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所谓职业流动,就是指寻找和变换工作的过程 [1]。职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将代内流动操作化为是否流动和流动次数两个变量。对于代际流动,主要研究代际流动方向,将代际流动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以广西为个案,通过比较研究,解析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并运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职业流动;性别差异;成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95-02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劳工组织在2001年就业论坛上通过的《全球就业协议》明确提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以及为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 [2] 因此,比较两性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是职业流动。所谓职业流动,就是指寻找和变换工作的过程[1] 。职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笔者将代内流动操作化为是否流动和流动次数两个变量。对于代际流动,主要研究代际流动方向,笔者将代际流动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陆学艺认为,中国存在十种职业类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3]。排在前面的职业类型比排在后面的职业类型的社会经济地位高,在代际流动方向中,笔者以父亲职业为基准,如果个人目前的职业类型排在其父亲的职业类型的前面,就认为是向上流动,否则就是未向上流动。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同时也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排名居中,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其中男性样本583份,占样本总量的50.5%;女性样本572份,占样本总量的49.5%。
二、职业流动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职业是否流动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笔者对两性的职业是否流动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男性为53.7%,女性为55.4%,女性有职业流动经历的比例比男性稍微高一点。能否说明女性的职业流动比例比男性的高呢?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性别和职业是否流动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17,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297,大于0.05,表明职业是否流动与性别无关,也就是说在职业是否流动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职业流动强度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频率统计的是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流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流动者职业流动的强度。通过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强度情况(见表2):
表2 样本的职业流动强度情况分布表 (人次)
从表2可以发现,总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5次,男性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6次,女性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为1.4次,男性样本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女性。我们能否得出这个结论,男性的平均职业流动频率高于女性,这必须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性别属于定类变量,职业流动次数属于定距变量,我们对其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其F值为2.341,表明职业流动次数与性别微弱相关,但其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126,大于0.05,因此,职业流动次数与性别无关,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男性和女性的职业流动强度不存在差异。
(三)职业流动方向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职业流动方向,笔者将其分为向上流动和未向上流动两种。这个问题在界定职业流动概念时笔者已经做了说明。这主要是针对发生过职业流动的样本,通过描述统计,样本的职业流动方向分布状况(见表4):
表4 样本的职业流动方向分布表 (人 %)
从表4可以看出,职业流动中向上流动的比例男性要高于女性。对此,我们对其进行统计推论,由于性别和职业流动方向都属于定类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列联表检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其系数λ值为0.088,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29,小于0.05,表明职业流动方向与性别相关,男性向上职业流动的几率要大于女性。
(四)职业流动原因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笔者把职业流动的原因归纳为三类,第一类为个人原因,比如:提高收入水平、获得升迁机会、专业对口、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工作环境、个人兴趣等;第二类为家庭原因,包括解决两地分居、结婚生子、照顾家人、辅导孩子等;第三类为社会原因,比如:组织安排调动、原单位倒闭、下岗等。通过统计分析及其检验发现,关于职业流动的个人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两性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在关于职业流动的家庭原因方面,女性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男性,女性的比例为24%,男性为12.7%。通过列联表检验显示:其系数λ值为0.144,显著性水平值Sig为0.000,小于0.05,表明是否把家庭因素作为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与性别相关,女性在职业流动时更加注重家庭因素。
三、形成职业流动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职业是否流动以及职业流动强度方面不存在差异,但是在职业流动方向以及职业流动原因方面存在差异,男性和女性相比在职业流动方向上更趋向于向上流动,在职业流动原因上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家庭因素。这与其他学者对职业流动性别差异的研究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男性和女性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职业,女性的职业意识觉醒,她们为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主动的去寻求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职业,所以在职业是否流动以及职业流动强度方面,以及职业流动的个人原因等方面,女性和男性不存在差异。二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身体条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女性和男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社会上对女性职业的一些限制,导致了女性在职业流动方向上与男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对女性的职业流动还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女性在职业流动原因方面更加重视家庭因素。所以要促成男女两性和谐平等发展,我们也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女性自身要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获得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职业;二是社会要形成关注女性就业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男女共同主内主外”的新型家务分工模式,让更多的女性获得更理想的职业。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批准号: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2).
[2]张小建,等.当代中国就业与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910.htm