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问题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利娟
摘要: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实质上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且依托于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是产业发展的制约,所以,我国需要在充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制定相关政策,以通过三大产业的良性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53-02
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而引起的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城镇文明向乡村扩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所以,城镇化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尽管城镇化过程本身承载着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产业的支撑作用应是第一位的。离开了产业的准确定位与支撑,城镇化便难以为继,即使短时期内依靠行政力量的催化作用可能有所推动,但也只是一种表面繁荣,不可能持续太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三大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农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原始动力
城镇化的初期,城镇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以及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等,所以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又是城镇化的基础。
(二)工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的高速发展,是近代产业革命后工业化不断推动的结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居于核心的地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又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三)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安置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后续动力。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8年的45.7% , 30年提高27.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以上。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因素外,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一)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但目前我国农业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农村经济分散、传统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分散经济、传统经济。我国农民年创造的农业增加值非常低,农业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较低。现代企业制度已普遍在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中建立起来,而农业企业化生产程度整体很低,现代农业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城镇经济一些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还较弱,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村经济多元化、正规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
2.农业与二三产业脱节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孤立,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农业与工业生产相脱节,使得工业生产所需资料得不到满足;农业生产环节与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社会服务较少联系,导致“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之间缺少稳固的联系,最终造成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农产品销路不畅且加工度不高等问题。
3.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整体素质较低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拥有大批具有现代知识和现代理念的农民。长期以来,受收入水平及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较低,现代化的劳动技能缺乏。且农村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信息量小等,这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城镇市民,导致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无法与城镇非农产业相提并论,现代化水平与速度也相差甚远,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工业
长期以来,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行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依靠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比重大,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过快,高加工度的工业发展缓慢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由于高科技行业的缺乏,产品结构也不太合理,多数企业只能生产落后的传统产品,或低加工值的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较缺乏,随之企业效益也受到一定影响。
2.发展质量不高
工业发展中一般要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原材料等。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所从事的行业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导致我国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改革开放这30年,发达国家转移至我国的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项目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
3.行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企业大多组织规模小而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世界500强企业中除了垄断型企业外很少找到中国企业的影子,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引导扶持下实施了一定的兼并重组,但实质生产效益及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却很少。
(三)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第三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但在整体贡献程度上还是较低,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大多集中在生活服务和低层次的生产服务领域,从产业内部规模及容纳就业人数上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造成吸纳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有限,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和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建议
(一)做好城镇化体系的规划、农民转移就业的引导,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镇体系的规划是对城镇的各项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安排,这种安排不仅应该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应该给人类的后代利用自然资源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构建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体系,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等。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作用,利用城市职业学校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转移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重视农业人口的转化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关注城乡人口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业产供销体系的建立,着力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不规范和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二)大力推进第二产业发展
新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应该以加快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企业广泛地实现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为金融、研发、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高效率运转带来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为消费品市场和生活服务业市场提供广泛而持久的需求拉力。这些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又能加速工业本身的发展优化,最终使我国的整个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广泛扩张,从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扩张,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尽量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虽然在资金积累的环节企业利益固然重要,但我国工业发展也不可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目前,我国一些曾经以采掘、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已经改变发展方向,寻找到了更为经济有效的发展方向。如山西省曾以采煤为主导产业,近几年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向旅游等方向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合理实施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必须防止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真正培养出有实力、有能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而不是靠简单的“1+1”捆绑式合并。
(三)充分利用第三产业门槛低、门类广、就业容量大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孕育,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其内部结构。我国可以继续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一些高层次的服务业,诸如设计、管理、金融、咨询等。还可以发挥传统服务业的自身优势,尤其是一些特色的传统服务,如地方特色旅游等。通过努力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为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作出更多贡献,更好地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比如在贷款方面给以更多的优惠。
参考文献:
[1] 魏萍.加快城镇化进程路径初探[J].社会观察,2009,(22).
[2] 温新德.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中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5-10.
[3] 张军扩.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推进[J].新重庆,2009,(7).
[4] 王建国,等.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机制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09,(7).
[5] 郭彩霞.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工作研究,2009,(12).
[6] 薛晴,何文婷.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可持续发展观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前沿,2009,(11).
[7] 曹宗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