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亚丽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对法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法律人才既应具备法学及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为此,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合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合格法律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08-02
当今世界,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法学教育方面,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已经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法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结构合理的法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和法律道德素质。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在谈及法律职业人的合格标准问题时说:“讲到法律人才,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要件:(1)要有法律学问;(2)要有社会常识;(3)要有法律道德。”[1]因此,合格的法律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囿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客观存在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因此,在对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2]。因此,如何改革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率的客观要求
目前,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除了从事教育和科研的机构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一定要求,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因此,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保障。
(三)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
2010年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计,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法学专业应根据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带动学科、专业的建设
法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而高校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带动学科的建设,以学科的建设带动专业的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科研队伍的建设,以科研队伍的建设带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就是要建立理论知识深厚与科研能力突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建设成高水平大学,首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通过提高学历、学位、科学研究等途径使法学专业的教师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且积极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不仅应从事专业科学研究,还应当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创新。法学专业教师应具备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综合素质。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梯队合理的学科队伍,培养出一定比例的适应法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以此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强专业的办学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二)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带动学生法律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前形势下,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任务。法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具备法律道德。法律人才应是正义的使者、公平的化身。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日常学生管理中,通过宣传教育,奖优罚劣,使学生成为文明守纪,品德高尚,具有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为此,高校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法律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重视、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最重要的举措,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发展战略性决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人类对文明的积极探索是永不止步的,这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法学和时代的脚步配合默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墨守陈规,而应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法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还是一种职业教育,即法学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基本任务,而且还要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人格及法律能力。因此,应从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出发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学生个性特征为起点、以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接轨为终极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巩固并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针对法学学科的实践性,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确定可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基地,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此,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从事司法实践活动,让教师有机会接触社会司法实践并熟悉司法实务,从而胜任实践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本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法律事务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做兼职教师或进行实务专题讲座,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应有所侧重,大学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互动。教师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模拟审判、旁听审判、讨论辩论、法律诊所教学等方法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取恰当典型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法治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述,以使学生加深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审判可在从事司法实践业务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旁听审判可在教学环节中视需要而定,旁听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法理分析。讨论辩论是可以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极具实践意义。法律诊所教学法是一种把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在校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法律诊所教学法让学生知道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知道了现实法律问题中在理论课堂上不可预知的情况[4]。
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由教师带动部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及司法考试辅导等等。
(四)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技能
法学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关系较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只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而是需要将法学知识与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法学与多种学科联系紧密,尤其与政治、经济等学科密切相关,有些情况下,甚至需要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综合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本学科的与相关交叉学科的阅读书目,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而并非是一种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有懈怠的情绪。要善于总结学习的经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严密的思维逻辑训练,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法学理论来源于法律实践,服务于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推动了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法学教育仍需要在法学理论及实践领域不断探索,以构建适应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09.
[2] 陈彬.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7-12-04.
[3] 王俊凤.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268.
[4] 郑玉敏.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2):108-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