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伟光 韩义民

  摘要:农村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的好坏事关整个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指出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探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地区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力资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对这一资源的开发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中国农村的腾飞离开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人力资源不仅能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能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1.有利于推动农村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其快速发展。穷国之所以穷,最重要的不仅在于极端缺乏资本,而是在其没有把更多的资本用来增加人力投资,导致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从而造成大量的低素质人口的存在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使政府的物质投入不能发挥其最大、最高效益。目前我国农村大面积的贫困,本质上在于大批的低素质的劳动力富集于农村,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而知识接受能力低;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前述有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推动其快步进入现代化。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已成为增强一国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我国农村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有限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低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粗放式经营与脆弱的生态之间的矛盾,遏制自然资源的消失不断加速进而使传统经济经营的空间逐步减小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劳动者改变其经营就业观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使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快纳人现代化的洪流。
  
  二、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实施农村地区的大开发 ,从根本上来说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 ,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农村地区有优良的传统 ,有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人民 ,但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辽阔 ,人居较分散 ,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才比较缺乏等原因 ,使得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大开发相适应。具体来说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如下 :
   1 .农村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 ,劳动力人口过剩。虽然人口的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决定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快 ,这就造成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严重过剩 ,农业人口比重过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 ,城镇就业门路少 ,失业和待业人数不断增加。
   2、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人力资本存量低。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制约农村地区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总量不足 ,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
  3、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城市地区 ,农村的人才资源较缺乏 .农村地区教育不发达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观念陈旧 ,劳动力人口过剩 ,人才大量流失 ,科学创新能力薄弱 ,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使人力资源开发有序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积极进行干预,调控投资机制。此外,各级政府要转变资源观念,从传统的重自然资源、轻人力资源的思维误区走出,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观。这就要求地方和各级政府要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思维入手,寻求农村的发展突破口。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时,应积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的调节机制由计划化转向市场化。
   3.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农村人口的高出生率,坚持少生、优生,为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计划生育政策决不能动摇,工作方式、方法要改进,采取适合农村现状的措施,促使对计划生育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稳步增加,促进人口发展迈上健康科学的轨道。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部分立法权积极探索,加强计划生育立法,使这一人口政策法律化、稳定化,避免政策的波动性给人口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带动人力资源的开发。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全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央的这一战略性决策,把农村的实际与国家的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改变农业劳动力的存量大大超过可耕地承载能力的现状。一是改革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目前广大农村土地的流动性极差,政府应积极立法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向物权转化,使劳动者真正享有对土地的市场化使用权,以弥补土地制度的诱致性变迁遗留下的法律等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依法保障耕者的权益,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前提。二是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减轻农村目前的超负荷运作。
  5.构建农村人才市场,以市场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批实用新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巨大的物质投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与之结合,是不能发挥其最大、最优经济效益的。所以,在农村这片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找出一条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道路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则是这一发展飞跃的重中之重,这将能促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总之,农村人才市场的构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出被动局面的重要一步,是快速提高西部农村人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快这一市场的建设,意义非同一般。
  
  四、结论
  
  我国农村目前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这不仅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而且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制度的积累,其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基础。为此,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步伐及相关开发制度的创新工作,是我国广大农村能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重要一环。因此,理论界应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各级政府应真正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加大对这一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的建立、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收益率,特别是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总之,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始终高举制度创新的旗帜,把制度创新摆在这一开发工作的核心地位。只要如此,农村这块的大地,一定会在改革开放中崛
  起,我国广大农民一定能谱写出人类开发史上最壮丽的凯歌。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裕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34,26,109.
  [2]吕发成,马洪滨.理性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0.219,227-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4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