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阳,孙泉霞
摘要:以2007―2009年中国A股医药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医药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药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007―2009年间医药上市公司为了不被ST或者为了达到证监会的配股资格标准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且做了向上的盈余操纵。
关键词:医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86-04
一、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会计学乃至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和个人谋利益,通过使用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1],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作性行为。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2],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责任承担者。盈余管理涉及到了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它在发达的证券市场环境下的作用无疑将会更加明显。从长期角度考虑,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3]。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既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分红等直接利益,也包括职位晋升、股价飙升等间接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及手段
从契约理论角度看,由于盈余管理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与现实情形发生摩擦所引起的问题[4],因此在学术界,“契约摩擦”被认为是造成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从信息不对称视角看,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与利益主体的利己性,也会使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笔者归纳为,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其中利益相关者可以是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此外,从会计角度看,债权发生制的固有缺陷以及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是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从会计角度看,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5]、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比较常用的是滥用资产减值准备。除了会计方法,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还包括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利用关联交易、利用资产重组、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等 [6]。
二、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实证研究
根据中心极限理论,在大样本情况下,如果各样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样本应该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如果医药上市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则其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应服从N(μ,σ2 )正态分布。为此,我们从沪深两市获取了2007―2009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医药公司的各年的ROE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组(如表1所示),得到其频率分布直方图,以此来检验盈余管理是否存在。下页图1和图2为样本公司2007―2009年这三年各年的ROE频率分布直方图。
直方图
直方图
直方图
从以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均有断层出现,并非为随机变量。总体来看,近三年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还可以,集中分布在0%~20%之间,且在该区间的公司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从三年分别的数据来看,相比2007年和2008年,2009年的20%~25%的区域数量也在增加,说明医药企业的盈利水平稳步前进,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和2009年ROE处于5%~10%区间的上市公司最多,而2008年则是处于0%~5%区间的最多,在图中显示出来就是三幅图在这两个区域内均有较大的突起。笔者认为,这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深层原因:第一,ROE控制在0%以上,可能是医药上市公司为了不被ST而进行了盈余管理;第二,因为从2001年起,中国证监会对配股的要求是“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而以上直方图的分析也正好符合了这点,说明医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证监会的配股资格标准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三、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研究
目前对盈余管理衡量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总体应计利润分离法,它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将除去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之外利润,即应收应付项目,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的大小,即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大,则说明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大。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的现状,本文选用了最常用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上市医药企业的具体情形构建了本文的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如下:
=α1+α2 +α3(1)
其中,NDA t:t年的不可操纵应计利润;A t-1:t-1年的总体资产;△REV t: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REC t: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 t: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t:事件近期年份。
α1、α2、α3为公司特征参数,并由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得出:
=α1+α2 +α3 +εt (2)
α1、α2、α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TAt: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等于公司第t年的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εt:为残差(即以总资产衡量的t年可控应计利润,因为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所以可把它看做残差)。
我们用DA t表示第t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用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3)中正差额说明管理层对盈余作了向上的调整,而负的差额表示管理层作了向下的调整,|DA|越大,则表示对盈余调整的幅度越大。
=― (3)
结合医药企业的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变动额两个变量,以便更好地测量医药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得到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大小,用此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
=α1+α2+α3+α4
+α5+α6 (4)
IA t:t年的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GOSTt:t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变动额;t:事件近期年份;
α1、α2、α3、α4、α5、α6为公司特征参数,由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得出,即:
=α1+α2+α3+α4+α5+α6+εt(5)
α1、α2、α3、α4、α5、α6是α1、α2、α3、α4、α5、α6的OLS估计值;TAt: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等于公司第t年的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额);εt:为残差(即以总资产衡量的t年可控应计利润,因为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所以可把它看做残差)。
最终用以衡量盈余管理大小的DA t如(3)所示的一样。
下面我们分别将2007―2009年的数据代入(1)中进行回归,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我们可知,三年中,F值均通过了显著程度为0.01的检验,说明方程显著性很好,解释变量可以完全解释被解释变量,符合统计学的意义;从拟合优度看,2007年的最好,调整的R2值达到了0.978,其余两年的拟合优度相对较小。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在样本量大于30的情况下,在F值检验通过的情况下,拟合优度可以较低。此外,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来看,这也是利用横截面琼斯模型的一个普遍的特点。除了各年的变量和2007年的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余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至少为0.1的检验,这说明通过检验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至少是10%的显著水平。
最后,我们再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回归系数符号进行检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额(△REVt)及应收账款净额的增加额(△REC t)对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是正向的,即这两项的增加额越大,则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也越大,2008年和2009年的实证中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分别是1.67E-05、0.215021),符合经济学意义。而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加额越大,则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额要相对减少,即其对公司的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项起的是负面的影响作用,实证中三年的主营业务成本之差(△GOSTt)的回归系数的符号均为负(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依次是- 0.09168、-0.10257、-0.3401),也符合经济学意义。固定资产(PPEt)与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因为如果固定资产越多,则折旧也越多,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应该会减少,表中结果也符合。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和2007年的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项目(IA t)符号正好相反,理论上讲,该项与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的关系应该呈负相关,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等均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管判断,因此,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越大,其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应该更多,即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应该更小,因而二者呈负相关,所以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该变量(IA t)上,2009年的数据回归模型应该更符合经济学意义。
我们将上表中得到的各年的回归系数代入(2),得到2008年和2009年的NDA t的估计方程,再根据(3)得到DA t,计算得到的盈余管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32007―2009年盈余管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DA / At-1)
从上页表3我们看到,2007―2009年,总体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07年,从-0.101到0.5875,其次是2009年从-0.155到0.33,最小的是2008年,从-0.172到0.149,这些变化幅度说明中国医药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各个医药上市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却相差较大,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三年的总体均值均大于0,其中2007年最大,其次是2009年,最小的是2008年,虽然总体趋势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出这三年医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盈余作了向上调整的操纵。方差和标准差都很低,说明了样本数据中中国医药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大小的波动幅度较低,说明整个医药行业的盈余管理的水平相对稳定。从DAt的分布形状看,2008年的偏度小于0而峰度大于0,说明数据的正态分布呈左偏,且较陡峭,其余两年则呈右偏。
四、结论及建议
中国医药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医药上市公司为了不被ST或者为了达到证监会的配股资格标准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2007―2009年医药上市公司作了向上的盈余操纵。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破坏了会计的真实性原则,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给投资者、债权人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从长期角度看,盈余管理并无法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现在的“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只是对未来利润的“预支”。如果医药企业不立足于技术和研发的创新,不进行良好的公司治理,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而一味地依赖于盈余管理,肯定不利于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后续发展,最终必然导致企业业绩的降低和企业价值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刘新春.试论企业的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2008,(82).
[2]曾繁,苏万贯.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联分析[J].网络财富,2008,(59).
[3]秦晓兵.浅谈企业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68.
[4]张祥建,徐晋,郭岚.企业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J].软科学,2004,(5):86.
[5]王晓妮.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6]李明辉.盈余管理的影响及防范[J].财会月刊,2001,(2):15.[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