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成颂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对目前中国《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建立过程考核档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国际金融;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26-02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评判, 虽然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但它对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以及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而对高校教学、教育活动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都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高校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制度。在日益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应用性较强而且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如果仍然沿用多年不变的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结合中国的国情对目前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社会实际部门中也迫切需要既通晓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各个高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考试局仍然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局面。
  2.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现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大多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而忽略了应试者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我们就本研究课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反馈的信息看,在问题“请问你认为现在的考试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出你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问题的反馈中,有一大半学生认为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反映出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现在考试模式的态度,说明现行考试模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水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3.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周期的缩短、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求,对于每个人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终身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能够学会学习,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并且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永远是个被动的角色,考试目的错位,更无法使学生做到掌握方法、热爱学习。同时,尽管多数学校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管理,但现实中学生作弊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考风考纪的破坏,不仅会打击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开始不关注学习,荒废大学光阴,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整个考试制度名存实亡,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考核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较为突出问题。
  1.考试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考试内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和探索创新能力的考核。另外,由于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解释名词等客观性试题偏多,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僵化的,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余地。从实际反映来看,现行课程考核模式给学生作弊提供了方便,客观题、记忆性试题的比重过大,增强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和作弊的可能性。
  2.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汇率的套算、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外汇风险的防范等诸多内容都比较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和应用,而现行的考试模式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方面明显不足,过于侧重知识导向性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果学生能够亲自体验,能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模拟操作或交易,对于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开设模拟交易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场地的限制以及教师不愿给自己增加额外工作等原因,目前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国际金融的实验课程,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了。
  3.对过程考核重视不够。《国际金融》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与国际金融相关的问题不断产生,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将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基础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将平时讨论的表现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还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强调了这一点,但做得还远远不够。
  三、对高等学校《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点设想
  (一)改革考试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丰富考试内容。现代社会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应该具有获取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课程考试的改革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丰富考试内容,加大试卷信息量,除了教材的固定内容外,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题和针对热点问题的评述题,从而有利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展现自身的学习个性。如针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讨论,笔者在考试中都有所涉及。
  2.不同内容比例合理化。为了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能力,一份试卷中不同性质考题比例的安排要尽可能科学合理。一般来说,基础知识可以在客观题中有所体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或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是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传统考题形式,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略低一些。课程能力展现是以简答或者问答题形式出现,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占的比例达1/3即可。综合运用的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这种层次的主观题定的条件和范围比较宽松, 学生构思、想象的空间比较广阔, 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应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理论、方法解决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考核学生是否有较扎实和广博的理论知识, 善于综合分析问题, 发挥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独创性,激发学生质疑权威、探求真理的精神,这类题目占的比例可以略大一些。
  (二)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为了使考试能够真正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就要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考试机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1.加大平时考核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分量。教学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 考试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这样一个过程, 就应使考试全程化,全面覆盖课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形式除了到课率、课内外作业等常规内容外,主要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各种针对热点问题的小论文以及实验课程的表现等。这种全程化的考试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针对2009年的G20峰会中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讨论,笔者专门组织同学进行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讨论,最后根据各位同学对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发言的踊跃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成绩。
  2.重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除统一命题和答卷外, 应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理论模块考试以笔试为主,旨在了解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程度;而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完成不同环境下各项业务的处理,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可以举办一些外汇模拟交易的竞赛,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模拟各种情况下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或者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制定外汇风险防范措施,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中盈利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或者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比较灵活的为优胜者,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建立过程考核档案
  过程考核旨在考察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由于平时考核的内容和次数比较多,为了准确地对每个同学进行科学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学生课程考核档案的形式。课程考核档案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库,记录学生有关该课程学习期间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除了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讨论表现等传统项目外,还应该包括质疑问题情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小组讨论记录、实验课程的表现等等。要求学生及时报告自己的相关信息,以便教师记载保存。
  当然,对《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学校在相关成绩计算的政策上做相应调整,同时还需要学生转变思想,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预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殷国强,何承源.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2]宋丽丽,窦春轶,霍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
  [3]成桂英.大学经济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点设想[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