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春玲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包含经济结构的转变、优化和升级。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惊人,其中经济结构的转变、优化和升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对苏州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35-03
  
  一、问题的提出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随着改革开放,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发展速度令全国刮目相看。从1978―2008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高速增长。其中GDP由1978年的31.9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 701.29亿元,增长了209.7倍。其中,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8.9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8.86亿元,增长了12.14倍;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17.7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 155.54亿元,增长了233.59倍;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 436.89亿元,增长了470.44倍。然而,苏州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不少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困扰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利用1978―2008年苏州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对苏州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二、理论综述
  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互动机制,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有规律地演进。Kuznets (1969)在对美国1948―1966年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研究中特别强调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认为经济增长的1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国数据的比较分析,他揭示了三大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比重上升 。Chenery (1960)等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揭示了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一般特点,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阶段以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阶段 。
  林若荣(2007)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简单扩张,而是一些新的产业不断形成,有潜力的产业不断增长扩张, 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老的过程。黄江月(2008)认为,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动升级的。反过来,产业结构也对经济增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林善炜(2006)认为,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总量增长;二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在产业增长率不均衡的条件下,高增长产业与低增长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必然对总量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王国鹏、韩志成(2008) 根据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视野角度, 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可以看出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并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
  三、变量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取用的样本数据取自于1978―2008的年度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我国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 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才步入正常的轨道,因此,选取这一时间区间的样本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更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用每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经济的增长,以gdp来表示;用每年苏州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来表示产业结构,以c1、c2、c3表示,具体数值见附表。在具体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Eviews6.0软件来进行操作。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异方差现象,所以分别对其进行自然对数变换,计为lgdp、lc1、lc2、lc3。
  四、协整关系分析
  (一)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直接对自然对数后的数据进行回归的话,很可能造成虚假回归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在检验各变量的协整关系之前,先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通过表1的分析可知lgdp、lc1、lc2、lc3不平稳,但其一阶差分皆平稳,则四者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符合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二) 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 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叫协整关系。
  对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如下:
  lgdp=1.206972-0.046877lc1+0.615449lc2+0.342312lc3
   (方程1)
  (19.88950)(-2.725239) (22.71528) (12.38098)
  R2=0.999906,调整后的R2=0.999895,D.W=1.954076
  从方程可知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拉动最大,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甚至对经济发展起反作用,显然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讲得通的。同时,各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检验,并且R2值极高,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非常好。但并不能据此判断苏州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仍需对该方程的残差进行检验,只有残差序列平稳时,长期均衡关系才成立。
  于是,设e 为回归模型的残差,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2。
  可得:残差e 为平稳序列。
  因此,lgdp与lc1、lc2 和lc3 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关系成立。
  (三)长期均衡方程经济意义上的解释
  方程1说明苏州经济增长的总变差中, 由第一、二、三产业变动解释的部分占99.9895%。F值为95249.34,非常大, 说明回归模型显著性较强。此外,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 在苏州的长期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动1%,gdp反方向变动0.046877%;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动1%,gdp同方向变动0.615449%;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动1%,gdp同方向变动0.342312%。第一产业对苏州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而, 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 将拉动苏州经济更快地增长。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模型是个长期的静态均衡模型,而误差修正模型的作用是建立一个短期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它既能反映不同时间序列的长期均衡关系, 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利用lgdp与lc1、lc2 和lc3的长期均衡方程, 可建立苏州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误差修正模型:
  d(lgdp)=0.008482+0.080151d(lc1)+0.623176d(lc2)+
   (方程2)
  (1.915228)(3.280898) (22.22574)
  0.240168d(lc3)-0.586805e(-1)
  (8.596307)(-3.703497)
  R2=0.987857,调整后的R2=0.985914,F值=508.4305,D.W.值=1.312247。
  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差分变量反映了短期变动的影响,根据模型的参数值,短期苏州产业结构变化将引起地方生产总值的同方向变化。具体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1%,GDP将同方向变动0.080151%,显然第一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推动微乎其微;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1%,GDP将同向变动0.623176%,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推动苏州经济发展的最大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1%,GDP将同向变动0.240168%。
  误差修正系数(-0.586805)具有正确的符号,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意味着向平衡状态较快收敛,这说明表明当苏州gdp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8680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到均衡状态。
  五、结论
  以上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考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2.从短期来看,第一产业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推动微乎其微,但该水平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
  3.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保持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具有关键意义。
  4.第三产业对苏州经济的拉动明显偏小。这主要是由于苏州市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所致。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 左右,而苏州市明显没能达到该水平。从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苏州市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调整第三产的内部结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22-173.
  [2] 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7-28.
  [3] 苏州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
  [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潘省初.计量经济学中级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国柱,刘德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 林善炜.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兼析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J].宁夏党校学报,2006,(1):55-59.
  [8] 周毅,明君.中国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6,(8):25-33.
  [9]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10] 袁媛. 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3):82-84.
  [11] 毛健.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3,(2):26-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