批发贸易,加强对流通末端――零售领域的渗透等。
  2.西方工业型跨国公司: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经营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作为跨国公司先驱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相继产生,如德国的拜耳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这些大型企业通过建立各自的分销网络实现对国内市场的控制,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国际化经营则作为辅助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聚集和生产的集中加强,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的企业结构。随着跨国经营的发展,一体化生产和流通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舞台从国内市场延伸到海外市场和全球市场,国际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强。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对外直接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
  3.连锁零售企业集团:本土经营到国际化经营
  零售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其经营活动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便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企业为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向国外发展,但由于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比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更大的难度和风险,主要表现在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较大,必须在一定开放性的环境中才能展开。根据欧美、日本等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验,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组织形式,才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超越国界的发展空间。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性零售企业,主要是那些以连锁为手段的具有组织创新的大型连锁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方便店和折扣店等。
  
  四、加快流通组织发展的途径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流通组织化程度高。根据目前我国流通业面临的问题,加快新型流通组织的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商品流通组织体系是改善市场流通秩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构造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内外贸分割使得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客观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割断,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不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不利于节约流通成本。面对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迫切需要通过企业的相对集中化和集团化,构造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使其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分享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通过发展一批以贸易为主业、兼具多种功能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综合商社或综合贸易公司,使之成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重要主体。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首先打破了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成立内外贸一体化的贸易发展格局,与国际接轨,极大地降低了人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
  (2)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市场流通体制的成功经验。①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配置的竞争性,政府对经济采取了比较自由放任的态度和宽容的经济政策,民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市场竞争充分。②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将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投资者从社会得到利益,也有义务回报社会,这种模式一方面提倡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公平,通过公平实现社会稳定。③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提倡在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对市场的必要干预,强调政府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3)营造新型流通组织模式。鼓励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不同区域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与外贸等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突破流通领域传统的依部门、环节、地区划分的板块结构,营造新型的流通组织模式与大型流通企业,即合作竞争模式,使原来流通企业间的对立走向流通企业经营的共生,创造的成果由各参与企业共同分享,实行供应链管理。
  (4)打造流通网络化的新型组织形式。在流通网络化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一体化,这意味着各类组织相互融合,使流通组织的概念超出了一家企业的限制。这种由多种组织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建立起来的功能叠加、关系密切的组织形式是流通组织化的必然结果。从流通组织扩展和创新的实践看,流通网络化的新型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产销同盟、虚拟企业、流通统合系统和共同采购等。
  (5)继续推进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各类企业法人的相互参股、股票上市、国有股减持、中外合资合作、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使国有流通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流通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房产以及处置有使用权的土地,其收入纳入国有资本收益收缴范围,缴入同级财政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指定专户,优先用于安置职工。省属国有流通企业原划拨地收储出让,其增值部分优先用于解决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费用。允许国有流通企业集团和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内部调剂解决改革所需资金。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骏阳.以信息流为主导的现代流通企业组织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4,(6):40-43.
  [2]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28):14-36.
  [3]郭冬乐.内外贸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5):13-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