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园 董雄报

  摘要:如今,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德育也不例外。基于研究生广泛使用网络的现状,比较分析了传统研究生德育与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的差异,由此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网络 研究生德育 体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11-02
  21世纪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已经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团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经与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混杂,很容易误导研究生的思想,导致固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歪曲,给研究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德育途径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网络时代要实现研究生的德育目标,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就应当依据当前的现状,重新构建研究生德育途径的体系。
  一、传统研究生德育中的问题分析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德育工作者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德育模式。另外,高校的管理机构、研究生班级组织、党支部也参与了研究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传统德育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德育途径的单向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德育课堂,采取的仍是单向灌输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互动性沟通性,导致德育方法呆板且教学形式单调,已经严重与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阅历不相适应。另外,德育工作者也不能很好的把握网络时代研究生的思想变化,生活和学习的特点,仅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教案,采用旧的单向灌输教学,导致了德育课堂的枯燥无趣,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信息时代研究生心理特点,发挥网络德育双向沟通的优势,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性局面。
  2.传统德育方法的片面性。传统德育方法忽视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因为信息网络时代的研究生,主体意识突出,他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凭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让研究生主动的去学习,去接受德育的价值观。如果仅仅通过外力把德育的内容强加给研究生,他们是不会消极接受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对德育的排斥和反感;另外,还要注意研究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和风采,采用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是不符合研究生个体差异性要求的。应该根据个体差异,积极引导研究生对德育进行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个体差异性,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德育方法的机械性和静态性。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导致沟通方式的变化,所有网络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沟通方式,如即时通讯、微博、邮箱、博客等,网络成员自身拥有完全自主权。面对自主开放的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方法已经显得机械僵化,缺乏灵活性,德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重新塑造德育课堂,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机械性和静态性。此时部分高校采取了自建网站进行德育宣传,但是还有很多局限性。网站的内容大多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一些网站甚至是传统课堂内容的翻版复制,仅仅是课堂教案的展示,使得德育网站成为摆设,不能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特点,导致德育方法的机械性和静态性弊病不能根除。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体系的构建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德育体系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必须重新构建信息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途径体系。新的体系要从以德育课堂为中心变换到以研究生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调用网络时代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寻找实际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建设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一)变革传统德育课堂
  在信息网络时代,要重新审视传统德育课堂,改变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与同学的互动,完成从单向的灌输教学向双向沟通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德育的成效,继续发挥其针对性强的优势。
  德育工作者还可以采取单独谈心的方式,针对少数研究生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有差异性的开展德育工作,不能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案授课,在德育的过程中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改变传统德育的单向性、片面性和机械静态性。网络时代信息的公开性,导致了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信息优势地位的丧失。研究生群体又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团体之一,他们熟悉互联网,精通网络知识,而传统德育工作者普遍出身社会学科,存在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的问题,在接受新鲜事物时缺乏敏锐性,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补充网络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挥各组织机构的德育作用
  1.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日常工作,对研究生从管理上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并且有对研究生学习生活期间表现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权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如果方式得当,其效果将是不可忽视的。
  2.各个高校都有研究生的班级组织、党支部及各种社团组织。首先,这些组织的管理者是学生干部,可以发挥他们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其他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生干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其中的不良思想和动向,及时反馈给德育工作者;最后,这些学生社团组织有着数量多和辐射面广的特点,可以把德育的内容融入到社团活动中,无形之中开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促进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挖掘和利用网络的德育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不同的,因为网络的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参与网络活动是完全自愿,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和控制,并且参与者身份一般都是隐匿的,这些特点注定了网络德育的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传统的理念搬到网络德育中,要遵从网络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沟通的双向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找到切实有效的德育途径。
  1.挖掘校园网络的德育优势。研究生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都是依靠校园网络完成的,校园网络是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把德育的内容,以各种形式融入校园网络中,达到在无形之中对研究生德育的目的。
  2.赋予“红色网站”新的活力。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红色网站”仅仅是摆设而已,建立之后无人访问或者访问很少,并不能发挥“红色网站”应有的红色宣传教育目的。究其原因是这些网站内容单调无趣,建立者只重视对其硬件和技术的建设,却不能抓住网络社交的特点,让“红色教育”活跃起来。建设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活动的特点,参与者之间是平等的、隐匿的和自由的,只有网站的内容生动有趣,从网民的角度进行网站建设,才能引起研究生的主动参与,达到“红色网站”应有的德育目的。
  3.引导网络社区的话语权。网络已经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休闲娱乐的一部分,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而研究生的思想又正趋向于成熟阶段,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此时要想让研究生不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毒害,德育工作者就要占领网络休闲社区,积极引导网络社区的话语权,与毒害信息斗争,给研究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休闲环境。同时也对网络德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德育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网络社交的语言,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这样才能才能在社区中有更好的互动交流,主导网络社区的话语权。
  4.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部分研究生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难以启齿,导致心理问题的积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沟通的一个特点就是隐匿性,咨询者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为外人所知,因此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是必要的。这样有心理阴影或疑虑的研究生,可以匿名通过网络与德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无所顾忌的沟通交流,缓解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另外,通过网上心理咨询中心,德育工作者还可以收集到研究生的个体心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指导研究生的德育工作。
  (四)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德育作用
  研究生在校培养过程主要是在导师的个人指导下进行的,导师与他们接触最多,影响最大,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研究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指引,这种指引作用是无形的、深层次的。在新的德育体系中,要让导师承担起研究生的部分德育工作。导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播者也要做学生人格的引导者。导师在传授知识、指导科研工作的同时,要以育人为己任,务必求真,把好的价值观无形中传递给研究生,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总之,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传统的德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必须依据网络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开拓新的德育途径,建立起网络时代德育途径新体系,以便更好的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4]胡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7).[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