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少华
摘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意识、资金投入、技术实现和应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要做到领导层重视和组织保障,既有统筹规划,又要讲求实效。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相关制度,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不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展示企业实力的标签,甚至花大价钱图虚名做表面文章的工作。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 完善制度
一、引 言
信息化水平作为新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关注。各国竞相加大信息产业的投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的过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能够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企业各类信息,可以提高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压力的不断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人员尤其是全体管理人员的全程参与。而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各级人员对此重视不够,信息工作喊得多,做得少。信息化建设来源于管理,服务于管理,如果企业各级领导不与重视,不明确目标,不带头应用并严格要求,信息化建设工作就不能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各单位和部门强调办公计算机化,但大量的计算机只用来编辑文稿,用计算机排版和打印,通过网络传递的管理信息和经营信息也仅限于月度报表和文字性资料,缺乏计算机应用意识,信息处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淡薄,而使网络运转与日常经营管理脱节。
2、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但一些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仍然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要。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衡量出信息化的水平,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迅速转变观念,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有所侧重[1]。
3、技术实现的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大学和研究院束之高阁,二是企业没有信息建设统筹规划,缺乏信息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各部门独立的应用造成信息格式不统一,存在各系统相互孤立,没有接口,数据无法共享,信息无法集成的问题,使得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采集和管理,造成数据的内容和解释不一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1]。
4、应用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在系统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跟我国很多企业多年来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同时还存在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的问题。总的来说,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和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1]。
我国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个企业在系统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领导层重视、组织保障
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要有正确的认识,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提高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的手段,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转到依靠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进步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上来,首先需要领导班子,特别是企业的一把手要真正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起来,直接决策和推动。因为实行信息化的过程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过程,是分权的基础,是企业组织框架和管理体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实质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抵触,没有一把手的重视是很难推动的。在领导层的重视下,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体系。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细化和创新的过程,要求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相应,密切配合。将原有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有序挖掘,整理和挖掘,整理和加工,形成计算机能存储,分析和处理的信息。数据是基础,管理是目标,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各个层面人员组成的组织机构做保障。
2、统筹规划、讲求实效
推动信息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既要统筹规划,又要讲究实效。不能把信息化作为展示公司实力的标签,甚至化大价钱图虚名做表面文章。信息化建设要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可适当超前,但要适度,要从企业的突出问题入手,层次分明,适当取舍。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先进、实用、量力而行的原则。兼顾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前瞻性是指采用的技术一定是先进的,不要系统刚一建成就落后了。实用性是要结合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实际需要进行建设,不要一味强调最新最高。可扩充性是在已建成的系统的基础上,将新功能扩充进去,并可以持续改进。总之要讲究实效,既不能因求全求新导致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也不能有一次投入,终生收益的思想。应该分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2]。
3、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相关制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局部和短期的行为,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工作,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标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维护,使企业能够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信息,保证信息化工作走上正常、稳定和规范的轨道。
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标准,确定规则。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责职权限、工作接口和责任分工,在理顺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企业各管理层次的信息需求进行确认、汇总、归类 、优化,对信息的来源、传递途径 、环节和终点归口进行规范,制定统一规范的数据采集、录入、传输和处理标准、方法、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法,建立与工作流程相匹配的信息通路。企业应把信息化制建设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直接与企业各单位和部门的业绩挂钩,经常检查完成情况等,从制度和体系上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要加强企业体制创新,企业体制创新就是对企业各种组织构架和运行关系进行科学调整与优化组合,从而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开辟道路。企业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解放和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4]。
4、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发挥现有人才等优势
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执行情况,决定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从员工的观念的转变,提高信息化的意识着手。开展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信息化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使员工的信息化观念和应用能力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同时要发挥现有人才、技术和装备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等资源,建立一支精干的信息技术队伍来保证企业信息应用系统正常运转,并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和稳定信息技术队伍。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注意发挥有实践经验的软件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的作用,解决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注重投入和产出效益比。不论是眼前还是长远,都要重视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所投入资本的有效性。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发挥效益的重要前提,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网络对病毒的侵蚀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的防范显得极为重要,为确保数据及网络的安全,要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及保密意识,还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确实抓好信息安全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刘义.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 CIO俱乐部-计世网,2003,11:56-58.
[2]许金彪.新奥的信息化建设[J].新奥,2002,4:28-29.
[3]李凤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保障[J].中国经济网,辽宁经济,2005,3:78-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4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