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银宝
摘要: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和现实难题。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在实践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抢占产业新高地的重要产业门类,在促进现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应纳入我国地方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视野,具体须做好创意战略、创意空间、创意人才、创意环境、创意保护等系列文章。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62-06
经济转型升级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一个热词。其实,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新的,也不是我国的独特实践和发展路径。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后,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后,也开始进入相似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当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重要标志是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不仅在社会、政治领域作用突出,而且在经济领域对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日益突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时期,鉴于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区域与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结果
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日益鲜明的“人脑+电脑+文化”的产业特性,与现代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十分契合,正受到经济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尤其互联网时代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颗奇葩。文创经济也成为继知识经济、注意力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天然选择。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伴随经济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经济发展呈现量变与质变交替、螺旋式转型升级的特征。如学者厉无畏所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理解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手段和途径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主导要素的差异, 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方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资源要素、物质要素的作用逐渐弱化,知识要素、智力要素的作用日益强化。具体表现为,以劳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见图1)
从产业的技术特征看,知识、信息、文化、创意等技术要素对现代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代替传统的土地、资本等物质要素,文化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这种核心要素的变迁衍生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 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通道的建构,从而逐渐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模式或者说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
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看,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 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英国增速都在10%以上。2004 年,七大工业国中,半数的工作人口在从事创意产业,并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 倍[2]。另据有关资料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 的7%, 其年均增速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 James Purnell, 2005)[3]。随着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创意产业如何影响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Bata2 loyal (2008)等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区域创意资本积累的条件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MichaelPiore (2001)认为,创意产业会影响传统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主要靠占领设计前沿、应用新技术、形成密集但自由的创新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新网络而保持竞争优势[3]。另外,根据学者对我国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表明我国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较为显著。计量结果显示,1991―2006年期间,我国实际GDP与创意要素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其他要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意要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产出增加0.128%[3]。在这些数据和实践的背后, 可以清晰看到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不仅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 而且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 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发达国家及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在理论逻辑上是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实践层面也得到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
(一)国外实践与经验
1.英国:创意产业推动产业转型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其创意产业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特征(见图2)。英国曾是“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被迫实现经济转型,寻求新的出路。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志在使昔日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当今世界的创意中心,全方位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英国政府设立了诸多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部门涉及文化媒体运动部、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贸易与投资局、文化委员会等。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出口扶持以及支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努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1997―2005年间,英国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此外,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2.美国:培育文创产业增长点促转型升级
美国是较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转型的国家,自1980年代初期至今, 美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 其影视产品出口值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的产值,典型代表是电影业(见图3)。美国影片产量只占世界的6%―7%,却占据全球影院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全球票房收入超过了26亿美元,而这部影片不过是无数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影片中的一例。美国电影业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经验:(1)实行积极精确的营销策略。如好莱坞电影营销中包含市场调研、媒体广告和效果跟踪三个有机部门,从目标市场的获得、分析、定位,到后期对投入的追踪调查、总结分析,形成系统的营销策略与手段。(2)赢利模式多元化。美国电影业素来有“火车头”效应,除影片本身利润外,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扩展、延长市场链条,摆脱单纯依靠票房收入的模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盈利模式。(3)投资主体多样化。美国政府鼓励多元投资机制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非文化企业和境外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资助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资助。(4)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产业领域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管理已形成专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科学管理的水平。美国还从世界各地搜罗大量优秀艺术人才,这些国外移民对美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3.日本:文化促转型
日本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为典型也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战后日本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每隔一定时期,适时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并高度重视文化力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见图4)。(1)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日本早在1995年即确立“文化立国”战略,政府一直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动漫、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1年确立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先后通过《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观光立国战略》,支持振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综合援助。(2)发挥企业的主体力作用。企业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文化产业项目都通过企业进入市场操作,企业参与和赞助大型文化活动。日本在演出界、电影界、出版界、广告界等拥有一支成熟的知名文化企业队伍,这是日本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04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这是一个关于发展振兴电影、音乐、戏剧、诗歌、小说、漫画、游戏等内容产业的综合性法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日本又制定了多部新的法律,如IT 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可操作性强是日本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特点,新的法律颁布后,往往还有更为具体的措施与之相配套。(4)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日本文化行业协会很多,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自律性的组织或机构。这种组织或机构,被看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日本文化产品的审查,通常不是由政府直接负责,而是由行业协会承担。(5)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实践与经验
1.北京: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高地,推进经济转型
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打好文化牌和人才牌,在产业层面促进文化与人才的嫁接,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1)政策推动。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对首都经济的引领作用,先后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2)发展文创特色产业。北京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潜能,文化创意产业以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影视广播等四大优势行业为支撑;同时,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新业态发展迅猛,成为新亮点。总体上,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3)打造文创产业集聚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规划为引导,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中,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聚集了新浪、百度、腾讯、华旗资讯、联众、光线传媒等百余家创意企业;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798艺术区聚集了时态空间、百年印象摄影画廊等200多家文化机构和个人工作室,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北京欢乐谷主题公园等区域的产业聚集效应也逐步显现。这些聚集区的品牌价值和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4)国际化战略。北京十分重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导向,产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北京文创产业的国际化途径日趋多样,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合资合作、加工出口、外包出口以及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国际化方式。
2.上海:打造“创意上海”品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十分注重扬长避短,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和信息化,充分体现和发挥上海的核心竞争力。(1)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发形成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 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通过“聚焦张江”、《浦东新区扶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等一系列决策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发展专项基金、上海创意设计国际孵化器,与张江集团和上海电影学院组建了动漫研发平台;由市政府注资以文化基金会全额贴息或部分贴息的方式推出“文化项目扶持贷款”项目,此举不仅引入了大量金融资本,而且吸引了全国优秀文化项目和文化人才,真正实现“海纳百川”。(2)注重园区建设。上海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中,注重吸收国外成功经验,注重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时注重与区内传统产业集群相结合,与所在地块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周边环境等资源相结合,清晰自身的产业定位,以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在园区内部强调以产业链的搭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建立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品牌突出、相互带动、拉动明显的产业结构,形成规模经济。(3)发挥行业推进机构优势。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是国内首家依托政府力量参与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机构。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性平台作用,调动各创意产业企业和机构与创意人才的积极性,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4)打造创意会展品牌。上海以重要产业、重大设施、重点项目和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为抓手,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力争使“创意上海”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和城市创新活力的亮丽名片。如上海影视“双节”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影视文化交流平台和中外影视节目交易平台。上海已成为中国动漫游戏会展最密集的城市,每年举办近10个相关会展,“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型游艺产品展示会,“ChinaJoy”中国国际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展览会成为全球第三大游戏展。上海正从原创、消费市场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动漫产业高地。“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已逐步成为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5)集聚人才核心资源。上海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首批《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引导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同时,发挥高校密集的优势,形成创意人才培养高地。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一批高校创意人才培育中心先后成立。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广集团和上海实业集团联合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协会,更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4年率先颁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提出以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体系、保护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核心,提升上海文化创造力和知识生产能力;在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3.广州: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促转型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毗邻港澳,面临东南亚,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结合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1)建设多样的创意产业载体。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创意资源集聚发展,对闲置楼宇、旧仓库、老厂房进行改扩建,把建设创意产业园区与“退二进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创意产业体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文化类、研发类、设计类、咨询类、时尚消费类五大领域创意产业。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建设一批多层次、有特色的产业载体,既规划一批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产业园,又利用老城区土地资源,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色鲜明的信息服务创意社区。(2)发展多种先进业态。在信息服务方面,发展数字产业,建成内容制作、信息提供等基于有线网络的数字电视增值链,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在商务会展方面,开发交互性能好、功能强大的网络会展平台;推进国际性商务会展功能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展会,实现会展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3)运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广州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如岭南画派、广彩、广绣、广东音乐和粤剧等;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家,以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芭蕾舞团、粤剧团、话剧团、歌舞团、杂技团、木偶剧团,通过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品牌,挖掘其产业运作潜力,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4)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包括各类专刊、软件、技术产品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加强对创意企业原创产品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建立软件、创意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鼓励创意企业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三、启示及策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化解经济发展中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的攻坚阶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理应有更大的作为,不仅是产业自身的壮大,而且在区域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以及我国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需做好以下方面的文章。
1.做好创意战略文章。“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期,也是深化文化与经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认识的重要时期,是创新或深化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各地普遍重视工业经济、现代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同时,不可忽视经济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和战略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向其他产业的延伸、渗透,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产业起步阶段。当前,在宏观层面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确立文化产业的战略导向,使创意产业成为一项国家策略――一项以软实力提升增强硬实力的竞争战略。在中观层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进入区域或城市“十二五”规划的视野,上升为一项区域性或城市性战略。发挥创意产业对区域、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发展品位及人居环境改善的独特作用,强化对区域、城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导向作用。在微观层面,立足地方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产业规划和行动路线图,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文创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
2.做好创意空间文章。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有个空间布局、空间集聚的问题,文创产业发达地区或城市往往都有一个或若干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创意功能区或创意园区。但是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文创产业空间集聚具有较强的弹性,往往依托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或创意衍生产品形成空间集聚,产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多样性。为此,一方面要促进和引导文创产业的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圈地造园,新增大量的创意产业园或准工业园区。根据实际经验,打造创意空间,有几种模式值得借鉴:一是依托特色产业或工业园区,形成创意产业集聚;二是依托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尤其是产业“退二进三”,通过产业有机更新,促进创意产业集聚;三是依托龙头企业或核心创意企业,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四是与地方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整合、嫁接,形成文创产业空间集聚体或创意中心;五是与城市拓展及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3.做好创意人才文章。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需要多管齐下促进创意人才的培养、集聚,形成创意人才群。借鉴国内外经验,以下方面可以作为地方文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或政策举措:一是结合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创意产品与服务需求,促进产业分工和细化,实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创意、创业,壮大创意阶层。二是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中心等平台,吸引知识界人士和文化人集聚,依托知识、技术和创意,创新创业。三是结合区域与城市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可做好引智文章,积极吸引国内外特别是香港、台湾、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的高端人才、创意团队、科研机构,以及名家大师前来创业。四是实施人才发现和培养专项计划,尤其注重发现、培养民间艺术人才,为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五是注重学生的创意激情和能力培养,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意创业,这是创意创新人才成长壮大的基础和富矿。六是建立健全创意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如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推行文化创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设立文化创意奖,对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等。
4.做好创意环境文章。创意环境是文创产业发展的背景要素和土壤,影响区域、城市文创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创造力。借鉴国内外经验,核心是要构建文化生态[1]。一方面,要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生、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如学者厉无畏等指出,要着力形成“创意性社会结构”(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reativity) 作为支撑,具体包括适合科技创意与企业创新的新体系,能让员工发挥创意、具备弹性生产方式的生产服务新模式,以及有利于创意的社会、文化与地理氛围[1]。另一方面,要重视营造和提高民众的创意意识和创造力。像英国文创产业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培养全民的创造力。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所说,英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存在与繁荣,得益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再思考的能力和创意的能力――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常常对新想法抱有好奇心,喜欢迎接新的挑战。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不同于单个产业,是个渐进、较长的过程,是“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要软实力工程。关键是要结合区域与城市实际,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为充分地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公民的创意灵感,培养公民的创意兴趣和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5.做好创意要素整合文章。相比较传统产业,创意产业的要素构成产生质的变化,更加突出智力性、创造性和文化性。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文创产业“人脑+电脑+文化”的产业特点,促进相关要素资源间的互动、整合。整合途径之一是依托当地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尤其是高校资源,推进智力资源与资本要素,以及地(地区、城市)校的战略合作,为文创产业提供原创力支撑。二是依托技术、信息、创意等资源条件,发挥电脑技术、创意设计技术的优势,为城市文创产业提供技术平台支撑。三是整合产业资源。一方面,促进各类文创产业不同环节、节点之间互动和链接,延伸产业的上、下游,构建和拉长文创产业链;另一方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渗透和融合日益增强的趋势,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二产、一产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四是挖掘和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创产业的对接、整合,为区域、城市文创产业发展奠定人文基础。五是加强工业遗产的有效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多半依托城市的旧厂房、旧仓库进行重新利用和开发。像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时期遗留的旧厂房、旧遗址,实现城市产业转型。如位于泰晤士河畔的由发电厂改造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现已成为伦敦的地标性建筑。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工业老厂房、旧建筑遗留和闲置,“十二五”时期将会更多,这既增加了城市产业转型的压力,又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6.做好创意保护文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或城市文创产业刚起步的实际,涉及文创产业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尚待完善。借鉴发达地区或城市的经验,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规范知识产权评估等中介机构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可评价、可物化、可质押、可交易。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各种资质认证中心、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版权评价交易中心。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行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健康的知识产权环境。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 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3] 韩顺法,李向民.创意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10,(1).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 The new engine in the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apocalyps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ZUO Yin-bao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26,China)
Abstract: Upgrade ou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of major development issues and practical problem. experience indicates that domestic economy,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new industries, in practice shows its vitality and enormous development of space,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ities occupying industry of the important new kinds of modern industry, in promoting the industry upgrad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s no alternativ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our place with the urban ar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strategic vision to make creative strategy, creative space, a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idea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ch articles.
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welfth five-yea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