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波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时期,当前中国一些大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分析了大学生差生偏差行为的原因,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意义,并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68-02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的迅速变迁过程中,原来的社会规范在松动,社会的约束体系也有弱化和解构的趋势,这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社会目标的达成。而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变化尤为敏感,许多大学生由于思想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失衡而产生了偏差行为。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偏差行为是指一定的人(个体)或社会组织(群体)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偏离或违反社会主导行为规范的行为,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常态的表现。大学生偏差行为主要是在青春期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一、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1.价值观的偏离。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俗话说:“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归因,从而影响他的心境,因此,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预防大学生发生偏差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支持的缺乏。大学生作为社会支持的受者之一,获得的有形物质支持(可以是金钱、实物等经济方面的支援及学业、就业方面的实际帮助)和无形精神支持(可以是心理支持、社交和尊重等相互关系的支持、成就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主要由家庭、学校、社区、国家(政府)来加以实施。因此,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由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国家(政府)支持这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产生偏差行为。尤其是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获得来自家庭、朋辈等方面的社会支持越多,他的精神健康状况就越好,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发生偏差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当他们有心理压力时,如果能通过有效地社会支持系统得到及时地、合理地疏导,压力能够得到有效地释放,将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偏差行为的发生。
  3.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相对于报纸和期刊,电视和网络对未成年人最具吸引力,影响力更大。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体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耗费大量时间看电视,甚至痴迷上网,容易导致大学生迷上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越来越拒绝与父母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与外界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在媒体的“自我”之中,成为所谓的“容器人”,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容易对未来漠不关心,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同时,传媒暴力产生令大学生无法抗拒的偏差行为示范作用。大学生自身的可塑性高,被传媒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加大,有些大学生自制力差,面对传媒暴力时反抗能力弱。面对传媒暴力下越来越多的偏差行为,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应该加以重视,承担起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传媒暴力,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有一个过程,大学生的偏差行为发生之前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发现大学生有不良言行出现,比如有模仿凶杀、侠客的行径,任意毁坏财物,经常结识不良朋友,或者看淫秽录像,接触毒品,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大把花钱等不良行为出现时,除了学校政治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之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
  1.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缺陷。与私塾、家庭教学等传统教育相比,现代学校的大量班级教学制尽管符合经济原则,但是忽视了教育中重要的个别需要与生活指导。忽视个别需要导致了天才贻误和低能等的现象;忽视生活指导可能导致社会不适应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和体系下展开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协助学生在大量班级教学制度中得到一些个别化与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增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统一教育方向。现代教育制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学校内教师与行政人员各司其职,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行政人员在校内管理学生与教师,政治辅导员要同时面对几百个学生,往往力不从心,而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确立统一的教育目标。
  3.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服务所需的技术也越来越精。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很少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生活上和社会关系上的专业指导。为此,完善的现代学校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与行政人员,还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配合和服务,在工作中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和专长,成为社会的建设性力量。
  三、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其功能,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介入,不是单纯地注重治疗问题,而是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以大学生为中心,注重大学生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其潜能,协助其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即由“他助”到“自助”,再到“自我实现”。
  1.个案工作模式。个案工作就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案主,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帮助个人或家庭,其目的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成长。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调查来发现在出现了偏差行为的、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个案辅导。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相处方式对其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发现并承认案主的能力与才干,并将这种正面的评价在与案主的互动中正面反馈出来,从而使案主形成较好的自我认同。同时,精确与敏感地理解案主内心的感受,并用语言去反馈对这种感受的了解,以真正分享案主的经验与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主的立场,思考其出现行为偏差的多方面原因,并将这种感受与案主分享,从而得到其心理上对社工的认同和接纳,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实现“自助”。

  2.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就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去协助案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以增强案主的社会功能。小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同伴接触的机会,小组的规范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大学生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组员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等帮助行为偏差大学生掌握良好的同辈社交方式,并尽可能建立同辈正向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把有偏差行为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成立成长小组,争取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小组活动上,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在参与中逐渐了解和接触社会。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调整心态,提升能力,特别是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3.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以达到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从地域社区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区内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行为偏差大学生提供服务。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主要是要加强社区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鼓励创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同时,对已经有偏差行为的大学生,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社区为平台,把两者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工作的有效载体:社区绿色网吧、社区书屋、社区文艺剧社、心理咨询室等,监督他们的行为,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促进偏差行为大学生的转化,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与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陈健.论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及矫正[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3]王文.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4]巨东红.流动人口子女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基于厦门市J社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9,(4).
  [5]闫磊.浅析问题青少年行为矫治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4).
  [6]邓欣.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0,(4).
  [7]陈世海.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区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1).
  [8]许健.传媒暴力下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对策[J].犯罪研究,2010,(4).[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