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丛树珍
摘要:课堂提问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针对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和说明,以便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收到高质量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34-02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习惯。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好英语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而且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从教师角度来看,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和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从学生角度来看,提问使学习者的兴趣得以保持和提高,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更新,旧知识得以连结和巩固。另外,提问还可以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各样的话题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形成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课堂究竟应如何提问、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提高英语课堂提问水平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许多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原则的研究和探索,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经常只提一些yes/no的封闭式问题,缺乏发散性和互动性,更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性。第二,教师偏重灌输语言知识,忽视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提问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却存在许多问题。事实上合理的提问方式能促使学生的语言输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提问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
外语教师应该尽力给予学生有趣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少用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多用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Long和Sato发现ESL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展示性”问题即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较少使用“参考性问题”即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1]。Brock的研究表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2]。Nunan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3]。因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在教师的课堂上应有意识地予以增加。如在讲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课“The Widow”一文时,可以设计一些参考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1) What are the wedding customs in your hometown?(2) What kind of wedding ceremony do you prefer,the Chinese or the Western style?
由于这些问题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也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学生会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这就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输出。只要教师善于分析,一定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参考性问题,更好地让学生有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2.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并获得成功的机会。如在上“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When did you begin to learn English?(2)How do you learn English?(3)Can you tell us some advantages of“online learning”?这三个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易入难,但并不是难到无话可说,随着网络学习的普及,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略知一二;其次问题的提出与课文的内容相吻合,回答完问题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3.讲究趣味,结合实际。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师不必太拘泥于教材,可以活化教材,增加一些基于课文又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及学习文章的兴趣。如在上“Food and Culture”时,教师开始就可以问学生“What are the local products in your hometown?”“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or dislike to eat? Why?”“Do you enjoy Western food?”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对“Different ways of life may lead to different food likes and dislikes”的讨论,最后引出课文中心思想: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food.
4.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why”,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Is there life on earth?”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What led the Venusian scientists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life on Earth?(2)What are som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nowadays?
这一系列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很能激起学生的循序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灵活使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
1.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主要体现在两人合作(pair work)或小组合作(group work)的活动之中。这种课堂活动方式在目前大学课堂里极为推崇,它在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是这样的:两个或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就教师所设计的或书本上的问题相互提问,然后由小组中某一成员作为代表面向全班发言。或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组织学生在课上模拟一些特定活动如记者采访、法庭辩论、官方发言、私人聚会、赛事评论活动,一方面练习口语,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融入英语世界以及西方文化中。这种提问的最大优点就是:语言训练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小组里发言,学生的紧张与胆怯心理减轻了,也就愿意开口了。另外,许多同学同时发言,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可以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一种传统的提问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选择学生回答,但也可以“旧瓶装新酒”,问出特色、创出新意。例如,在进行复习,做浅层面提问时,不妨将全班分组进行比赛,激烈活跃的比赛气氛可以使复习活动变得妙趣横生。其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应表现出对问题的兴趣和对答案的期待,语调、表情应亲切自然。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应适当表扬,多说Wonderful! Perfect! Well done等鼓励性语言。对一时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暗示或鼓励组内其他同学帮助该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团队精神。对于该如何纠正错误,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态度。一方面,对于影响到日常交际和理解的错误应该运用诸如“What you mean is?” 的句型来加以引导及澄清;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影响日常交际中顺利沟通的错误不必要逐一修正,这样做可以鼓励学生,不会令学生感到十分尴尬与紧张。
3.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种提问一般安排在内容刚刚讲授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就所学的内容质疑。这一活动有利于敦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因为只有先复习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时教师的应答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对语言点有疑问,教师应耐心讲解,多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并启发学生思考运用。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洗耳恭听,只要合理就应表示赞许,即使不合理,教师也应多加鼓励。
四、结束语
总之,这种教师提问、学生应答的互动式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构成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最好体现。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27.
[2]Brock,C.A.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47-59.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Hertfordshire:Prentice Hall,1991:65-192.
[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